太平洋戰爭中的日本海、陸軍艦載機

二戰前日本已經成為全球有數的航母大國,太平洋戰爭的爆發就是從日本航母艦載機偷襲珍珠港開始的。

我們就以珍珠港事件爆發為起始,按時間順序理一理日本在太平洋戰爭中中使用和開發的艦載機。

首先是海軍艦載機共15型:

三菱A5M九六式艦上戰鬥機

太平洋戰爭中的日本海、陸軍艦載機

九六式艦戰是中國空軍霍克三的勁敵

太平洋戰爭中的日本海、陸軍艦載機

航母甲板上的九六艦戰

太平洋戰爭中的日本海、陸軍艦載機

九六艦戰下掛副油箱

太平洋戰爭開始時,因零式戰鬥機數量不足,老舊的九六式“克勞德”仍舊配置於小型航母 ,用來和美軍的野貓交手當然是不給力。珊瑚海戰役中的“祥鳳”號就是帶著九六式被炸了個底朝天。(順便說下《起風了》這個動畫片裡面堀越二郎拼死活命就在設計這個,設計出來好炸中國人。)

橫須賀B4Y九六式艦上攻擊機

太平洋戰爭中的日本海、陸軍艦載機

九六艦攻活躍於侵華戰爭中‍

太平洋戰爭中的日本海、陸軍艦載機

侵華戰爭期間加賀號航母上的九六艦攻

太平洋戰爭中的日本海、陸軍艦載機

投彈中的九六艦攻

同樣,老舊的九六艦攻也仍在小型航母上服役,中途島海戰次日,正是“鳳翔”號起飛的一架九六式艦攻發現了仍在漂流中的“飛龍”號。

三菱A6M2零式艦上戰鬥機21型

太平洋戰爭中的日本海、陸軍艦載機

飛過珍珠港的零戰21型

太平洋戰爭中的日本海、陸軍艦載機

珊瑚海戰役中的零戰21型

太平洋戰爭中的日本海、陸軍艦載機

南太前線基地的零戰21型

開戰時日本航母三件套之一,零戰21型是太平洋戰爭開始時最強有力的艦載戰鬥機,堀越二郎的得意之作。

中島B5N九七式艦上攻擊機

太平洋戰爭中的日本海、陸軍艦載機

珍珠港戰役淵田美津雄指揮機

太平洋戰爭中的日本海、陸軍艦載機

珊瑚海戰役九七艦攻起飛

太平洋戰爭中的日本海、陸軍艦載機

珍珠港上空掛載800千克炸彈的九七

開戰時日本航母三件套之一,九七艦攻在航母上可擔任魚雷攻擊、水平轟炸和偵察任務。九七式重載下速度慢,在突防時損失較高,戰爭中期已顯落伍。但由於小型航母不能搭載替代機“天山”,九七式仍在艦上服役。

愛知D3A九九式艦上爆擊機

太平洋戰爭中的日本海、陸軍艦載機

珍珠港上空的九九艦爆

太平洋戰爭中的日本海、陸軍艦載機

從航母起飛的九九艦爆

太平洋戰爭中的日本海、陸軍艦載機

南太前線的九九機群

開戰時日本航母三件套之一,九九艦爆轟炸命中率很高,但載彈量只及美國艦載俯衝轟炸機的一半,且日本250千克通用炸彈設計思路並不適合對航母作戰,因此痛失了很多取勝機會。

空技廠D4Y1-C二式艦偵

太平洋戰爭中的日本海、陸軍艦載機

二式艦偵的識別特點是翼下的副油箱

太平洋戰爭中的日本海、陸軍艦載機

南太前線基地的二式艦偵

彗星艦爆的偵察型,最初兩架以“二試艦偵”編號於中途島戰役中配屬“蒼龍”號航母,其後獲得正式編號二式艦偵,活躍於南太前線。

三菱A6M5零式艦上戰鬥機52型

太平洋戰爭中的日本海、陸軍艦載機

後期零式多淪為掛載炸彈的“戰爆”

