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名將和名將之間的對決,最為經典的是哪個戰役?

不才講史


南北朝“絕代雙驕”--宇文泰VS高歡

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這首著名的民歌一下會讓我們想到廣闊的草原、遍野的牛羊,心生豪邁之感。

然而,晚年的高歡聽到這首歌卻悲從中來,他想到的是他的家鄉--“邊防六鎮”之首的懷朔,他想到了與他同樣出生在六鎮武川的宇文泰,心生感慨“既生高歡,何生宇文泰”。

本來很有機會一統天下,就因為多了宇文泰而功敗垂成,現在回想怎能不傷感流淚。


誰也不會想到,來自邊疆的兩個窮苦少年會對中國歷史產生如此大的影響,三十八歲的高歡第一次見到二十七歲的宇文泰,覺得此子不凡,不會想到他們會成為一生的對手,不死不休,他們倆是六世紀初絕代雙驕、亂世梟雄。

高歡是北齊的奠基者,宇文泰是北周的奠基者,他們倆一起上演了一幕幕鬥智鬥勇的精彩大戲,他們都趁勢而起,利用北魏六鎮起義壯大自己,他們都認識到“挾天子以令諸侯”的重要,孝武帝先後成為他們的傀儡,他們曾經算是同朝為官又表面有上下級的關係,他們治軍打仗有方,只是被隋唐光芒所掩蓋,他們交戰一生,互有勝負。



邙山之戰是他們一生最後一次交手,在這次戰役中兩個鬥智鬥勇,各出奇謀,戰況突變。

當時高歡是東魏的大丞相,宇文泰是西魏的關中大都督,東魏的國力要遠遠強大與西魏,邙山之戰的起因是東魏的高仲密向西魏的宇文泰獻出虎牢,虎牢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高歡得到消息趕緊率兵阻擊西魏軍接受虎牢,為阻止高歡過黃河,宇文泰也親自出馬統兵要奪取河橋,高歡早一步已派出大將嚴正以待,宇文泰心生一計,放出大批火船要燒河橋,高歡用小船帶鐵索阻擋大船,高歡順利過河,駐兵邙山。
高歡因東魏國力強大決定以靜制動,宇文泰知道自己必須速戰速決,遂決定偷襲高歡大營,但宇文泰的行軍軌跡早被高歡發現,高歡佔據有利山形,偷襲不成只能狹路相逢勇者勝,用軍隊來說話吧,高歡率先發動攻勢,西魏軍大敗被斬殺三四萬人,宇文泰也差點成為高歡的俘虜,只是因大將彭樂犯傻讓宇文泰死裡逃生。

按理說戰爭到這個程度宇文泰應該撤兵了,但宇文泰知道他要是後撤就再沒有機會了,他決定整軍再戰,因兵力損失過半,宇文泰決定集中兵力,偷襲高歡的大本營。東魏軍因昨日的大勝毫無防備,軍隊大亂,高歡只能逃跑,最後身邊人都跑散了,自己也幾次陷入危機中,可謂九死一生。

逃過一劫的高歡慢慢開始收攏散兵反撲,東魏軍人數佔優,很快沖垮了宇文泰的軍隊。

宇文泰被迫撤退,高歡緊追不捨,最後在武將們的勸說下回兵休整,這是高歡謹慎的性格使然,也是他臨終前最遺憾的一件事。

宇文泰則因戰爭失敗開始進行軍事改革,成績斐然,創造出了影響中國歷史幾百年的關隴貴族集團。

宇文泰和高歡這兩個邊疆的小兵,通過自己的努力都站到了人生的巔峰,他們是六世紀初那段灰暗的歷史中最閃亮的星星,他們棋逢對手、將遇良才,他們的名字總是一起出現,歷史因他們的對決而精彩萬分。


遊史無終


白起VS廉頗長平之戰。

這是真正的名將對決,我們把這個時期叫做“戰國”,可見當時的戰爭頻繁。頻繁的戰爭也催生出了無數傑出的軍事家,而戰國四大名將白起和廉頗的對決就在此役。

首先,跟大家介紹下戰爭背景

秦國攻魏後攻韓,並且攻取了韓國野王這個地方,使得韓國的上黨郡完全孤立,成為了一片孤島。韓國君主為了讓秦國停止戰爭的腳步,命令上黨的郡守向秦國投降。但是和秦國打了很久的上黨太守馮亭不願意投降秦國,於是轉而向趙國請降,趙王猶豫再三之後接受了上黨郡。這下子秦國整個氣炸了,自己費力耗神劈柴挑水煮熟的鴨子讓趙國連盤子都給端走了,連骨頭都不給留一根。於是秦國向趙國發動了長平之戰。


戰局的發展

開始,秦國軍隊攻入了上黨,趙王派遣名將廉頗迎敵。廉頗不僅在軍事能力上十分突出,在戰略層面上也十分出色。他看出了連年征戰的秦國早已經疲敝不堪,只要自己一直堅守,就立於不敗之地。秦國的國力已經不能支持他們長久的消耗下去。於是廉頗採取了堅壁清野的策略,固守不出,秦國苦苦攻打但是毫無建樹。

