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部《海澄縣誌》歷史研究的價值比較,崇禎版最“月港”

作為中國歷史上少數以“海”為名,並長期與“海”交融共生的地區,海澄縣可以稱得上是中國最具代表性的明代海絲名城。可如今,海澄縣卻早已退出歷史舞臺,其衣缽分別由漳州龍海市和廈門海滄區分別繼承,前者涵蓋了原四至九都及漳浦縣割屬的區域,後者則是一二三都的全部。

四部《海澄縣誌》歷史研究的價值比較,崇禎版最“月港”

海澄名勝-太武名山及其海港

海澄縣於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申請設立,隆慶元年(1567年)正式掛牌辦公,至1960年與龍溪縣合併為龍海縣為止,共存世394年。在這四百年的歷史中,共有四部《海澄縣誌》傳世。

第一部並非專門編制的縣誌,而是以縣為別彙整而成的漳州府志合訂本,於萬曆元年(1573年)成書,是海澄建縣初期的第一手資料;第二部是真實意義上的《海澄縣誌》,編訂於崇禎六年(1633年),是海澄縣月港巔峰時刻的記錄,也是中國海洋貿易高潮的見證;第三部重修於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是經歷過辛丑播遷的災難,於復界後不久的記錄,或許是為了渲染太平盛世,基本上是抄襲前作的充數之作;第四部成就於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篇幅最大,也是被後人引用最頻繁的一本縣誌,內容翔實,頗有參考價值,也是基於崇禎本的改良擴充版,比較貼近今日的現況。

四部《海澄縣誌》歷史研究的價值比較,崇禎版最“月港”

漳州府志中的海澄縣圖

要重溫、研究龍海下半縣及海滄區的往事,《海澄縣誌》是必不可少的參考資料,這四部縣誌也可以說是圭海四記存在的基礎,現就這四部書的優劣做個簡單比較,方便後來人有所憑藉以節省蒐集資料的時間。

一、目錄的更新換代

從目錄上看,乾隆澄志處為時間序的末位,有著天然的站在前人基礎的優勢,內容豐富程度非其他版本可比。

四部《海澄縣誌》歷史研究的價值比較,崇禎版最“月港”

海澄縣誌目錄對比

萬曆澄志作為府志的組成部分,或許在篇幅上需有所犧牲,內容上也受限於府志的整體編排,很難體現出個性,其本身存在簡略和不足應是可以理解的,但因其古老性也有十分可貴的價值,如果與嘉靖版龍溪縣誌一併使用則收穫匪淺。

崇禎澄志應該說是四部澄志中破天荒的開拓者,在借鑑不足的條件下,能創造性地定好後續各版本的基調,實屬難得,特別是從人物誌和藝文志兩部分看,其實崇禎版已經是完整的開始了。

康熙澄志從卷數和名稱上是實實在在的崇禎翻版,果然見證了天下文章一大抄的歷史必然與當時的無奈。

二、作者文采見識的影響

國有史,地有志,家有譜,這是中國史志記載由上至下連貫傳承的傳統,正因為有重要性和權威性的考量,史、志、譜的修纂向來神聖而謹慎,其作者的選擇更是不可馬虎。

四部《海澄縣誌》歷史研究的價值比較,崇禎版最“月港”

崇禎澄志

地方誌的編纂,倡導者亦即主修者,一般都是掛名、出錢的主,大體上都由該地方的一把手、二把手、三把手等官員佔據,他們一般只吆喝不出力,有責任心的可能還會參與審定,不然就是找好負責人等著收貨成果。

真正修志的項目負責人為主修以下的人物,標註為纂修,他們一般由當地才學和聲望並重的名士擔任,以賦閒在家的進士、文學界泰斗級人物為主,由他們主導整個縣誌的大綱擬定、計劃設定、工作排定等過程,在資源調動上也有先天的優勢,他們的水平也直接決定了縣誌的風骨和水準。

最後出苦力的則是分修或同修,也就是分章節的撰寫者和某專項的執行者,他們在學識上也不差,一般由舉人、貢生、監生,或者秀才構成,僅在資歷上遜於纂修,這些人放到今天都可以稱得上是國學大師,他們的能力決定了縣誌內容的文采和邏輯,當然編縣誌的重點不在此,而在於調查、檢索和考證能力。

因此,我們只要比較一下四部縣誌的作者群,便可以清楚地辨別孰優孰劣。

四部《海澄縣誌》歷史研究的價值比較,崇禎版最“月港”

海澄縣誌編者對比

穩坐頭把交椅,遙遙領先的是崇禎版,或許是那時的海澄縣尚處於月港貿易巔峰,經費充足,而當時的知縣梁兆陽又是注重文化之人,他肯定是花了重金聘請了當時的名流,組成了縣誌編輯組,蔡國禎和謝宗澤都是仕途理想、文采出眾的進士,而張燮更是當時文人中的領袖人物,其著作《東西洋考》即使在今日也是濃墨重彩的一筆。甚至,同修的成員也十分了得,鄉試第一名的甘汝挺親自動筆,這也難怪崇禎澄志這麼優秀。

