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蜂养殖:中蜂与意蜂的区别(掌握好有利于养蜂定位及区别管理)

我们常说的土蜂即是叫中华蜜蜂,简称中蜂,中蜂适应性强,在地形复杂、气候多变、雨雾多、早晚温差大、蜜源植物分散、胡蜂等敌害多的山区都能繁衍不断。

●中华蜜蜂:

有7000万年进化史,又称中华蜂、中蜂、土蜂,是东方蜜蜂的一个亚种,是中国独有的蜜蜂当家品种,是以杂木树为主的森林群落及传统农业的主要传粉昆虫。有利用零星蜜源植物、采集力强、利用率较高、采蜜期长及适应性、抗螨抗病能力强,消耗饲料少等,是意大利蜂无法比拟的优点,非常适合中国山区定点饲养。耐低温、出勤早、善于搜集零星蜜源,对保护生态环境意义重大。2006年,中华蜜蜂被列入农业部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品种。

外貌:

体躯较小,头胸部黑色,腹部黄黑色,全身披黄褐色绒毛。

蜜蜂养殖:中蜂与意蜂的区别(掌握好有利于养蜂定位及区别管理)

习性:

飞行敏捷,嗅觉灵敏,出巢早,归巢迟,每日外出采集的时间比意大利蜂多2-3小时,关于利用零星蜜源。抗蜂螨和美洲幼虫腐臭病能力强,不采树胶,分泌蜂王浆的能力较差,蜂王日产卵量比西方蜜蜂少,群势小。

形态特征

蜜蜂具有一般昆虫的形态特征,体躯分节,分别集合为头部、胸部和腹部三个体段。在部分体节上着生成对的附肢,附肢也分节。外骨骼的体壳支撑和保护蜜蜂的内部器官。体表蜜生绒毛,具有护体和保温作用。特别在寒地越冬结团的蜂群,蜜蜂绒毛保温意义尤为重要。头部和胸部的绒毛呈羽状分叉,这对蜜蜂采集花粉和促进植物授粉具有特殊的意义。蜜蜂体表有些空心状与神经相连的毛是蜜蜂的感觉器官。

●意大利蜂

是西方蜜蜂的一个品种。原产于意大利的亚平宁半岛。产育能力强,对大宗蜜源类似平原地区的采集能力强,但对零星蜜粉源山区地方的利用能力很差;对花粉的采集量大。在夏秋天两季,往往采集较多的树胶。分泌王浆的能力强于其它任何品种的蜜蜂。饲料消耗量大,在蜜源贫乏时,容易出现食物短缺现象。性情温驯,不怕光,开箱检查时很安静。方向定向力较差,易迷巢,盗性强。清巢习性强。以强群的形式越冬,越冬饲料消耗量大,在高寒地区越冬性能差。抗病力较弱,易感染美洲幼虫病、麻痹病、孢子病和白垩病;抗螨力弱,极易遭受螨害。抗巢虫的能力较弱。要经常使用抗生素。

外貌:

腹部细长,腹板几丁质为黄色。个头比中蜂大。

蜜蜂养殖:中蜂与意蜂的区别(掌握好有利于养蜂定位及区别管理)

原产地地中海气候和蜜源条件的特点是:冬季短、温暖而湿润;夏季炎热而干旱,花期长。在冬季长而严寒、春季经常有寒潮袭击的地方,适应性较差。

中蜂的最大优势在于对我国生态地理环境条件具有独特的适应性,也是我国特有的生态条件形成的。

中蜂相对意蜂来说基本有以下20个特点:

一、中蜂群势小


正常情况下,蜂群的群势取决于蜂王产卵力和工蜂的寿命。蜂群的理论群势可通过蜂王的日平均产卵量和工蜂的繁殖期的平均寿命推算。由于中蜂蜂王的日平均产卵为750粒,中蜂工蜂的平均寿命为35天,所以中蜂的理论群势为:

中蜂理论群势(只)=750*35=26250(只)

而意大利蜜蜂,由于意蜂蜂王的日平均产卵为1500粒,意蜂工蜂平均寿命为35天,所以意蜂的理论群势为:

意蜂理论群势(只)=1500*35=52500(只)

二、中蜂个体小


中蜂和意蜂3型蜂体长

蜜蜂养殖:中蜂与意蜂的区别(掌握好有利于养蜂定位及区别管理)

蜜蜂养殖:中蜂与意蜂的区别(掌握好有利于养蜂定位及区别管理)