戰局的轉機

然而年輕的趙王有些沉不住氣,他認為廉頗是不是老了,沒有了年輕時期的銳氣,不能出戰只能固守。於是趙王強行命令廉頗出戰,憋了很久的秦國軍隊當然不會給廉頗什麼好果子吃,於是廉頗吃了些敗仗。秦國這時候又用計,在趙國宣傳,說秦國就害怕趙奢的兒子趙括。於是趙王決定換帥,啟用了年輕的趙括。

戰爭的結束

後面的劇情我們都熟悉了,紙上談兵的趙括根本比不上廉頗,更不可能是殺神白起的對手,白起佯裝頹敗,勾引趙括孤軍深入,結果被秦軍包圍。斷糧40多天的趙國軍隊向秦軍投降,隨後被坑殺。


秦趙兩軍起初互相攻伐而不能決定勝負,當一方換了一個水平不高的統帥,馬上就分出了勝負。看似這個鍋要趙括來揹著。趙括也確實被當做反面教材來教育後來者。但真正應該背鍋的是趙王。當趙王立下了主動出擊的進攻策略時,就已經給趙國的失敗埋下了伏筆。長平之戰後,秦國已經再無對手,為日後的統一打下了基礎。


胖哥侃歷史


中國歷史上最重要的5場戰役,尤其最後一場,影響了上下五千年! 1.長平之戰:戰國末期,秦國率軍在趙國的長平一帶同趙國軍隊發生的戰爭,趙軍最終戰敗,秦國獲勝進佔長平,此戰共斬首坑殺趙軍約45萬,長平之戰是戰國曆史的最後轉折,至此秦國的統一隻是時間問題,如果秦軍輸了,那最後統一六國的就不一定是秦了。

2.垓下之戰:公元前202年十二月,在楚漢戰爭中,楚漢兩軍在垓下進行的一場戰略決戰。垓下之戰,是楚漢相爭中決定性的戰役,它既是楚漢相爭的終結點,又是漢王朝繁榮強盛的起點。如果項羽贏了,那我們現在應該叫楚族了。

3.赤壁之戰:東漢末年,孫權、劉備聯軍於建安十三年在長江赤壁和曹操大軍對戰,這一戰曹操北迴,孫、劉各自奪去荊州的一部分,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基礎,如果曹操贏了,那就是統一全國,直接建立魏朝,也不會有後面的五胡亂華了。

4.山海關大戰:1644年四月,清攝政王多爾袞率八旗軍與明總兵吳三桂合兵,在山海關內外擊敗李自成大順軍。此戰的勝利,開啟清朝入主中原,征服南明政府與大順、大西等政權,建立在全國的統治。李自成如果贏了,那中國最後一個王朝就是“大順國”了。

5.涿鹿之戰:距今大約4600年前 ,黃帝部族聯合炎帝部族與蚩尤率領的部落所進行的一場大戰。戰爭的目的,是雙方為了爭奪適於牧放和淺耕的中原地帶。涿鹿之戰如果蚩尤贏了,那我們現在改叫“九黎子孫”了,這場戰爭影響了上下五千年!


烏拉雜談


我認為是近代革命史上王耀武vs粟裕,許世友的濟南戰役。

1952年10月26日,毛澤東在建國後第一次來濟南視察時,親口對在場的許世友等山東黨政軍領導人說:“濟南戰役打得那麼迅速、徹底,天下恐怕只有兩個人想不到,一個是本人毛澤東,一個是蔣介石。”

濟南戰役歷時八晝夜,以解放軍攻破濟南城,活捉王耀武而告終!

濟南戰役其實是粟裕和王耀武的第二次對決,第一次是在十四年前的譚家橋,那次王耀武完勝,擊潰了粟裕所在的紅十軍團,紅19師師長尋淮洲(曾是最年輕軍團長)犧牲,紅21師師長鬍天桃被俘,參謀長粟裕率四百餘殘兵從懷玉山突圍。

十四年後,華東野戰軍代司令粟裕率重兵合圍濟南城,守城的確是當年擊潰紅十軍團的補充第一旅旅長、時任山東省政府主席的王耀武。

粟裕、許世友是我軍赫赫有名的戰將,特別是粟裕,在解放戰爭中橫掃千軍,將大兵團作戰發展成為一門藝術。



反觀王耀武雖遠不如胡璉、張靈甫等國軍將領出名,但實際上他卻是國軍中最傑出的將領之一。蔣介石稱讚王耀武“善於帶兵,有指揮才能”。時人有“寧碰閻王,莫碰老王”之謂。王耀武精明強幹、頭腦清晰,陳毅元帥也稱讚他為國民黨少有的幾個明白人之一。



