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現在有許多人不願意買4%-5%的理財,還是情願去銀行做2%-3%的定存呢?

琅琊榜首張大仙


這個於投資的風險偏好、市場環境、未來規劃等方面有關。大概有以下幾個原因:

1、存款比理財更安全。

去年相關部門頒發《資管新規》,這已經表明理財市場是要打破剛性兌付的狀況。

定存只要是50萬以內受到銀行存款保險制度的保護,百分之百的保本。所以如果投資者的風險偏好低,理財與定存相比,後者更適合。

2、兩者收益相差不大。

這兩類產品在收益上相差不大,之間只有1-3%差距。這對於有些人來說,為了這個差距,去承擔不能保本的風險,他們覺得不值得。

有些銀行的大額存單的利率基本與銀行理財持平。資金量多,且三四年內不用,就存大額存單。

3、定存的流動性好。

銀行的定存一般是可以提前支取,只是存利息上有折損。但是,銀行理財產品,一般是沒法提前取出,有些即使能提前取出,但是會影響本金。

因此對流動性有要求的偏向於銀行的定存。

4、市場環境不好

目前金融市場,違約、非法集資等風險事件時有發生。比如,這一兩年,P2P行業,暴雷不斷,導致諸多投資人資金受損。

這些導致投資者的恐慌情緒加重,更加偏向於投資風險小的金融產品。因此定存更符合他們的心裡需求。

5、對理財產品不熟悉

理財產品的複雜程度高於銀行定存。人的本性還是更傾向於簡單,自己容易弄懂的產品。

綜上以上5點,我們多數年齡偏大的人,更傾向於銀行的定存。


六司令說理財


可能是觀念不一樣,前幾年某寶還有5%的收益的時候,我幫我爸下載安裝了一個,放了幾萬塊錢進去,還給他設置了重重密碼,結果我爸一天到晚的唸叨那個錢要打水漂了,非要我給他取出來存銀行,最後拗不過他就給他提出來了,最大的感受就是不接受新的理財觀,思維固化。


淅淅瀝瀝807


對很多人來說就是認可了,習慣了,懶得搞了。

我跟我家人推薦過理財產品,結果很多人根本就不在乎那一兩個點的收益,更在乎的是本金的安全

不知道你們有沒有跟你們的長輩推薦過理財產品,我反正推薦過,因為我理財受益了,所以我也想我的長輩推薦過理財產品,當然都是些風險很低的,結果他們的反應卻讓我很意外。

很多人跟我說,不就比銀行還那麼一點嗎,搞來搞去多麻煩,我才知道對他們來說那一兩個點的收益根本就沒入人家法眼,還是習慣了放下銀行了,懶得折騰了。

現在理財騙局的頻繁出現讓人們對理財產品望而卻步

e租寶等的理財騙局,騙取的金額高達幾百億,說明我們國人對還是很喜歡接受這種高收益的理財產品的,當時長期銀行保本保收益的理財觀念讓大家都忽視了理財風險,人們買這些理財產品的時候還以為這些理財產品跟銀行一樣,保本保收益呢,結果隨著這類理財騙局的不斷出現,人們的理財觀念也從不考慮風險到看什麼都是風險。人們無法分辨甚至懶得分辨現在這些4%,5%到底有多大風險,本著不投資就不被騙的思想,人們還是更認可銀行理財產品的。現在有人給我家人推薦理財產品,他們一律都是按騙子對待的。

所以現實就是很多人不懂複利,不在乎那一兩個點的收益,況且理財騙局頻頻出現也讓人更願意接受銀行理財產品。


出海抓魚潛水摸蝦


您好,關於您的問題,我想我可以作答

現在很多人都不願意買利息更高的理財、基金,而是選擇存在銀行裡

那我想原因有這幾點:

第一個就是風險問題。

其實要說風險,其實是與利潤並存的,利潤越高的相應的風險就越高。我老叔前幾年賺了點錢,準備拿著這筆錢買個房子結婚過日子的。後來他朋友找到他拉著他炒股,本來我老叔沒答應,後來經不住炒股一下子賺個幾十萬上百萬的誘惑,就同意了。剛開始買了幾家小公司的股票,賺了幾萬塊,心裡樂啊。後來就開始幹大的,把賺來的錢大多都投進去了,誰承想那公司股票暴跌,一水的綠色,把這幾年賺的錢連本代利全賠進去了。雖然這個不是4%-5%的理財,但是利潤大於這個,我就用這個舉例子了。所以很多人不願意把錢買理財,還是出於這一點考慮,就是風險比銀行大。

第二個就是思想問題

如果說年輕人可能會很容易接受這些所謂的新鮮事物,那上了年紀,爸媽那一輩的,就很難接受了。別人的家長什麼樣我不知道,但是我爸媽的錢,可全都給銀行裡存著呢。我過年回家的時候也告訴過他們就是去理財,但是他們都給我拒絕了。這可能就是思想的問題吧,他們一時半會還接受不了這種理財方式。

還有風險低收益相對高的,就是國債。

現在我國如此的強盛!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所以沒有風險問題。

謝謝您的瀏覽,如果您有什麼建議或意見,歡迎私信。

如果您喜歡我的內容的話,歡迎您關注我,萬分感謝!


財師講堂


為什麼有些人不願意去買4%-5%的理財,非要去存2%-3%的定期呢?

算個賬就大概清楚了。

理財產品收益率持續走低,100萬買一年期理財,一年下來能有4萬塊錢收益,大銀行低風險理財已經拿不到5%收益率了。

而銀行存款就不同了,50萬以內有存款保險保障本息安全,所以沒必要一定選大銀行。現在上浮50%很正常,一年期利率2.25%,100萬存一年,2.25萬元,比理財產品只低1.75萬元,但根本不用擔心風險。

如果資金長期不用呢?存款可以用時間換空間,收益超過理財產品。

問一句,都是三年期限的理財和存款,你選擇哪一個?

要是二選一我會選擇存款,理財我只會買一年以內期限的,而且一般銀行發行理財也以短期為主。實際上存款和理財我都買了,確實也是理財買一年,存款都存三年,這麼操作的。

三年的存款利率超過一年的理財逾期收益率,整體下來都能超過4%。

其實買理財的人並不少啦,要不然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也不會持續降低了,去年這個時候一年期理財產品收益率還是5%左右的。

銀行理財打破剛兌是有虧損可能性的,部分投資人曾經投P2P損失怕了,投股市被割韭菜,只敢存銀行,安心工作掙錢也挺好。


財來不會晚


年化利率4%-5%的理財收益確實比銀行2%-3%的定期收益高,但現在還是有很多人情願去銀行存定期也不願意投資理財,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幾個:

第一,理財雖然收益高,但是或多或少都存在一定的風險,有些理財的風險雖然很低,但也很難保證不會出現本金虧損的風險,而銀行定期存款是屬於保本保息的投資,不僅本金不會有損失的風險,還有穩定的利息收入,對於投資觀念比較保守的人來說,無疑是最佳的選擇,雖然銀行的定期利率低了點,但至少本金是安全的。

第二,現在很多銀行除了賣自家的理財產品外,也跟保險公司合作,幫保險公司賣起保險產品,近幾年來也經常看到網上有客戶到銀行買理財卻被工作人員忽悠買了保險還渾然不知的新聞,而就是這樣的新聞讓不少客戶對理財敬而遠之,雖然理財的收益高,但是也存在被騙的風險,還不如存銀行定期來得實在。

第三,社會上很多人的存款都是通過自己辛辛苦苦工作攢下來的,每個月就那麼點工資,好不容易攢個幾萬塊,拿去投資理財,萬一失敗,本金損失,幾年的工資就這樣沒了,對於工薪階層來說,無疑是巨大的打擊,為了確保自己存款的安全,銀行定期對於工薪階層來說是最適合不過的選擇。


夢幻財經


我的錢有70%左右都在4%—5%的理財中,剩餘還有30%在股票裡。從風險偏好上來說,我自認為應該算是平衡型的客戶群體。

我的父親幾乎所有的資金都在大額存單之中,還有一小部分在餘額寶裡。他的大額存單,存款期限較長(三年),存款利率在4.1%左右。從風險偏好角度來說,他算是穩健型客戶群體。