太平洋戰爭中的日本海、陸軍艦載機

陸上基地的零戰52機群

太平洋戰爭中的日本海、陸軍艦載機

陸上基地的零戰52C機群

戰爭後期推出的改進型零戰,加大功率,縮短翼展,強化結構。然而仍然無法和美軍新式艦載戰鬥機匹敵。

空技廠D4Y2彗星式艦上爆擊機12型

太平洋戰爭中的日本海、陸軍艦載機

彗星機隊在馬里亞納海戰中遭到重創

太平洋戰爭中的日本海、陸軍艦載機

彗星12型地面狀態

太平洋戰爭中的日本海、陸軍艦載機

低質液冷發動機讓地勤傷透了腦筋

九九艦爆的替代品,飛行速度達到零戰的水平。但由於工業底子限制,液冷發動機故障率高,且維護困難,不得不由33型替代。

空技廠D4Y3彗星式艦上爆擊機

太平洋戰爭中的日本海、陸軍艦載機

平頭彗星終於取得日本海軍青睞

太平洋戰爭中的日本海、陸軍艦載機

彗星33型地面狀態

太平洋戰爭中的日本海、陸軍艦載機

彗星33型整備中

由於液冷發動機維護困難,換裝氣冷發動機的彗星。雖然阻力增大,但由於功率提高,速度並未明顯下降。33型載彈量比九九艦爆有了很大提高,被認為是理想的替代機型。

中島B6N天山式艦上攻擊機

太平洋戰爭中的日本海、陸軍艦載機

​從航母起飛的機會越來越少

太平洋戰爭中的日本海、陸軍艦載機

編隊飛行的天山

太平洋戰爭中的日本海、陸軍艦載機

天山帶雷出擊

九七式艦攻的替代型號,性能全面提升,但投入戰爭時制空權已喪失,天山很難獲得投雷機會,後期多用於夜間雷擊,沒有什麼大的戰果。由於重量較大,起飛時需要助推火箭,且小型航母無法搭載。

中島C6N彩雲式艦上偵察機

太平洋戰爭中的日本海、陸軍艦載機

看外形彩雲很容易被誤認為天山

太平洋戰爭中的日本海、陸軍艦載機

彩雲地面狀態很高

太平洋戰爭中的日本海、陸軍艦載機

緊急出動的彩雲,後排是兩架彗星

日本海軍後期最好的高速偵察機,以電文“身後已無格魯曼”而著名。彩雲是否曾上艦有不同說法,一些資料稱“大鳳”號航母在馬里亞納海戰中曾搭載彩雲。日軍後期亂抓救命稻草,拿彩雲又是改夜間戰鬥機又是改魚雷轟炸機,其實都沒啥用。

愛知B7A流星改艦上攻擊機

太平洋戰爭中的日本海、陸軍艦載機

流星改的外形非常流暢

太平洋戰爭中的日本海、陸軍艦載機

流星改主翼略帶倒鷗型

太平洋戰爭中的日本海、陸軍艦載機

帶雷飛行的流星改

日本海軍理想的艦載攻擊機,所有艦攻和艦爆的替代者,可承擔俯衝轟炸和魚雷攻擊兩種任務,時速超過零式戰鬥機,理論上攻擊後還有與敵戰鬥機格鬥能力。但因定型過晚,已沒有航母搭載必要,只進行過上艦試驗。

愛知E16A瑞雲水上偵察機

太平洋戰爭中的日本海、陸軍艦載機

從伊勢號航空戰列艦彈射的瑞雲

日本海軍最後的水上偵察機,要求除傳統的水上觀測能力外,還應能勝任空戰格鬥和攜帶250千克炸彈俯衝轟炸功能。該機1943年定型投產,時速可達448千米,航程2500千米。為勝任多種任務需要該機安裝了俯衝轟炸用的減速板和空戰襟翼,這在當時的水上飛機中幾乎絕無僅有。