濟南戰役,國民黨軍共出動戰鬥機和轟炸機對於我君戰略根據地實行狂轟爛炸,但終未能挽救濟南守軍的覆歿命運。


李好說歷史


既然是名將之間的對決,那就必須得兩邊都是名將,如果雙方差距太大,那就相當於家長暴揍熊孩子,爽快固然是爽快,但也算不上是對決了。單論“名”字,而且還得是雙方,當首推兵仙韓信與霸王項羽之間的對決。在中國文化中,有三十多個成語跟韓信有關,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渾身是梗”,而項羽更是中國人心目中家喻戶曉的戰神。

破釜沉舟——霸王項羽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一統中原,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封建王朝,有道是:“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揮劍決浮雲,諸侯盡西來。”從此中華民族書同文、車同軌,秦王嬴政功勞可謂彪炳千古,並以此自稱始皇帝,並規定其繼位者沿稱二世、三世乃至萬世。

可惜偏偏有人不給他面子,秦始皇剛死不久,先是陳勝吳廣發出“王侯將西寧有種乎!”振聾發聵的呼喊,爆發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起義,緊接著劉邦、項羽相繼發力,經項羽“破釜沉舟”一戰,秦王朝延續了不到20年就被滅亡了。隨後,項羽和劉邦又打起來了。


有道是“楚雖三戶,亡秦必楚”,楚國被秦國名將王翦所滅,最終又被楚人項羽所滅。項羽擊敗了秦國名將章邯與王離,燒咸陽,殺子嬰,最後定都彭城,自立為西楚霸王,分封十八路諸侯,並封劉邦為漢王。戰功赫赫,一時無倆。

緊接著,劉邦率五路諸侯近60萬人,並剝奪了韓信的指揮權,親自上場與項羽展開了彭城之戰,結果項羽憑藉3萬的兵力大敗劉邦的60萬人,這一戰可謂驚天地泣鬼神,3萬贏了60萬,把項羽的威望也推上了巔峰。

國士無雙——兵仙韓信

而此時的韓信呢?經蕭何一再舉薦,韓信已被劉邦拜為大將,並立下了赫赫戰功,先後平定三秦,消滅魏、代、趙、齊等多路諸侯,百戰百勝,從無敗績。

彭城之戰的時候,劉邦發現有了60萬大軍,心想60萬打3萬,拴頭豬當統帥應該都贏了,結果轉眼就被項羽打了個屁滾尿流,逃回來之後不得不又重新啟用韓信,也造就了韓信的威名,韓信也因此被劉邦封為齊王。


又過了幾年,劉邦覺得可以和項羽決戰了,於是讓韓信支援,結果韓信齊王做得美滋滋,並沒有搭理劉邦,沒了韓信的支援,劉邦完全不是項羽對手,又被打得一敗塗地。不得已,劉邦又把一大片地區封給韓信,這才請得韓信出山。

霸王別姬,垓下悲歌

其實,單輪帶兵打仗的能力,項羽也是歷史上排得上號的名將,但可惜碰上了千古第一的韓信。韓信不出山,項羽能打得劉邦望風而逃,而韓信一出山,項羽卻只能丟盔棄甲。韓信出兵後,很快就佔領了彭城,將項羽圍困在垓下。

夜晚,劉邦用了一計,讓所有人都唱起了楚地的歌謠,讓項羽誤以為劉邦已盡佔楚地,於是楚軍軍營內軍心渙散,不堪一戰。項羽也悲從中來,忍不住對著虞姬唱道: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奈若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虞姬也回道:

漢兵已略地,四面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


虞姬唱罷就自刎而死,項羽率幾百人突圍,來到烏江岸邊之後,自覺無顏見江東父老,也自刎於此。


臥聞海棠


四平之戰是林彪陳明仁兩位軍事家人生中的巔峰對決。


一,雙方兵力

1947年,林彪所指揮的東北民主聯軍根據黨中央的指示鏖戰東北,準備奪取四平城。為了能夠一舉拿下四平,林彪集結了手下的精銳之師七萬餘人,由他親自指揮,直驅四平。而時任的四平守軍將領正是陳明仁,陳明仁所率領的71軍不足兩萬人,兩軍的實力相差懸殊。

面對強兵壓境,陳明仁將四平城內所有可用力量進行整合,其中包括警察、保安隊員、政府公職人員等全部編入部隊,使四平的守軍人數激增為三萬五千人。與此同時,陳明仁仔細觀察四平的城市特點和防禦要點,他發現四平的建築大多是日俄式建築,建築本身就具有設立防禦據點的條件和優勢。陳明仁結合在抗日戰爭時期,從日軍那裡學來的防禦佈防策略,根據四平城的建築特點,指揮軍士周密搶修和完善城防,完美的將四平城打造成了銅牆鐵壁。再加上陳明仁誓與城池共存亡的決心和信念,林彪所率領的東北民主聯軍遭遇了前所未有的艱難攻堅戰。