我的祖父將所有的錢都存成了一年定期,一年去一次銀行,辦理轉存,不厭其煩。從風險偏好角度來說,他算是謹慎型客戶群體。



我是銀行從業者,每年都在向家裡人灌輸如何理財的觀念。父親和祖父各自堅持著自己的投資選擇。我們三代各有各的選擇,也各有各的追求。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差異呢?除了風險偏好各有不同以外,存款的特點與方式也影響了我們的選擇。

我的抗風險能力強,理財雖然不保本,股票雖然容易被跌停,但它們都給了我財富增值的希望。我需要這樣的希望讓我在領到薪水時不至於失望。

大額存單的起存金額比較高,非常適合父親這種攢了一輩子錢的人。讓我去存,我還夠不到起存金額。再加上,三年期間不用往銀行跑,滿足了他嫌麻煩的訴求。存款保險制度的保障也滿足了他對本金不能損失的堅守。

祖父的金額不高只有四萬塊錢。對於快八十的他來說,不折騰就是最好的選擇。別說存款本金了,就是存款利息出了點問題,我們都擔心他的身體承受不了。

我們祖孫三代的做法只能覆蓋一部分人群,還有一類人群卻相對可憐。

因為我的存在,經常在家裡講一講什麼產品好,什麼值得購買。可是,還有很多家庭沒有如我這樣瞭解銀行產品的人存在。對於他們來說,每選一次理財產品都是拿自己一輩子的積蓄在“賭”。

單就從風險偏好的人群數量來說,風險偏好較低的人數遠遠大於風險偏好較高的人群。這與理財知識有很大的關係。你在農村推薦理財,得“連哄帶騙”。辦存款辦成了保險也多出現在這些地區。你在城市推薦理財,就像推薦存款一樣簡單。

沒有理財知識,風險偏好低,不願意“賭”,結果就是選擇了利率低的存款。

總結:

你有你的利率追求,他有他的風險考量,大家都在理財。只有選擇之差,沒有高低之分。

銀行研究僧,你學習,我也跟著學習!


銀行研究僧


近期,有媒體報道,現在很多內地市民寧願去銀行存定期,也不願意購買4-5%的理財產品。所以,該媒體得出的結論是,部分中老年儲戶理財思維不更新,不去學習,自然只能跟著慣性思維,有錢就存銀行,幾年下來,存單並沒有增加多少錢,更跑不贏日益上升的通貨膨脹。

其實,每個人都有自己選擇理財的方式,並無所謂對與錯。這些年來,購買銀行的理財產品,卻變成了購買了銀行代銷的保險產品,或者飛單,這種事情比比皆是。而那些風險厭惡型的儲戶為了資金的安全,寧願把錢存銀行,這也無可厚非。

事實上,購買銀行理財產品與把錢存定期還是有很大差距的。早在2018年5月資管新規落地之後,國家就不允許銀行發行保本理財產品,因此,現在我們購買的理財產品都屬於不保本保息的。雖然說,銀行發行的理財產品,本身具有的風險性並不高,但是對風險極度厭惡者,是無法接受任何風險的。

與之相反,存款則不一樣了,在我國,存款可以享受《存款保險條例》的保障,在50萬元的範圍內,這基本上覆蓋了所有儲戶的利益,即使銀行破產也可以獲得全額賠償。所以,對於銀行來說,存款是屬於剛性兌付的產品,銀行到期必須無條件還本付息。

而理財產品已經是不保本不保息了。而且理財產品給出的4-5%的利息,對於存款來說差距不大,因為,如果你選擇大額存單,定3年期,或者存定期3年,利率也能達到4%以上。既然這樣,廣大儲戶為啥一定要選擇理財產品呢?

