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蚕4个途径会诱发浓核病,养殖户可采取8种方式综合防治

每次养夏秋蚕时,心里总是很忐忑,特别是蚕养到5龄时,害怕出现一些蚕病,因为一旦临近上蔟前发病,那么意味着本季蚕的收益会打折扣,前期辛苦可可能难得到应有的回报。如果遇到高温高湿或者持续阴雨天气时,容易诱发出现一些蚕病,这对养殖户来说影响很大,有时严重的连蚕种、蚕药的费用都赚不到。在夏秋季节,养蚕除了担心出现脓蚕、僵蚕,还会担心一种病毒型蚕病,那就是浓核病。

浓核病与软化病、肠道病较为相似,在发病初期时,通过肉眼观察很难发现有异常现象,一旦感染该病毒2-3天后,就会逐渐出现进食量减少、迟眠等现象,一周后进食量会进一步减少,有的甚至会停止进食,到处乱爬。此时蚕体中会出现黄褐色液体,有上吐下泻的症状,要不了多久就会出现死亡,这种现象肯定不是养殖户希望看到的。为了提高养蚕收益,养殖户就需要把浓核病的传播途径了解清楚,同时掌握一些防治办法,这样才会做到心中不慌,个人认为浓核病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养蚕4个途径会诱发浓核病,养殖户可采取8种方式综合防治

一、桑叶被浓核病病毒感染

家蚕浓核病属于一种慢性蚕病,刚开始比较难发现,通常表现出相关症状后,实际上蚕体中已经有浓核病病毒了,而桑叶中是否含有该病毒成了关键。很多时候家蚕出现浓核病,问题是出在桑叶上,有的桑园中虫害较多,导致桑叶上有不少虫卵,用这样不干净的桑叶喂蚕时,就容易使蚕出现浓核病。如果发现桑园中虫害较多时,一方面要及时处理虫害问题,优先考虑生物防治的方式;另一方面采摘桑叶时要特别注意,有虫卵的桑叶坚决不用,尽量降低桑叶被浓核病病毒感染的概率。

二、病蚕、蚕沙等未妥善处理

正常情况下,养蚕是需要定期及时除沙的,对于蚕沙如何处理,不同的养殖户有不同的处理方式,有的会异地发酵再利用,有的会堆放在室外,还有的会用在桑园中当有机肥。实际上蚕沙上可能潜伏着许多病毒、细菌,特别是出现病蚕的,更是容易诱发一些蚕病,而且这种情况下诱发的蚕病往往是大面积出现。还有的养殖户未能及时将病蚕隔离,导致病蚕到处乱爬,无形中将病毒传开了,会使得其他蚕也感染该病毒,在实际养殖过程中,这种现象也较为突出,特别是家里劳动力紧缺的时候,很容易忽视观察蚕的生长情况。

三、高温高湿天气诱发蚕病

在南方养夏秋蚕时,很多养殖户为何心惊胆战的,原因就是害怕出现高温高湿天气,这种气候条件对养蚕是很大的考验,如果蚕房通风性一般的,遇到高温高湿天气,出现病蚕的概率就很大。出现高温高湿天气时,各种病毒的活跃度会明显增加,蚕房中温湿度一旦控制不当,蚕体上就可能感染一些病毒,蚕沙、病蚕中就容易存在大量的病毒,这些病毒又会将蚕房、蚕具污染了,成了浓核病的传染源。遇到异常天气时,养殖户需要根据天气变化及时做出响应,确保蚕房中温湿度控制得当,为蚕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

四、上一季养蚕时出现过蚕病,蚕房、蚕具消毒不彻底

有时候养殖户比较纳闷,上一季蚕在5龄时发病了,这一季又在同样的时间发病,而且很多时候是在蚕即将要上蔟了。浓核病也是如此,如果养上一季蚕时出现了该病,蚕房、蚕具没有进行彻底消毒的,相应的病毒就难以根除,一旦再使用蚕具、蔟具等,那么会再次出现浓核病。这是养殖户需要格外注意的,一般情况下,上一季蚕发病了,蚕房、蚕具等至少要进行3次全面消毒,每次消毒可间隔3-5天,如果仅消毒一次,是远远不够的,很多病毒往往还潜伏在里面。

养蚕4个途径会诱发浓核病,养殖户可采取8种方式综合防治

家蚕浓核病给养殖户带来的影响不言而喻,养殖户既要知道浓核病相应的症状和传播途径,又要清楚该如何做好预防。为了将损失降到最低,就需要提前做好一些防范措施,让该病毒不表现出来,对于大部分蚕病来说,都需要进行综合防治,仅靠某一种方式是无法完全防治到位的。无论哪种蚕病,应当遵循预防为主、治理为辅的原则,在防治措施上,可重点落实好以下8个要点。

1、选择抗病能力强的蚕种

这种方式是防治家蚕浓核病首先应当考虑的,有的蚕种本身对浓核病有抗病性,这种先天性优势会在后期养蚕过程中体现的更为明显。目前针对于防治家蚕浓核病的蚕种是比较多的,养殖户在选择蚕种时,应当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合理把握,由于各地的气候条件不同,蚕病出现的种类也有所差异,需要养殖户权衡利弊。如果养殖户自己不太清楚的,可以向当地农技人员咨询,他们会给出相对专业的建议。