二,戰爭經過

戰鬥打響後,國共雙方戰勢膠著,場面慘烈,林彪所率領的東北民族聯軍,眾志成城,勇猛進攻,但四平城固若金湯易守難攻,一個多星期後,共軍才勉強佔領了部分四平街道。但這時,林彪犯了一個致命錯誤,他沒有集中優勢兵力對陳明仁進行縱向殲滅,而是一個師一個師的發起進攻,兵力消耗巨大,兵力優勢逐漸轉弱,這給陳明仁帶來了喘息的機會。陳明仁躲入城區水塔,繼續防守,林彪派人突擊隊前去爆破,突擊隊員卻被國民黨事先準備好的兩大袋黃豆伏擊,他們未等靠近便失了武器摔倒在地,等回過神兒時,已經被機槍射殺,死傷慘重。

三,最終勝負

就在四平城幾乎被林彪拿下,國民黨的援軍趕到,傷亡慘重的林彪不敢戀戰,只能退兵,最終,四平之戰以國民黨的勝利而告終。四平之戰是林彪陳明仁兩位軍事家人生中的巔峰對決。


W龍的傳人


崇禎十三年(1640年)的松錦大戰,絕對算得上將星閃耀,這場決定明清命運的生死大戰,雙方都投入了全部的戰力,基本上那個年頭叫得出名字的將領,都在這場殘酷的戰鬥中露過臉。



這場大戰圍繞著錦州城展開,和幾百年後的遼瀋大戰一樣,錦州扼守著清軍入關的咽喉,早在崇禎十一年(1638年),皇太極就親率大軍圍攻錦州城,守城的祖大壽多次與多鐸、濟爾哈朗廝殺,雙方互有勝負,錦州依舊在大明手中。



明軍依託山海關—寧遠—錦州堡壘防禦體系,試圖阻止清軍荼毒關內。然而自從滿蒙同盟達成,這條防線形同虛設,僅僅是山海關的門前神獸,好看,但其實沒多大作用。皇太極決心長期圍困錦州,從明軍的防線中磕出一個缺口,逼關內明軍精銳來戰,再伺機殲滅,從而實現明清命運轉折的戰略目的。清軍在錦州和廣寧之間的義州築城屯田,作為伐明的前哨基地,還在錦州城外廣修營壘,環城相列,營壘外深挖壕溝相連,樹起柵木,錦州被圍得“水洩不通”,明軍一隻蒼蠅都飛不出去。與此同時,清軍還兩班倒,打卡般波次攻城,很快,錦州外城失守,退入內城的祖大壽迫不得已向朝廷求援:錦城的糧米僅供一月餘,而餵馬的豆則不能支撐一月,倘若清兵再次急攻,寧錦兩城就要攻破,那麼松、杏、錦三城就岌岌可危、朝不保夕了。



做事向來雷厲風行的崇禎皇帝當即盡遣關內原本剿匪的,連同王樸、楊國柱、唐通、白廣恩、曹變蛟、馬科、王廷臣、吳三桂八大總兵,合計十三萬兵馬,“刻期出關”,崇禎皇帝及兵部尚書陳新甲希望大明最後的精銳速戰速決,畢其功於一役。洪承疇不得已,於崇禎十四年(1641年)七月從寧遠誓師,乘兵鋒之盛急攻錦州外城,清軍不能抵擋,死傷慘重,而明軍總兵楊國柱也在進攻中中箭犧牲,可見明軍主將拼命,士氣逼人。



眼看清軍圍城疲弊,皇太極也不顧重病纏身,飆著鼻血都親自帶領援軍,日夜兼程500裡趕到前線,此時清軍滿蒙漢八旗也有近十萬之眾,只不過錦州未克,洪承疇大軍嚴整,若久拖不決,清軍恐怕難以招架,只得撤圍而去。顯然皇太極不願放棄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雖然有巨大的失利風險,但若能一舉擊潰明軍,再來一個“薩爾滸”,明清龍運交替,就在此一舉。皇太極仔細觀察明軍陣型,發現雖然正面和明軍硬碰硬,打垮明軍可能性很小,但明軍首尾不相顧,若切斷糧草,分割包圍,偌大的明軍,也只是待宰的羔羊。清軍化身施工隊,從錦州向松山、杏山明軍後路連續挖掘三道大壕,這種深壕“僅可容趾,馬不能渡,人不能登,有掉落的,沒有容納腳的地方,不能再次出來”,洪承疇發覺後急統兵應戰,結果印證了壕溝的有效性,明軍攻勢受挫。



與此同時,清軍阿濟格秘密襲擊了明軍在塔山的糧倉,自此明軍完全陷入被動,伺機突圍成為唯一選擇。主帥洪承疇試圖穩住軍心,但八大總兵各懷鬼胎,原本的“力戰破敵”,結果總兵王樸剛開完作戰會議,就立刻率部自行撤退,其他明軍不知情況,以為潰敗,頓時陷入混亂,各部相互擠壓踐踏,死傷無數。清軍不是關內的農民軍,明軍自亂陣腳這樣的天賜良機,清軍咬得死死的,洪承疇突圍失敗,困守松山,而其餘明軍分別退到塔山、杏山,互不支援,方便了清軍逐個擊破。