太平洋戰爭中的日本海、陸軍艦載機

瑞雲地面狀態

太平洋戰爭中的日本海、陸軍艦載機

飛行中的瑞雲機群

該機擬配備於日本兩艘伊勢級戰列艦改裝的航空戰列艦,搭載方案為伊勢、日向各攜帶11架瑞雲和11架彗星艦爆;或伊勢搭載22架瑞雲,日向搭載22架彗星。日本海航六三四航空隊裝備該機進行了積極訓練,但由於熟練度不足最終未能參加實戰。

總之這是一種用於非典型航母的非典型艦載機,鑑於其已上艦訓練,還是歸入艦載機中。

川西N1K2-J紫電改局地戰鬥機

太平洋戰爭中的日本海、陸軍艦載機

紫電改早期型

太平洋戰爭中的日本海、陸軍艦載機

地面狀態的紫電改

太平洋戰爭中的日本海、陸軍艦載機

日本投降後塗刷美軍機徽的紫電改

日本海軍戰爭後期最好的岸基戰鬥機,由擅長水上飛機的川西公司設計的強風式水上戰鬥機改進而來。由於零戰後繼機型遲遲無法推出,日本海軍不得不考慮將紫電改上艦,曾在剛完工的信濃號航母上完成起降試驗。這個系列從水上飛機到陸基飛機再到艦載機的歷程在二戰中絕無僅有。

三菱A7M烈風式艦上戰鬥機

太平洋戰爭中的日本海、陸軍艦載機

一直沒完成開發的零戰後繼機

太平洋戰爭中的日本海、陸軍艦載機

最後就剩個樣機

太平洋戰爭中的日本海、陸軍艦載機

螺旋槳都沒有

零戰的替代機型,由零戰設計師堀越二郎擔綱開發。由於開發進度過緩遲遲不能定型投產,最後在轟炸和地震雙重打擊下徹底喪失生產可能。其實就是開發出來也沒鳥用,不說能不能拼贏F4U,戰爭結束時載著F8F的美軍航母都已經在路上了。這貨連航母甲板都沒碰到過。


接下來是陸軍艦載機兩型

萱場Ka號觀測機

太平洋戰爭中的日本海、陸軍艦載機

使用液冷發動機的Ka號一型觀測機

太平洋戰爭中的日本海、陸軍艦載機

改用氣冷發動機的Ka號二型觀測機

太平洋戰爭中的日本海、陸軍艦載機

三蹦子飛起來了

日本陸軍仿製美國KD-1A製造的旋翼機,本擬用於炮兵觀測,因戰局變化改為掛載1枚60千克炸彈反潛巡邏。陸軍擬配用於陸軍自建小型航母,並在“秋津丸”號陸軍航母上成功完成起降試驗。但因旋翼機佔地較大,被固定翼的三式指揮聯絡機替代。不久“秋津丸”在運輸任務中被擊沉,失去上艦條件的Ka號觀測機只能在陸地機場執行反潛任務直至戰爭結束。

國際Ki-76三式指揮聯絡機

太平洋戰爭中的日本海、陸軍艦載機

外形很類似德國“鸛”式

太平洋戰爭中的日本海、陸軍艦載機

Ki-76短距起降和低速飛行能力很強

太平洋戰爭中的日本海、陸軍艦載機

配屬於“秋津丸”號陸軍航母的Ki-76

日本陸軍仿製德國Fi-156製造的輕型聯絡機,以起降距離短著稱。因完成時已屆1943年,已難以在無制空權條件下執行任務,因此改為掛載輕型炸彈作反潛巡邏機使用。曾配屬於陸軍航母“秋津丸”多次執行反潛巡邏任務,但毫無戰果。“秋津丸”後改為執行運輸任務並被擊沉,原配屬的三式指揮聯絡機轉屬陸地機場執行反潛任務直至戰爭結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