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祕“瀕死體驗”:“復活者”的“死亡回憶”

【歐洲時報李怡葳編譯】死亡一直以來是個神秘的話題。從科學角度來說,死亡是一個過程,但人們在臨終前會有怎樣的體驗?20世紀70年代,美國醫學家Raymond Moody出版的著作《死亡回憶》(《 La Vie après la vie》)問世,書中揭示的“瀕死體驗”(Les expériences de mort imminente (EMI) / Near Death Experiences (NDE))從此走進大眾視線。許多人自稱在昏迷或處於高度危險情況下有過“瀕死體驗”,研究人員收集了近1700個瀕死體驗(EMI)的案例對此進行研究。

“美好而愜意”的體驗

Eric Schouffler是1993年發生在比利時一場嚴重車禍的受害者,隨後他被送往重症監護室,昏迷持續了幾個月。

他描述道:“一天,我彷彿看見上方一縷被白紗包裹的青煙,在微風的吹拂下輕輕擺動。我感受到前所未有的美好和愜意。漸漸地,我走了進去,看見了一些已經逝去的熟人。有些人像兒時一樣玩著紙牌,而另一些人,我只能認出他們的臉。我繼續沿著這縷煙往上走,十分寧靜。突然,一股強光射下來,那是岳母的臉,她生前是我最敬佩的人。她對我說:‘轉過去…下去…現在這裡不適合你。’於是我重返到我的肉體中。”

這只是個簡單的夢嗎?這位前卡車司機回答:“不,這是不可能的,夢會被遺忘,最終化為碎片。而這個幻象如此清晰,它已經印在我的腦海裡足足26年。”

“復活者”的“死亡回憶”

1997年,Robert Seror在巴黎被送進了重症監護室做頸動脈檢查。 他說道:“一天夜裡,我看見床上方出現一抹耀眼的光暈,我身心愉悅。接著,我看到兩年前去世的父母,他們出現在阿爾及利亞的一片海灘上,那裡充滿了我童年的回憶。我的父母在一艘小船上說笑,那時他們還很年輕,可能剛剛訂婚或結婚,但我好像與他們又不曾相識。我不想加入他們,所以我重返到我的肉體中…從那以後,我也在昏迷時看到類似的光暈,但再也沒見到我的父母。”

許多人在身心處於高度危險情況下經歷過相似的“瀕死體驗”。根據2001年12月在《柳葉刀》(The Lancet)發表的一項荷蘭調查研究,18%的人(共有344名患者參與調查)曾因心臟驟停處於臨床死亡,後因搶救而“復活”。

比利時列日大學“昏迷科研小組” 進行了一項關於“瀕死體驗”神經解剖學和心理學的研究。他們在6年內收集了近1700個案例,其中包括上述提到的兩位患者。

神經學家和科研小組組長Steven Laureys稱:“我們一直在試圖研究更多的案例。‘瀕死體驗’是一種真實的生理現象,但尚未得到充分研究和證實。人類的認知和意識始終是個巨大謎團,但目前分析這些現象的資金支持不足。”

神經科學家用以美國精神科醫生命名的《格雷森測量表》(L’échelle de Greyson)來客觀評估“瀕死體驗”的可靠性。在被問到的十六個問題中(曾經的場景是否重現?是否進入到另一個世界?……),至少達到7分(32分滿)才證明一次“瀕死體驗”是可信的。

Steven Laureys解釋稱:“我們永遠不會找到兩個相似的故事,但“瀕死體驗”的流程卻大同小異。” 它包括:強烈的白光,與逝者或神秘人的相遇,超清醒的意識,脫離肉體的體驗,死亡的感受,對往事的回憶或對未來的先知,時間變換的感知等。“一些人在沉思甚至在性高潮後有過‘瀕死體驗’,因此陳述時應當謹慎,很有可能大腦在欺騙我們,偽造了一切。”’

“瀕死體驗”中強烈的情感

2017年,昏迷科研小組的神經學家和博士後研究員Charlotte Martial對154名受試者進行調查研究(該研究曾發表在Memory雜誌上),其中有53%的受試者稱體驗到脫離“肉體”,而80%的受試者則稱感受到“幸福”。

相反,有一些“瀕死體驗”是痛苦的。 Charlotte Martia表示:“據‘體驗者’描述,他們進入到一個可怕而恐怖的世界,遇到怪物,聽到尖叫聲……” 一些人則陷入無盡的空虛與孤獨,直至消失在虛無中。這些經歷過“地獄”的人通常因遭受重大創傷而精神緊張。

列日大學附屬醫院的醫學催眠師Marie-Elisabeth Faymonville稱:“在昏迷狀態下,患者會把強烈的情感注入到親身感受中,這種情感不同尋常,有時甚至感動到流淚。通過監控5名患者昏迷時的腦電圖,我們可以觀察到他們意識變換的狀態。

實際上,死亡不是簡單的“開-關”,它是有機生命活動逐漸終止的過程。“死亡”後幾個小時內,新陳代謝功能仍在繼續,例如表皮性組織(頭髮、汗毛、指甲)的生長。法國貝桑松大學附屬醫院臨終關懷和老年病學系主任Régis Aubry稱:“我們堅信人不是一下就死亡的,而是全身各處器官以不同的時間和速度終止生命活動。在心跳停止後10分鐘左右,腦活動才終止。”

難以證實的“腦死亡”

我們能否把“瀕死體驗”視為邁向未知世界的第一步?Steven Laureys認為:“從定義上來講,死亡是不可逆的。但是人們在死亡時是否存在意識仍然是未解之謎。‘臨床死亡’並不意味著真正的死亡,‘腦死亡’才是。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人從腦死亡中‘復活’過來。”

然而,1991年,美國歌手Pamela Reynolds的案例引起爭議。當時,動脈瘤手術需要停止其腦循環(腦電圖平直),但是她卻準確的描述了“瀕死體驗”(脫離肉體,進入隧道,明亮的光等)。她的案例經常被援引以證明意識是超越腦活動而存在的。Steven Laureys認為:“Pamela Reynolds的確陷入深度昏迷。她的案例或許表明,‘瀕死體驗’狀態下,所需要的腦活動量比我們想象的要低得多。對此,還需要進一步依照科學方法展開研究。”

死亡的前後究竟會發生什麼?死亡前有何預兆?在精神層面上,醫生還發現患者有時會選擇“堅持下去”,直到生日或親人婚禮那天,才釋然離開。列日大學附屬醫院臨終關懷科主任Marie-Elisabeth Faymonville認為:“人在病重臨近死亡的時候,經常會感受到平靜。這是大自然的力量幫助人們放開抓緊愛人的手。正如貝桑松大學附屬醫院臨終關懷和老年病學系主任Régis Aubry所說:“生命的盡頭是一片安寧,摯深的愛才使人安然離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