三、中蜂3种类型蜂的发育期较短


中蜂和意蜂3型蜂各发育阶段发育期(日)

蜜蜂养殖:中蜂与意蜂的区别(掌握好有利于养蜂定位及区别管理)

中蜂3种类型蜂从卵到成蜂羽化出房的各阶段发育历期,除了蜂王外,工蜂和雄蜂都比相应意蜂的短。


四、中蜂巢房较小


中蜂和意蜂3型蜂巢房大小

蜜蜂养殖:中蜂与意蜂的区别(掌握好有利于养蜂定位及区别管理)

中蜂3型蜂巢房比相应的意蜂巢房小。中蜂雄蜂的封盖呈“笠”状,且尖顶有小孔。

蜜蜂养殖:中蜂与意蜂的区别(掌握好有利于养蜂定位及区别管理)

五、中蜂善于利用零星蜜源


中蜂可采集深度较低的花蜜,有利于利用花蜜浓度较低的蜜源和在蜜源深度较低时就可抢先采集。

蜜蜂养殖:中蜂与意蜂的区别(掌握好有利于养蜂定位及区别管理)

研究显示,当花蜜糖浓度30%-40%时,两者采蜜差异不显著,50-70%的,意大利蜂高于中蜂9.28%,低于20%时,中蜂采蜜量高于意大利蜂9%以上。

中蜂嗅觉比意蜂灵敏有利于于发现和利用零星蜜粉源。飞行敏捷善于避过胡蜂和其他敌害的追捕,也有利于利用山区蜜粉源。可做到无大蜜源时饲料自给有余。中蜂善于利用零星蜜源是中蜂能适应山区丘陵地区生存的重要因素,也是中蜂能定点养殖的关键因素。

六、中蜂工蜂扇风时头朝外


在炎热季节,蜜蜂常常要通过扇风来增强蜂巢通风,从而降低巢内温度。意蜂扇风时,是采取头部朝向蜂箱巢门的姿势扇风,将风从蜂箱中抽出。而中蜂则相反,中蜂扇风时采取的姿势是头部朝向巢外,将风鼓进蜂箱。中蜂的这种扇风方式,一方面将外界较冷的空气扇入巢内,使得箱内较湿热的空气冷却成水气,并凝结在箱壁形成水珠,另一方面致使巢内的湿气难以排除,而导致巢内相对湿度较高。

蜜蜂养殖:中蜂与意蜂的区别(掌握好有利于养蜂定位及区别管理)

中蜂巢内常年可保持湿度在80%-95%之间,大流蜜期的雨天可高达100%。中蜂通风的方式决定了中蜂在潮湿的南方酿不出含水量很低的蜜。由生态适应性决定山区地方才有真正的中蜂蜂蜜,由通风方式决定了蜂蜜的黏稠程度,中蜂夏蜜产量最大,夏季温度高,与巢内的温度形成最大的反差,所以凝结成水气导致巢内湿度非常高,所以中蜂所产夏季百花蜜即土蜂蜜的浓度是不可能高的。含水量超过20%。

七、中蜂不采胶


中蜂不具采集树胶的习性。中蜂营造巢脾,粘固框耳,填补箱缝隙都完全用自身分泌的纯蜡,而不采集植物的芽苞、树皮或茎干伤口上的树胶来补充。因此,中蜂巢脾熔化提取的蜂蜡,不仅颜色洁白,而且熔点比较高,中蜂蜡的熔点66℃,意蜂蜡的熔点64℃。蜂王浆蜂花粉蜂胶都是意蜂的产物。

八、中蜂怕震动易离脾


蜂群受到轻微震动后,工蜂即会离开子脾偏集于巢脾的上端及旁边,若受到激烈震动就会离开巢脾往箱箱角集结,甚至涌出巢门。中蜂怕震动易离脾的特性,虽然在取蜜时很容易抖蜂取蜜脾,但对长途转地饲养很不利,会使幼虫长时间得不到哺育和保温而造成死亡,导致到达目的地后群势严重下降。所以中蜂一般都定点养殖,而不长途追赶花期。

九、中蜂易飞逃


中蜂对自然环境适应极为敏感,一旦原巢的环境不适应生存时就会发生迁栖,另寻适当巢穴营巢,这种习性称之为“飞逃”。

十、中蜂分蜂性强


自然分蜂指在蜜粉源丰富、气候适宜、蜂群强盛的条件下,原群蜂王与相当数量工蜂和部分雄蜂飞离蜂巢,另择新居营巢生活的群体活动。它是蜜蜂群体自然增殖的唯一方式。 中蜂好分蜂,这是适应性强的表现。但好分蜂,难于维持强群,所以中蜂单产较低。