與之形成對比的是康熙澄志,纂修僅由舉人擔任,同修也才區區兩個人,還只是秀才,如此陣容也是無奈之舉,因逢亂世,也只能草草了事簡單交差,別說要超越前志,就算是補充已經很難得了。

至乾隆澄志,情況較康熙時有了好轉,進士及第者雖然不如明代,但好歹後繼有人,葉廷推作為唯一的本縣進士應該是承擔了大部分工作,甚至找南豐進士鄧來祚幫忙。但,儘管陣容不算強大,但結果還是不錯的,看來這個團隊付出了不少的努力,只是很多內容並沒有大幅度的更新,反而做了刪減,實屬可惜。

值得關注的是,除了第一部府志外,其他三部的纂修者中,都至少有一名纂修來自海滄,如崇禎版的謝宗澤,康熙版的林士炳和許濱,乾隆版的葉廷推,可見海滄的歷史能翔實流傳,也基於編纂者對本土的熟悉。

三、詩詞歌賦的引用

縣誌除了對地、物、人的記載外,很重要的一部分是對人文的記錄,其方式是將本土知識分子所作或與之有關的著作分類集中引用,以體現該地的人文色彩,文章的類型從詩、賦,到碑記、奏記、疏、祭文、墓誌銘等無所不包。

四部《海澄縣誌》歷史研究的價值比較,崇禎版最“月港”

康熙澄志

萬曆版在引用方面乏善可陳,僅有八部碑記,基本可以忽略不計,後三個版本在數量上旗鼓相當,崇禎版共172部,康熙版105部,乾隆版128部,但從分類和價值上看,以崇禎版為上,特別是對海滄文史研究來說。

不管是何版本,其文學作品均以明代為主,特別是嘉靖至萬曆年間,因月港的繁榮而直接導致海澄縣科教文衛齊步發展,因此崇禎版在收羅資料時有著先天優勢,而其作者又是當時的佼佼者,其所引用的作品也基本為後續版本所照抄。

崇禎版的編排,充分借鑑了史書的模式,在介紹事物的同時很注重說明,甚至在章節之後也會加入作者的點評(康熙版則有胡鼎親自點評),因此我們可以根據要檢索的對象直接找到與之有關的文學作品。如海滄樓山廟一節,即附有柯挺和周起元所做的樓山廟碑記;城堡一節中,針對長嶼堡則有謝彬所作的長嶼堡記。這種現象在康熙版、乾隆版就發生了變化,他們把這些作品從各章節中取出,合併至藝文志中,出發點不同各有優劣。

四部《海澄縣誌》歷史研究的價值比較,崇禎版最“月港”

乾隆澄志

另需要指出的是,崇禎版在內容上與作者的個人主觀想法關係緊密,其中收錄了諸多作者張燮的作品,涉及各種類別,好在張燮本人足夠出彩,也給了崇禎版極大的加分。但很可惜,這些竟然被乾隆版有選擇性地閹割了。

四、博採眾長

因鄙人未深入研究賦稅、氣候、物產等方面,還停留在簡單的規制、山川河流等表面的內容,因此能提供的意見大致上也只是粗淺的皮毛,姑且以這種認知對四部縣誌的長短做個簡評。

四部《海澄縣誌》歷史研究的價值比較,崇禎版最“月港”

崇禎澄志之海澄縣圖

萬曆版:

(1)山川河流水利等地名古今演變參考。

崇禎版:

(1)注重海上貿易,對東西洋各國及海內外物產有翔實的描述,是東西洋考的姐妹版。

(2)尊重先賢,特別是同時代比較有名望、有才學的會特別加註,也會給予文字上的照顧。

(3)條理性強,在藝文分類上按時間、作者、類型歸類,方便檢索和閱讀。

(4)海滄素材及其豐富。

(5)關於地方防守、兵力部署方面十分詳實,充分體現了居安思危的行政理念(崇禎年間海澄也不太平)。

四部《海澄縣誌》歷史研究的價值比較,崇禎版最“月港”

崇禎澄志序

康熙版:

(1)藝文刪減之外也增加了新時代新作品。

(2)各章節之後有胡鼎的評論內容。

(3)順治、康熙混亂時期人口的增減說明。

(4)增加了歲時風俗內容,比較直觀反映澄邑得風俗習慣。

乾隆版:

(1)裡甲地名很詳細,是清代區劃研究的藍本。

(2)風俗內容充實,直接反映了當時當地的風俗習慣。

(3)科舉、仕官人物包羅萬象,是研究本地先賢名單及傳記的最佳選擇。

(4)最全面的明清兩代澄邑各方面內容的彙總,一般情況下文史愛好者可先閱讀乾隆版本,再此基礎上再翻閱其他版本以求進一步擴展,如果再結合同安縣志、漳州府志則更加完美了。

四部《海澄縣誌》歷史研究的價值比較,崇禎版最“月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