2、推行专业化的小蚕共育

近些年,多地推行小蚕共育,农村散养户将小蚕阶段交给专业的人来养,自己支付一定的费用,这种方式在预防蚕病方面取得了积极效果。通常情况下,小蚕阶段蚕的抵抗力偏弱,需要精心照料,这对不少养殖户来说有不小的难度,特别是一些养殖经验不丰富的,一旦小蚕阶段没有处理好,蚕体中潜伏着病毒后,在4-5龄大蚕期就容易表现出来。所以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推行小蚕共育,交给专业人员养好1-3龄阶段,小蚕阶段处理好了,后期出现蚕病的概率就会明显降低。

3、做好桑园虫害防治

家蚕浓核病的传播途径中,桑叶是否感染了浓核病病毒成了很重要的环节,有的养殖户对桑园管理不太重视,导致不少桑叶上有虫卵,还有的会把蚕沙直接倒入桑园中,这种做法无形中增加了桑叶感染病毒的机会。所以为了减少桑叶感染病毒的机会,就得加强对桑园的管理,清理桑园中的杂草、杂物,枯枝残叶要及时清理干净,含有病蚕的蚕沙不可直接倒入桑园中,确保桑园干净整洁,同时要注意周边农作物用药情况,要严防桑叶上出现农药残留。

4、严格执行提青分批操作,弱小蚕及时淘汰

在养蚕过程中,养殖户需要做好提青环节,很多时候由于种种原因,导致蚕的长势不一,有的个头大,有的个头小,还有的蚕出现进食量减缓的迹象,给后期管理带来很大的困难。在防治家蚕浓核病方面,严格执行提青分批操作是很有必要的,对于一些弱小蚕,也要挑出来单独饲养,发现差异太大的,要舍得淘汰。如果发现蚕体有发病迹象的,也要进行隔离,及时进行相应处理,必要时也要进行淘汰。

5、做好日常管理,提高蚕的抵抗力

养蚕想要少出现蚕病,一方面要选好蚕种,发挥出先天性优势;另一方面要提高蚕的抵抗力,营造一个比较好的生长环境。这就需要养殖户至始至终精心照料,做好日常的消毒工作,选择优质桑叶进行喂养,其中需要养殖户格外重视日常消毒环节。目前用石灰消毒比较多,蚕在3龄以上,早晚喂食桑叶前,可先均匀洒一层石灰,过5-10分钟再喂食桑叶,期间要观察是否有不活跃的,喂食桑叶后要观察进食情况。

6、保持蚕房清洁,落实好早期诊断

蚕养的好不好,很多时候看养殖户的蚕房情况就知道大概了,有的养殖户蚕养的好,蚕房里面一定是干净整洁的,蚕房的进出也有严格要求,无关人员是不允许靠近的,哪怕是自己进出也会按照相应的操作。还有一点是比较重要的,由于浓核病早期肉眼很难发现,可以采取一些科学方法进行检测,一旦检测出蚕体中含有浓核病病毒的,那么就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早期诊断做好了,可以早点发现一些病蚕,给后期处理争取了时间,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损失。

7、蚕具、蔟具等通过紫外线杀毒

家蚕浓核病病毒在不同的条件下,会有不同的感染性,比如说不采取任何措施,该病毒可以存活25天以上;如果是在90℃以上的水中,浸泡10—15分钟就会失去感染性;在强紫外线的照射下,病毒的活性会明显下降,可以起到很好的杀毒效果。很多养殖户对蚕具、蔟具的处理存在一个误区,往往是先清洗再进行消毒,实际上应当先消毒,再进行清洗,因为潜伏的病毒没有先处理掉后,清洗过程中反而会传染到其他蚕具、蔟具上。在处理蚕具、蔟具时,可多放在太阳底下晒,这样既经济环保,效果又很好。

8、在桑叶中添加适量的药物

家蚕养到3龄以上时,就可以适当地在桑叶中添加一些抗生素类的药物,这样可以增强蚕的抗病性,在大蚕期时,可以根据蚕的生长情况再决定是否使用。不过在使用药物时,要严格按照用量用法,不可随意加量,而且在操作时要工具专用,同时做好自我保护。还有就是不宜长期使用同一种药物,要考虑到抗药性,自己不是很清楚的,可以多向当地农技人员咨询了解,在选择药物时,一定要通过正规渠道采购,万一贪图便宜买到了失效或者成分缺失的药物,还可能会带来其他不利影响。

养蚕4个途径会诱发浓核病,养殖户可采取8种方式综合防治

总之,在防治家蚕浓核病时,养殖户要把重心放在前期预防上,不要指望后期的处理,很多时候表现出相关症状后,往往已经有点晚了。所以养殖户需要层层把控,平时把细节方面处理好,提前做一些预案,发现异常情况时,就不会那么慌张,可以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这样损失也会明显下降。同时养殖户要多学习养殖技术,积累相关经验,对于新的养殖模式也要敢于尝试,想办法提高养蚕收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