更關鍵的是,銀行的理財產品只是預期收益率比定期存款要高一些,但也存在著流動性不佳的風險。也就是說,客戶如果買了理財產品後如急需要用錢之時,理財產品是基本屬於封閉式運作模式,即在產品未到期之前是沒辦法贖回的,所以碰到這種事情就比較麻煩。雖然說銀行推出了理財轉讓平臺,但是掛單轉讓也要有人接手,否則仍然無法提前贖回本金。

與銀行理財產品的流動性欠佳相比,銀行的大額存單往往具有靠檔計息的功能,屬於隨時都可以取現的產品,且利息損失也較小。即使不是大額存單,如果一旦客戶有急用,定期存款最多算是活期儲蓄,本金還是能夠及時提出來的。所以說存款的流動性遠遠高於理財產品。從流動性角度來看,很多儲戶更是選擇銀行理財產品。

任何一個產品,其收益率的高低背後是有特定原因的,收益率是各家銀行綜合考慮各種因素而得出來的。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相對高一些,但是風險和流動性就會比定期存款要差一點。而一些中老年儲戶厭惡風險、追求流動性安全的,自然會選擇銀行定存,而且目前銀行定存三年期的利率也有4%以上。在銀行理財產品優勢不太明顯的情況下,人們選擇把錢存銀行存款也並不能說失當之舉。


不執著財經


前幾年餘額寶出現之前,很多P2P平臺給出的理財收益非常高,大部分達到年化10%以上。可是結果這些平臺大部分跑路了。也就是說,這種高收益的平臺風險非常大。可能會導致血本無歸。

而餘額寶出來之後,理財的收益達到5%以上也是常有的事,又安全又有高收益,大部分人也喜歡把錢存到餘額寶裡面去。可是,這兩年來,餘額寶的收益也降下來了,基本都在3%以下。而且餘額寶又有很多的限制。這就使得大部分的投資者都不想往裡面存了。

銀行上面也有4%以上的理財,也有2-3%的定期存款。可是經歷了太多的理財出事的問題,人們的心理變得保守了。定期存款再怎麼樣也不會沒了。而4%以上的理財上面也註明了不保本的收益。說是4%,到最後真的不知道有沒有。

雖說銀行也是比較安全的,按理說一般推出的理財收益也能達到。可是,也有達不到而拿不回本金的情況,經過媒體不斷報道,人們能承受的風險就更小了。

比如說,我有10萬元的資金交給我老婆時,這筆錢是用來將來小孩上學用的。可以存一段時間。當我打開銀行上面的理財時,看到上面的風險提示,心裡還是很虛啊。不能為了多兩三個點的理財就賠本了,這是小孩上學的費用啊。所以,最後還是會狠下心來做定存,即使利息只是理財的一半也願意。因為安全無風險啊。相信大部分也是這種感受。


股海重生2015


這個問題我是這樣認為的,中老年人為什麼當前一段時間不買理財產品,購買銀行定期存單,這個原因也很正常中老年折騰不起自己的一生血汗錢,購買理財產品打了水漂,這個裡面銀行理財產品經理打著著名銀行的牌子,招幕自己的老朋友老客戶以及同學,來購買理財產品,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多上百萬金錢流入理產經理手中,前半年正常高額付息百分之8,百分之10,半年以後高額付息付不出,中老年人要你們的利息,然而他們要你的本金,天上不會掉下陷餅,中老年人醒悟過來要去拿回本金,這個銀行理產產品經理辭職不在這家銀行做了,打著銀行的旗號,中老年人誤認為是銀行放出來的理產財品,正宗銀行的理財產品的利息不會百分之8,百分之10,這些中老年人找到了這家銀行,銀行介釋這些理財產品不是自己放出來的理財產品,這個理財產品是它個人行為,中老年人購買這些理財產品也要籤合同的,因而中老年人慾哭無淚,理財產品也有虧的找到了這位經理,他也沒辦法100萬虧掉30萬,中老年人要拿回本金只有上訴法院,他們自覺自願籤合同的,然而這些中老年人只有通過法律來解決。購買理財產品要謹慎有風險。從買理財產品高潮起蓬頭到現在中老年人小興翼翼購買理財產品,甚至不買理財產品了全部轉向了購買銀行定期存單。所以說;老百姓從一個新生事物誕生到認識有一個過程,人應該不要貪小便宜,人要大氣,人就不會犯任何錯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