敗軍之際,考驗名將的時候到了,後來的“名將”吳三桂在潰逃中“僅以身免”,而化身李雲龍的猛人則是曹變蛟。當時敗局已定,曹變蛟與洪承疇同樣困守松山,但他表現出了高超的作戰能力,他盡選營中精銳,組成敢死隊,趁夜直殺清軍正黃旗大營,清軍沒料到明軍還有如此反擊能力,一時不能阻擋,還在大營裡策劃軍務的皇太極,震驚居然差點被偷家,身邊護衛全數撲上拼死反抗,曹變蛟身中數箭,失血過多,後援不濟遺憾撤退。這是松錦大戰中明軍最後的高光表現。

隨後,松山、杏山、塔山等城接連被清軍攻破,明軍損兵五萬三千餘,淄重無算,洪承疇被俘,曹變蛟戰死,而清軍也損失了過萬,光甲喇額真便死了10多個(總共40),還搭上了一個議政大臣、兵部右參政超哈爾,以及三個副都統,正四品以上將官就戰死三十幾個。

此戰的影響是深遠的,明軍集結最高戰力,天下精兵良將,卻遭到毀滅性慘敗,遼東僅剩寧遠孤城,山海關門戶洞開。清軍雖然傾巢而出,也同樣付出慘重代價,但回報是十分豐厚的,不僅拔出了明軍在關外的據點,還消滅了大量明軍有生力量,為清軍入關掃清了障礙。“九塞之精銳,中國之糧芻,盡付一擲,竟莫能續御,而廟社以墟矣!”


春秋正義


明朝立國初期與北元的三次大戰,應該算是名將對決的經典戰役了。

一、徐達北伐

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十月,在大致掃平南方群雄後,當時還是吳王的朱元璋為了徹底推翻元朝在中原的統治,便以“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為名,命徐達、常遇春率軍25萬人北伐。

徐達大軍北上後,由淮河入黃河,連克淮安、壽光、臨淄、高苑等地,山東諸州縣盡為徐達大軍所有。

當時由於元廷內訌,元順帝、王保保、李思齊、張良弼等人相互敵視,互相想看對方的笑話,因而攻克山東後,徐達大軍一路如入無人之境,直接攻到了大都城下,嚇得元順帝奪路而逃,不戰而棄守大都。

明洪武元年八月二日,徐達攻克大都,明朝北伐取得了徹底勝利,元朝在中原的統治正式宣告結束。

不過,攻克大都並不意味著這次北伐結束了,因為真正的硬仗在後面。


大都被明軍攻克後,坐擁山西、甘肅,擁兵十餘萬的元朝名將王保保遂即調兵遣將,決心從山西東征,收復大都。

此時,攻下大都的徐達、常遇春心裡也非常明白,若不打敗王保保,他們在大都城也坐不安穩。因而明朝開國後的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硬仗——明攻山西之戰,由此爆發。

這一戰,徐達、常遇春分兵兩路,兩路大軍以鉗形攻勢對山西進行合圍,預備在太原城下進行合擊,將王保保一舉殲滅。

王保保收到消息後,起先是一驚,不過他聽說明軍北路軍前鋒湯和貪功冒進,脫離了大部隊後,心裡頓時鬆了口氣。因為湯和的冒進在王保保看來,就是找死!(明軍收復大都的過程太輕鬆,上下都產生了元軍不堪一擊的鬆懈心理)

很快,王保保調集主力,利用湯和孤軍深入的機會,偷襲湯和,將湯和率領的三萬明軍打的慘敗,殲滅七八千人。

湯和慘敗後,王保保立即反攻,而他的目標就是大都城。當時,王保保心裡盤算:如果徐達不去救援,他就趁機攻下大都,迎接元順帝歸位。如果徐達來援,他就在大都以逸待勞,設下圈套,伏擊徐達。

這是一個看似萬無一失的計劃,無論徐達選擇哪條路,他王保保都是勝利者。

可是徐達終究是徐達,他看穿了王保保的小九九,沒按王保保的套路來,他決定大都城不要了,明軍繼續向太原進攻。

徐達認為:大都城無險可守,而且沒有足夠的糧草,王保保佔了也守不住。而山西是王保保經營了好幾年的大本營,王保保如果沒有了山西,他又守不住大都,他就只能滾去關外放羊了。

後來事實證明,徐達的設想果然是對的,王保保得到徐達進攻太原的消息後,立刻率領十萬騎兵回救太原。並趕在徐達攻城前,在太原郊外截住了徐達。

雙方一碰面,立即大打出手,這是中原政權的騎兵與縱橫天下的蒙古騎兵第一次大規模的交鋒。


不過,由於雙方都是名將,並且雙方的部隊也都是精銳。因而這次正面遭遇戰,沒打太狠,只是試探了一下對方的虛實後,就各自收兵了。

三天後,常遇春大軍抵達太原,他在觀察元軍的實力後,認為元軍並非草包,如果硬鋼肯定會死不少人,因而他提出了夜襲元軍大營的計劃。

這次夜襲戰,明軍非常打得非常成功,幾乎將元軍打的全軍覆沒,王保保帶著護衛狼狽逃亡甘肅。(這是中原騎兵歷史上對蒙古騎兵的第一次大勝)

