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後發射並不是不可能,反向掛載,火箭助推向後發射的R-73導彈

先上圖,▼這是俄羅斯米格-29戰鬥機掛載的R-73,北約代號AA-11“射手”空空導彈,它就是一款題主所說的一款可以實現向後發射的空空導彈。上個世紀末,俄羅斯提出第四代空空導彈計劃,錦旗設計局攜帶K-14空空導彈項目與閃電設計局的K-73項目競標。K-14是錦旗設計局設計的一款比較常規的空空導彈,由已經服役的R-13導彈升級改進而來,性能和美國AIM-9空空導彈類似。K-14十分優秀,但是很不幸它遇上了性能可怕的R-73,最終落選。

向後發射並不是不可能,反向掛載,火箭助推向後發射的R-73導彈

採用全新設計,全新理念,利用固體火箭發動機推進,矢量噴口與控制舵面相結合的飛行控制系統。並且將俄羅斯當時先進的“燈塔”全向紅外尋的引導頭塞上了導彈,使得整個導彈的發射重量高達105公斤,這個體格在當時同級空空導彈之間可以說是獨樹一幟。不過體重大並不代表笨重,在強有力的矢量發動機和氣動控制舵面的雙向加持之下,R-73導彈具備優秀機動性能的同時,射程超出同級導彈一截,被西方認為是超出時代整整十年的先進空空導彈。

向後發射並不是不可能,反向掛載,火箭助推向後發射的R-73導彈

R-73空空導彈是世界上第一款可以實現向後發射的空空導彈。不過有關它的試驗資料不多,噠噠噠手頭比較全的是蘇-27戰鬥機掛載R-73導彈實現向後發射的資料,所以和大家仔細分享一下那次試驗。當時測試的是R-73的一個修改型號,反向掛載在蘇-27戰鬥機主翼下方的發射軌上。反向掛載雖然方便向後發射,但是卻給飛機的氣動帶來了影響,會影響飛機飛行,所以設計師在導彈發動機尾噴口位置加裝了一個整流罩,以保證載機的飛行性能。除此之外,這款後射型的R-73裝備有兩臺發動機,助推發動機用於克服載機負速度,主發動機用於克服負速度之後的加速飛行。

向後發射並不是不可能,反向掛載,火箭助推向後發射的R-73導彈

其發射過程是這樣的:戰鬥機飛行員首先啟動導彈引導頭的冷卻裝置,然後給導彈接電。接下來根據後視雷達將身後目標鎖定,然後按下發射按鈕,導彈助推發動機點火。助推發動機噴出的尾焰將裝在尾噴口的整流罩推掉,然後給導彈帶來巨大推力,克服慣性帶來的負速度。然後主發動機點火,導彈再一次持續加速,朝目標飛去。然後在燈塔全向紅外引導頭的引導下,自行引導導彈攻擊目標。

向後發射並不是不可能,反向掛載,火箭助推向後發射的R-73導彈

R-73作為超出時代水平十年的先進空空導彈,在飛行員頭盔瞄準系統的指引下甚至實現了“可視即可發射”,性能非常先進。但是在向後發射時,性能損失非常大,射程下降到10-12千米,只剩原來的三分之一。而且機動能力損失也非常大,成功率大幅下降,讓想實現向後發射的俄羅斯工程師非常惱火。所以他們轉而將注意力放在了另外一種可以實現導彈向後發射的方法上。

向後發射並不是不可能,反向掛載,火箭助推向後發射的R-73導彈

另外一種向後發射的方法是大離軸角發射,即導彈在發射時可以與機身軸線保持較大角度,從而實現了不用機頭雷達指向目標就可以發射空空導彈,甚至實現向後越肩發射。這種發射方法和上一種類似,要實現向後發射,導彈在發射時需要消耗大部分燃料克服戰機的向前的慣性,然後來一個180°大掉頭,朝後飛去。這種向後發射同樣會導致導彈性能損耗,射程和機動性下降。這種大離軸角發射目前是世界主流的空空導彈發射方式,不過不是為了向後發射,而是為了增大戰鬥機導彈發射的覆蓋範圍。

向後發射並不是不可能,反向掛載,火箭助推向後發射的R-73導彈

使用這種後射方法的是R-73M2導彈,是R-73導彈的一種改進型,其特點是有一箇中途制導數據鏈。之所以有這個東西,是因為導彈在掉頭的時候,需要依靠戰鬥機雷達對導彈進行指引,需要時刻將信息傳輸給導彈。但這個時候導彈已經離開,這個數據鏈就是在掉頭瞬間導彈接收載機雷達的核心設備。不得不說俄羅斯人真的挺厲害的,導彈掉頭在瞬間就完成了,數據傳輸要比掉頭更快,才能保證導彈認識目標,從而在掉頭之後依靠紅外引導頭攻擊目標。

向後發射並不是不可能,反向掛載,火箭助推向後發射的R-73導彈

其實導彈後射除了性能損耗之外,還要解決的一個困難就是前面所說的後視問題,要能夠發現並鎖定身後目標,才有可能有機會使用雷達或者導彈引導頭鎖定目標,飛行員才能知道自己什麼時候該發射導彈,發射的導彈打的是什麼目標。蘇-27為了補償尾部低壓區設置了一個尾椎▲,平時裡面放置的是干擾器拋撒裝置和減速傘。於是在試驗向後發射空空導彈時,工程師把這些都拆了,在裡面安裝了一部後視雷達,從而實現了後視。

向後發射並不是不可能,反向掛載,火箭助推向後發射的R-73導彈

現如今俄羅斯的蘇-35戰鬥機已經基本實現了360°環視戰場,由機頭的相控陣雷達負責正面搜索,後視雷達負責後方目標搜索,還有一個環視紅外系統,用於補全前後兩套雷達的空缺之處。有了這個系統的蘇-35戰鬥機基本上具備了向後發射的能力,只不過向後發射時R-73射程非常有限,所以基本上只能近距離作戰。隨著五代機的出現,360°環視能力已經成為了基本上配置,但是真正使用向後發射的目前只有俄羅斯,中美都更傾向於使用大離軸角發射技術+出色的機動性能來擴大導彈發射角覆蓋範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