十一、中蜂白天性躁,夜间温驯


中蜂在白天不如意蜂温驯,但在夜间中蜂的防卫能力很差,当夜间开箱检查时,工蜂容易离脾,但不会随便用蜇针攻击敌害物,这点刚好与意蜂相反,意蜂在夜间只要稍微揭开箱盖,手碰巢脾时就立即被螫。

十二、中蜂盗性强


发生盗蜂,一般是强群盗弱群,有王群盗无王群,缺蜜群盗有蜜群,无病群盗有病群。物竞天择,自然选择。

十三、中蜂蜂群失蜂王后易出现工蜂产卵


蜜蜂养殖:中蜂与意蜂的区别(掌握好有利于养蜂定位及区别管理)

十四、中蜂造脾迅速


中蜂造脾快又整齐是它一种本能,是长期遗传下来的一种特性。中蜂在自然界生存,为了防御巢虫危害,常常要咬掉旧脾再造新脾;为了避开不良环境常常要迁飞,另营新居。因此,造就了中蜂多泌蜡、快造脾的特性。

蜜蜂养殖:中蜂与意蜂的区别(掌握好有利于养蜂定位及区别管理)

由于中蜂不采胶,所以中蜂的巢脾洁白,但强度比意蜂巢脾差。

十五、中蜂好咬旧脾,喜新脾


蜜蜂养殖:中蜂与意蜂的区别(掌握好有利于养蜂定位及区别管理)

十六、中蜂抗病虫害特性


雅氏瓦螨,又叫大蜂螨,是当前严重危害西方蜜蜂,特别是意大利蜜蜂的寄生螨类。当螨寄生在封盖蛹内,使蛹发育不良,无法发育成健康的成蜂。蜂螨是中华蜜蜂的原始寄主,经长期互相抗争,已对中华蜜蜂没有明显危害。工蜂的蛹不被寄生。只有少数螨寄生在雄蜂的封盖幼虫及蛹内(占雄蜂房10%以下),不造成危害。

中蜂对小蜂螨(亮热厉螨)也具有抗生。福建农林大学龚一飞教授曾于1962年7月特地用小蜂螨严重危害的2框意蜂烂子脾,脾上可见小蜂螨纵横爬行,分别插进2个中蜂群的中央,3日后检查蜂群,发现烂子全部被清除干净,并一直观察到第2年7月,试验群繁殖和采蜜正常不受危害。

美洲幼虫腐臭病是欧洲4大种蜜蜂的一种顽固的传染性幼虫病害,蜂群得病后引起3-4日幼虫死亡。该病病原是幼虫芽胞杆菌,这种杆菌抗药性很强,一般很难根治,是一种严重危害意蜂的病害。中华蜜蜂幼虫不受此病感染,如果将已得美洲腐臭病的意大利蜂子脾插入中蜂群内,中蜂会清理其中有病的意蜂幼虫,而从不传染本群幼虫。中蜂抗美洲幼虫腐臭病的原因,是幼虫体内的血淋巴蛋白酶不同于西方蜜蜂,具有抗美洲腐臭病基因。

南方山区危害蜜蜂的凶恶的胡蜂达5种,尤以马蜂最凶猛。但中蜂飞行灵活敏捷,进出巢门直入直出,在巢门口停留的时间很短,善于躲避胡蜂危害。特别是胡蜂猖獗的炎夏期间,中蜂还有在清晨和黄昏突击进行采集的特殊习惯,可以大大减少胡蜂及其他敌害的捕杀。若遇到小型胡蜂在巢门口侵袭时,中蜂守卫蜂数量增加至几十只,在巢门板边上排列成一行,一起摇摆腹部,突然紧缩翅膀发出一致发出“唰”、“唰”声,以恐吓胡蜂。当大型胡蜂侵犯时,守卫蜂龟缩到巢门内,让来犯者进入巢门。胡蜂进入巢门后,巢门内附近的青年蜂立刻与胡蜂厮杀,扭成一团,由于在巢内厮杀,胡蜂无法逃脱,众多工蜂即可把胡蜂杀死。中蜂这种防御的胡蜂的能力远远超过西方蜜蜂。