在攻克山西后,徐達繼續進攻陝西。當時陝西由漢人軍閥李思齊、張良弼等人鎮守,他們都不想打仗,所以當徐達軍進攻時,他們便直接投降。(後來張良弼復叛,被徐達消滅;李思齊被朱元璋派去招降王保保,被王保保砍下一支胳膊,傷重而亡)

至此,陝西和山西平定,北方的大部地區落入了明軍之手。



二、明太祖第一次北伐

自徐達北伐結束後,明太祖朱元璋認為躲在上都(開平)的元順帝太礙事了,怕他會捲土而來,於是在洪武二年六月,朱元璋下詔書,令常遇春和李文忠出兵北伐,徹底消滅元順帝。

元順帝聽說明朝大軍殺來後(兩萬騎兵和十六萬步兵),魂都嚇飛了,帶著老婆孩子連夜遁去。一直逃到了應昌(上都以北一百多里,今內蒙古達來淖爾湖)。逃亡過程中他是狼狽不堪,應該充分體會到了九十多年前宋朝君主想死的心情。(常遇春在這次北伐結束後病死)

元順帝逃亡會昌後,又連忙給盤踞在甘肅的王保保下詔,讓他反擊。遂即,王保保便制定了一份計劃——一份可以圍殲西北明軍的計劃。

當時王保保受在仔細觀察了形勢後,認為蘭州是一個絕佳的伏擊點,於是他就故意把蘭州留給明軍,待明軍進入蘭州後,派人將蘭州團團圍住,把主力隱藏到關中通往蘭州的必經要道上,準備以蘭州城為誘餌,消滅前來增援的明軍。

他相信自己的判斷,因為攻陷蘭州對於明朝有很大的意義,明朝一定會派兵來救的,現在他要做的就是等著明軍上鉤了。而他的判斷沒有錯,很快第一批明軍就來了。

在得知蘭州被圍後,明軍一支小部隊就抵達了蘭州郊外,當他們到達蘭州附近時,王保保立即下令圍攻,很快,明軍這支增援部隊全軍覆沒,統帥也戰死。

有了第一次勝利,王保保更加自信,他決定以同樣的招數等待著更多的明軍上鉤。

很快,第二批明軍就來了,不過來的這批明軍不是善茬子,因為明軍的統領正是王保保的老對手徐達。


徐達正面相遇王保保後,既不攻也不退,就在王保保對面安營紮寨,不論王保保如何在陣前挑釁,他都不出戰。

時間就這麼拖啊拖,王保保發現自己上了徐達的圈套了!

什麼圈套呢?原來,明朝早就看穿了王保保的計劃,所以當蘭州後,明朝索性就提出了一份眼界更廣的作戰計劃:放棄蘭州!王保保不是想在蘭州郊外釣魚嗎?那就讓他釣去吧。明軍分別從河北和山西出擊,繼續追擊元順帝。如果王保保去救,那就在他挪營的時候消滅他。

事後的發展果然如朱元璋所料,當東線明軍連戰連捷後,王保保坐不住了,他明白再這樣下去,等到東線完蛋了,他在西線也守不住。於是他決定主動出擊。

然而,徐達怎麼可能讓他走呢?徐達就是專門過來牽制他的。所以,當王保保準備拔營走人時,明軍在徐達帶領下,以雷霆萬鈞之勢,全殲元軍。

此一戰,除了王保保逃了之外,其剛剛組建的十萬大軍就此又全軍覆沒。

在王保保潰敗的同時,李文忠率三萬騎兵突襲會昌。由於他的行軍速度太快了,比從小就擅長騎射的蒙古人都快,因而當李文忠抵達會昌時,城裡的蒙古王公都傻眼了,大部分都沒來得及跑,元順帝的三宮六院全部被明軍俘,王公大臣們也全部被抓。(元順帝在李文忠到達之前病死了)

唯一跑掉的是,元順帝的兒子愛猷識理達臘,他也就是後來的元昭宗。

三、嶺北之戰

明朝第一次北伐結束後,北元內部痛定思痛,王保保主持大局,認為明朝強大,不能硬鋼,於是他採取休養生息,等待時機再戰的策略,跟明朝接著打。

兩年後,休養生息的差不多了,一直龜縮的元軍遂開始慢慢反撲明朝。

一時間,元軍四面出擊,趁明軍後撤,又佔領了東自吉林,西至甘肅、的廣大地區,他們以這些要塞為根據地,不斷嚮明朝內地進攻,使用的還是最讓人討厭的游擊戰,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

總之就是明軍打他,他就跑,明軍走了,他又來。

在這種情況下,朱元璋與他的將領們開始討論採取何種方式對付北元。不過,在討論會上明朝內部出現了分歧:包括徐達在內的大多數人贊成進攻,主張大舉進攻,一次性解決北元問題。但同時也有人提出反對,認為不應該輕舉妄動。

