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狂歡背後的技術浪潮:不可阻擋的100%上雲

文|金德路

01 數字的狂歡

2019年11月11日0點一到,早已等待良久的人們,猶如脫韁的野馬,一路直奔淘寶或者天貓的購物車。領券、下單,已經在腦海裡排練千百遍的動作,同一時間在全國各地爭相上演。

甫一開場,巨大點擊形成的海量數據,就像是開閘的洪水,湧向阿里的服務器。此時此刻,位於杭州的阿里總部燈火通明,員工們佈置了燈光,準備了象徵大賣的“大麥”,甚至擂起戰鼓,來迎接這個由他們創造的購物狂歡盛宴的考驗。

阿里直播中心在一瞬間陷入沉寂,人們屏住呼吸,等待著屏幕上隨時可能跳出的數字。

1分36秒,100億。

5分25秒,300億。

1小時3分59秒,1000億。

10小時4分49秒,1682億。

此刻開始,超越了2017年的全天,等待2019年天貓雙11的挑戰只剩下2135億這個數字。這是他們在去年創造的令旁人難以企及的高峰,而現在他們全場高呼信心滿滿,這個數字註定只能被他們顛覆,只是誰都不知道頂在哪裡。

在經歷了24小時的漫長等待,熒幕上的數字最終落在了2684億。毫無疑問,這個數字將再次把阿里送上電商大戰的王座。

數字狂歡背後的技術浪潮:不可阻擋的100%上雲

02 流量洪峰

在場外,跳躍的金幣和翻轉的比特猶如一對雙生姐妹,瘋狂刺激著消費者的多巴胺。而場內則是完全另外一副景象,阿里的工程師們緊盯屏幕,他們的任務就是確保這場狂歡平穩進行,不出紕漏。

一筆筆訂單的落成,堆疊了GMV火山般的攀升。回到那個噴薄的0點,五湖四海匯聚而來的瞬間流量,形成一個巨大洪峰,這是阿里雲工程師們每年所要直面的難題。

7年前,由於這個峰值暴漲,每秒來到14000筆,一時間洪峰過境,堤爛壩潰,長達10分鐘的宕機造就雙11史上最大的黑天鵝。這之後,每年的雙11就成為了阿里技術的大練兵,技術絕對不能成為商業的累贅。

7年後,他們面對的洪峰要更加驚人,544000筆訂單/秒的數值,造就了全球最大的流量洪峰,是2019年第一次雙11的1360倍。

數字狂歡背後的技術浪潮:不可阻擋的100%上雲

從消費者體驗來看,順暢的下單,流暢的支付,快捷的物流,天貓雙11的狂歡如絲般順滑。阿里雲真的做到了,征服了全球最大流量洪峰,還在各個板塊迸發出新的增長力量。

這意味著,技術不僅沒有拖累阿里商業,還已經成為整個阿里經濟體增長的核心動能。

03 上升的雙11與上升的雲

雙11創造新紀錄,是阿里每一年技術能力進步的自證。

今年的特別之處在於,阿里實現了包括淘寶,天貓,菜鳥,飛豬,本地生活,阿里媽媽等全部經濟體的100%上雲。

數字狂歡背後的技術浪潮:不可阻擋的100%上雲

阿里把所有的雞蛋都放在了阿里雲這一個籃子裡面,一榮俱榮,一損百損。阿里雲如果撐不住流量洪峰,天貓雙11就將毀於一旦。

事實上,這樣的擔心顯得有點多餘。從2017年開始,阿里巴巴集團CTO,阿里雲智能總裁張建鋒就已經不太擔心“零點洪峰”的處理問題,在當年就已經實現了“喝茶過零點洪峰”的小目標。

而現在,阿里雲對於技術的要求已經上升到一個新的臺階。對內而言,阿里巴巴在這兩年的業務已經發生較大的變化,諸如在這兩年興起的淘寶直播,對技術支撐有了更高要求,這使得過往的峰值,變成了現今的常態。

外部視角來看,儘管在市場份額上已經取得領先,阿里雲的公有云產品,在全面上雲拐點來臨的今天,仍然需要一個強大的自證:如果阿里雙11都還處在混合雲支撐階段,市場會覺得全面上雲的階段可能尚需時日。

所以,從技術的角度來看,2019年天貓雙11有著更加非凡的意義:

首先是,阿里巴巴自身成為了全面上雲的最佳實踐,這表明全面上雲的趨勢已不可逆。同時,這麼大規模體量的經濟體上雲,也證明了公共雲的承載能力。

其次,在這個上雲的過程中,阿里還積累了產品雲化的經驗,能將其技術能力更好地開放出來,為其他企業上雲鋪平道路。

04 新紀錄背後的新浪潮

除了新紀錄的誕生,橫空出世的還有阿里雲自研的神龍服務器。

張建鋒對神龍服務器讚許有加:雙11的技術基礎設施更是一項世界級的超級工程,是技術和商業相互促進、數字經濟深度支撐實體經濟的範例,神龍所代表的新一代技術創新正引領著更大的技術變革。

神龍服務器實際上是此次雙11核心系統全面上雲的最大功臣。不僅幫助阿里完成了這場史詩級的技術大遷移,還創造性地解決困擾雲計算行業已久的虛擬化性能損耗問題。

外界打趣地把這場遷移,稱為“飛行中更換引擎”,原因無外乎兩個。其一,是感嘆阿里經濟體的龐大,其二,表明這場遷移的難度無法想象。

好在現在市場出現了一些變化,使得不必每一個企業都去經歷這樣一個“飛行中更換引擎”的過程。雲計算從市場份額上開始佔據先機出現拐點之後,需求端也出現了拐點效應。

數字狂歡背後的技術浪潮:不可阻擋的100%上雲

企業的雲化除了基礎設施和平臺的升級,應用也要求全新的設計方法,從架構設計、開發方式到部署維護整個軟件生命週期都基於雲的特點設計,從而構建原生為雲而設計的應用,這樣才能在雲上以最佳姿勢運行,充分利用和發揮雲平臺的彈性以及分佈式優勢。

這套全新的理念就是現在如火如荼的雲原生技術,包括了容器、微服務、服務網格等眾多全新技術服務方式。

Gartner報告指出,到2022年有75%的全球化企業將在生產中使用容器化的應用。這表明,以雲原生為代表的一上來就直接基於雲來架構的技術成為新的技術浪潮。

要知道,雲原生對雲平臺的考驗除了穩定之外,還有更多樣化的要求。要想在這套基於雲計算時代的全新技術理念上有所突破,前提是需要對雲本身有深刻的理解。

從這個緯度來講,這次阿里的全面上雲不僅繼續加深了產品上雲的理解,還在把阿里本身的一些技術能力搬到雲上,為原生時代做出鋪墊。

目前,阿里雲已成為國內唯一進入Gartner2019《公有云容器服務競爭格局》的雲廠商。

這顯然是阿里的又一次告別,告別傳統架構理念,擁抱雲原生,就像去IOE一樣地充滿了技術理想主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