十七、中蜂抗寒


中蜂个体比较耐寒。中蜂个体的安全临界温度为10℃,意蜂为13℃。中蜂在气温5-6℃时出现轻度冻僵,2-4℃时开始完全冻僵,0℃时完全冻僵;意蜂在气温7-9℃时轻度冻僵,4-5℃时开始完全冻僵,2-5℃时15-20分钟完全冻僵。

中蜂在气温9℃就能安全采集鹅掌柴蜜源;在晴天,即使阴处气温只有7℃时,中蜂也能大量出勤采集柃树蜜源。而意蜂要在14℃以上才能正常出外采集。据观察,气温低于14℃时的鹅掌柴花期,中蜂蜂群出勤数明显高于意大利蜂群。中蜂耐寒的特性,有利于利用冬季的蜜源。

中蜂是一个抗寒性强的蜂种。由于中蜂群具有完善的抗寒特性,这说明它的起源是在温带地区,然后再向亚热带、热带地区扩散。

十八、中蜂蜂蜜日产量低


中蜂工蜂个体比意蜂小,每次采蜜量也比较少。中蜂在大流蜜期的日采蜜量不如意蜂。但中蜂习性勤劳,早出晚归,善于充分利用零星蜜源,在同样零星蜜源情况下,意蜂入不敷出,而中蜂尚有贮存。

十九、中蜂蜜房封盖干白型


蜜蜂养殖:中蜂与意蜂的区别(掌握好有利于养蜂定位及区别管理)

二十、中蜂认巢能力差,易错投中蜂


由于中蜂认巢能力差,易错投,所以排列蜂群时应利用地形地势分散排放,蜂群之间要有适当间隔。整齐排列的肯定不是中蜂。

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国近代养蜂业的文化建构一直模仿西方的技术体系,引进西方蜜蜂优良品种意大利蜂,以至于今天外来蜂种引发的生物污染导致了中华蜂的濒临灭绝,保护中华蜂迫在眉睫。

中华蜂与中国不同类型生态系统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和中国数以万计的生物物种结下了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并且中国本土众多植物的顺利授粉传种必须依靠中华蜂。

一旦中华蜂在中国本土生态系统中缺位,那么依靠中华蜂授粉的植物将无法正常繁衍,与之有食物链关系的昆虫和鸟类等也随之减少,本土生物特种多样性水平将急剧下降,中国整体的生态安全将蒙受致命打击。

只胡挽救中华蜂这一土生土长的蜂种,使其不偏离中国养蜂业的技术体系,中国的生态安全才能得保障,中国养蜂业的兴盛也就指日可待。

中蜂适应性强,在地形复杂、气候多变、雨雾多、早晚温差大、蜜源植物分散、胡蜂等敌害多的山区都能繁衍不断。

具有抗寒、耐热能力强。早春外界气温2摄氏度时,即能出巢飞翔,早春和晚秋气温在7-9摄氏度,夏季气温在35摄氏度以上,都能较好的出巢。中蜂体小翅长,飞行迅速,行动敏捷,能很好地逃避山区天敌的捕食和不良的天气。采集勤奋,而且比意蜂出巢早、收工晚,全天采集次数多。

蜂王产卵量较少,每昼夜产卵900-1100粒,少的800粒左右,各地中蜂蜂王繁殖期平均产卵量为600-1300粒,因此不易饲养成大群。

中蜂造脾快,蜡质好,但不采树胶,泌浆少且较稀,王浆产量比不上意蜂;不喜欢旧巢脾,有咬脾的习性。

中蜂对蜂螨抵抗力较强,但对囊状幼虫病、欧洲幼虫腐臭病、蜡螟幼虫(俗称巢虫、绵虫)等抵抗力弱。好分蜂,不易维持大群;护脾能力差,恋脾恋巢性弱,一经振动就离脾,不易长途转地。遇到严重病、敌害侵袭或恶劣环境缺蜜时易飞逃;识巢能力差,易发生迷巢。蜂群失王后易出现工蜂产卵现象。

中蜂对意蜂的入侵不敏感,常视为同伴,往往因几只意蜂入侵,围杀中蜂王,杀死中蜂王后,意蜂全巢来盗中蜂群。中蜂的生存面临重大的挑战。

总体来说,中蜂具有很多优良特性,再加上它能节约饲料,并能根据外部条件的变化调节产卵量,因此饲养中蜂比较稳产。一般不需要人工饲喂,具有“大年丰收,平年有利,歉年不赔”的稳产性状,适宜定地饲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