反對的人不多,但是朱元璋這個最終決策者反對。因為他認為,北元還有實力,與其決戰還不是時候。不過他為了顧全大局(贏了兩次,如果壓制將領們的意見,會影響他的皇帝聲望),於是他最終還是同意了徐達等人的要求,擬定了一份進攻計劃。

根據這份計劃,明朝大舉出動,東路軍由李文忠負責;中路軍由徐達、湯和、藍玉、廖永忠負責;西路軍由馮勝、傅友德負責。三路大軍各統兵五萬,且都是騎兵,總計十五萬騎兵。

而明軍的對手,則是王保保、蠻子、哈剌章、賀宗哲、朵兒只班、鎖納兒加。

從這份對陣名單上可以看出,明朝這邊除了早逝的常遇春,以及因平定辰沅而抽不開身的鄧愈外,其他能打的基本到齊。北元那邊除了梁王在雲南過不去,納哈出不動如山之外,能打的,不能打的,也全部到齊。

所以,這是一場明朝最高戰力和北元最高戰力的PK,堪稱是明朝版的頂上之戰。



戰爭開始後,徐達的中路軍一馬當先,一舉擊敗王保保。

不久後,藍玉率軍突擊,在土剌河(今蒙古烏蘭巴托西)再次攻擊王保保,並再次擊敗王保保,逼其向北繼續撤退。

兩連勝讓徐達很興奮,在他們看來,擊敗王保保只是時間問題。然而,徐達不知道這兩連敗其實只是王保保設的一個計,他明白自己不是徐達的對手,所以他早早就在漠北設下了一個大圈套。

對於王保保的反常行為,藍玉所有頓悟,可是當時徐達頭腦發熱,否決了藍玉停頓觀察的建議,堅持要追。結果在洪武五年五月六日,頭腦發熱的徐達就中計被圍,被十萬元軍團團圍住

初戰,明軍即死傷一萬多人,軍心士氣幾乎要崩潰。不過徐達畢竟是徐達,他在士氣幾乎要崩潰的一瞬間,帶頭督戰,穩定軍心士氣。並且在元軍攻擊的間歇,還指揮將士在草原上修建了堡壘,依靠堡壘擋住了王保保的數十次進攻。

在連番攻擊受挫下,元軍士氣降了,而就在這一剎那間,徐達指揮殘部突圍,並令藍玉負責斷後。藍玉在作戰中十分英勇,多次掩護軍隊撤退,表現了他名將的潛質。

最後,王保保只能看著煮熟的鴨子飛了,望天興嘆。三年後,王保保去世,他與徐達的高手對決就此終結。死前,王保保感嘆自己此生勝不過徐達矣!

就在中路徐達軍失敗的同時,東路軍的軍事行動也失敗了。李文忠出關後,也跟徐達一樣輕敵冒進,將輜重留在後方,親自率大軍輕裝追擊假意逃亡的元軍。

結果沒出意外,李文忠也被早就設好伏擊圈的元軍團團圍住。

見到撲向自己的元軍向自己殺來後,李文忠收攏部隊,集中突擊,他親自率領部隊與元軍交鋒,激戰數日,與元軍打平。

其後,李文忠故意擺龍門陣,搞得自己好像早有圈套一樣,嚇住了元軍,然後大搖大擺的撤了回去。



仗打到這個份上,明朝其實已經敗了。縱然馮勝、傅友德的西路軍七戰七捷,一直殺到嘉峪關才罷手。但是此次北伐,東路軍和中路軍才是主攻,這兩路敗了,在戰略層面來說,就已經敗了。

所以在這次北伐後,明朝上下都認識到了北元的強大,雙方就此進入僵持狀態,一直到八年之後,雙方才又一次大打出手。不過下一次大戰,站在舞臺上的就不是徐達等明朝第一代將領了。


Mer86


天下英雄誰敵手:長沙之虎薛嶽vs日本戰爭天才崗村寧次

薛嶽,曾任中國第九戰區司令,組織了三次長沙會戰,一手天爐戰法玩的爐火純青,據說殲滅日軍達到十萬,是抗戰期間殲滅日軍最多的中國將領,沒有之一,被譽為長沙之虎。崗村寧次,時任日本華中派遣軍下屬第11軍司令,被日寇吹捧為罕見的天才。


德安戰役

德安戰役又被稱為萬家嶺戰役,或萬家嶺大捷,是武漢會戰的一部分。武漢會戰期間,薛嶽擔任第九戰區第一兵團總司令,主要防備南潯線、德安以及瑞武一線。而逆江而上的崗村寧次第11軍主攻方向也是這一帶,這樣中日兩方名將的第一次較量不可避免的發生了。

開戰之初,由於薛嶽的守備做的不錯,日軍101師團和106師團先後遭到重創,不得不停止進攻補充兵員和彈藥。尤其是101師團第101聯隊受創頗大,被日本媒體譽為“軍神”的少將聯隊長飯冢國五郎亦被國軍擊斃,101師團長伊東正喜亦被彈片劃傷,進了醫院。國軍方面也不樂觀,部隊傷亡也很大,且由於日軍進攻面十分寬大,在頻繁的調動之中,在南潯和瑞武之間出現了較大的空隙。第11軍久攻不克,已經引起了他的上司華中派遣軍司令畑俊六的些許不耐。為了儘快突破國軍德安防線,崗村寧次命令剛剛經過休整兵員彈藥補充的第106師團進行迂迴穿插,奔襲至德安背後,配合正面進攻部隊圍殲德安一線國軍主力。9月25日,106師團突破五臺嶺一線。10月1日,106師團遭到歐震第四軍強力阻擊,被迫流竄至萬家嶺一帶。10月2日,得到蔣介石支持的薛嶽調集十餘個師近十萬大軍將106師團團團包圍。

眼見突襲已無可能,106師團在師團長松浦淳六郎的帶領下選擇了突圍,然而好死不死的一頭撞到了國軍精銳74軍身上。在飛機大炮掩護下,106師團雖給74軍造成巨大殺傷(日本雜種往74軍陣地投擲燃燒彈,火燒山頭,74軍不少將士被活活燒死在陣地上),但自損也不小,且陣地始終牢牢在74軍手裡。得知106師團有覆滅之危,日本朝野震動,日本天皇裕仁下令不惜一切代價營救106師團。為了貫徹落實天皇的命令,崗村寧次親自組織了三路救援大軍:

第一路以106師團新近到達前線的2700名補充兵為基幹,編成宇賀支隊;第二路以101師團佐枝旅團長本部人馬和27師團三個大隊,編成佐枝支隊;第三路以53、54聯隊編成鈴木支隊。三路大軍全力馳援106師團,並以第三飛行團提供空中支援,國軍薛嶽第一兵團不得不從包圍圈中抽調五個師阻敵增援。10月7日,第一兵團向萬家嶺之敵發起全面進攻,經過三天激戰,10日上午74軍攻佔張古山,第四軍攻陷大金山,其餘各部均有進展,106師團防線全線動搖,傷亡慘重。10日夜,薛嶽下令肅清殘敵繼續追擊。17日,在鈴木支隊的接應下,松浦淳六郎率領106師團殘部突出重圍,與鈴木支隊合兵一處。由於第一兵團經過多日血戰,傷亡不小且兵員疲憊,而鈴木支隊是支生力軍。再戰無益,薛嶽隨即下令全線撤退休整。



日軍的傷亡:106師團長松浦淳六郎在此戰後給裕仁天皇做了報告,戰死3321人,戰傷超過4000,戰病亦有數千,加上戰役初期106師團於金官橋被國軍第八軍和64軍狙擊,本就有數千傷亡,不得不進行補充。101師團傷亡也很大,包括師團長伊東正喜亦受傷,第九、第二十七師團也有不小損失,日軍在德安戰役或萬家嶺之戰中傷亡病合計超過一萬並不困難。綜合來看,此戰薛嶽打的很不錯。北伐名將葉挺也曾盛讚:“萬家嶺大捷挽洪都於垂危,作江漢之保障,與平型關、臺兒莊鼎足而三,盛名自當不朽。”


龍武驍衛


中國歷史上,名將與名將之間的對決,我認為比較經典的是當代的“韓信”和“小諸葛”之間的對決。

當代“韓信”的是畢業於黃埔四期的林彪;“小諸葛”是桂系的白崇禧,二人有過兩次巔峰的對決。

第一次是“青樹坪之戰”,此戰第49軍在青樹坪地區吃了桂系第7軍的虧。國民黨吹噓為“青樹坪大捷”,說是消滅了林彪的一個軍,“打破了林彪不可戰勝的林彪”。青樹坪之戰,第49軍雖然吃了虧,但是傷亡不大,桂系的第7軍只是取得了一個小勝,在戰局上無關緊要。

第二次是衡寶戰役。青樹坪之戰結束後,四野的中路軍兵分三路向衡陽、寶慶地區的桂系部隊進行了攻擊。其中第45軍的第135師孤軍深入,白崇禧調集優勢兵力,準備消滅第135師。得知消息後的林彪越過兵團和第45軍軍部,直接電告第135師“你師已被敵4個師包圍,你們立即佔領有利地形,構築工事,安下釘子,進行環形防禦,振作士氣,下定決心,準備抗擊絕對優勢敵人的圍攻,將敵吸引住,以便我各路主力圍殲敵人”。

白崇禧想再次來個“青樹坪大捷”,沒想到第135師是個硬釘子,不管桂系怎麼進攻,第135師在兵力處於劣勢的情況下仍然寸土不讓,為四野的大部隊圍殲桂軍贏得了寶貴時間。至1949年10月11日,白崇禧的部隊除一個團逃脫外,其餘4.7萬人被林彪的部隊全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