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負、禁賽、搖號,孩子如何在教育新政中勝出?

最近,教育圈最熱門的關鍵詞,莫過於“減負”了。

繼“南京家長已瘋”後,浙江出臺了“小學生晚上9點做不完作業可拒絕完成”的徵求方案,上海教委提出了“小學階段不得進行期中考試“……

“減負”不是什麼新鮮事,但最近這一波,來得要格外猛烈些。

嚴控課堂時長、限制校內考試次數、整治校外培訓、減少家庭作業時間,禁排名,全搖號,各地的減負“武器”越來越多。

尤其是“禁排名,全搖號”,一旦真正實施後,相信現在的教育“劇場效應”真會降溫,至少在幼兒園、小學階段。

變化和不確定性,肯定會帶來緊張和不適,但這必然是大勢所趨。

就如上次千媽在《據說南京家長已瘋:減負潮下,誰是贏家?》一文中談到的,減負,其實是國家當下的經濟、科技發展所需。

畢竟,我們已經從工業化時代走向了5G、人工智能。對人才的需求,也從熟練工、技術專才,變成了思考者、創新者。

而且,太重的學習負擔,已經給孩子造成某種程度上的傷害了。

最直接可見的是,超高的近視率。2018年全國兒童青少年總體近視率為53.6%(6歲兒童、小學生、初中生、高中生近視率分別為14.5%、36.0%、71.6%、81.0%)。

還有很多不容易量化的,比如睡眠不足,心理壓力等等。

主觀、客觀上看,減負勢在必行。

然而,諸多問題來了:

原來盯娃作業雖然辛苦,但心裡踏實,減負後娃瞎玩成學渣怎麼辦?

原來卯足勁兒拼語數外就行,減負後究竟要拼什麼?

現在減負,小升初搖號,可後面還是得高考啊,怎麼辦?

今天,就是想和大家聊聊這些問題。因為我所處的大環境,大家知道的,就是一個“被減了負”的地方。

儘管達拉斯地區有全美數一數二的公立、私立學校,屢次在全美數學、辯論、STEAM等競賽中奪冠,在美國已經算是競爭最激烈、學習成績最好的學區之一了,但逃逃的整個小學階段,甚至現在正在讀的初一,始終處於“學習不飽滿”狀態。

作為“減負”的深度體驗者,我感覺,減負對於沒有時間或精力管娃的家庭來講,確實會產生新的問題,但對於那些對教育本身就有想法,有要求的家長,反而是提供了一種可能和機會。

01

減負不會製造“學渣”,

不管娃的家長才會製造“學渣”

真的,這事兒不能全甩鍋給學校。

美國的小學生,從學習能力來看,基本都呈這樣的分佈,最top的一層,肯定是亞裔,華人孩子,印度孩子,還有日本、韓國、東南亞…

中間的一層,白人孩子居多。

墊底的學渣,幾乎是家長不怎麼管娃的西裔、非裔。

原因很簡單,孩子的成績,學校的壓力是一方面,但更決定性的,是和家長管娃的用心程度成正比。亞裔有重視教育的傳統,家長下了班無論多累,總會抽時間來檢查、安排孩子的學習。

我自己的感覺,在孩子低齡階段,尤其青春期以前,家長對孩子的影響遠大於學校和同伴。一個關心教育,喜歡閱讀,喜歡溝通、思考,充滿正能量的家庭,孩子怎麼也不會差。

02

減負,孩子才不會優秀得太一致

可能很多人認為,你減你的負,我雞我的娃,變化不大。

自身的經歷告訴我,大環境的影響還是挺大的。至少,雞娃的方式和內容會有很大的變化。

一旦沒有了“幼升小”、“小升初”的壓力後,雞娃會呈現出多樣化。

有些事情,不用那麼著急了。

比如有些孩子的精細動作發展得稍微慢一點,字寫得慢,寫不好,反正作業不多,不用著急。

有些孩子“開竅”得晚一些,邏輯思維比較弱,反正老師佈置的作業題也不難,不用著急。

實際上,作為“過來人”,我可以告訴大家,小學教育中的很多事,其實就像孩子學走路一樣,有些走得早一點兒,有些走得晚一點兒,但到了兩三歲之後,肯定都會走,而且走得晚的並不比走得早的姿勢差,步伐小。

同樣的,現在費盡口舌地講,或者雞飛狗跳地吼,娃依然不明白,做不好,做不到的事,很可能半年之後,一年之後,迎刃而解。

“減負”的意義,在某種程度上,就是尊重孩子的這種個體差異,讓走得晚的孩子不著急,家長也不必焦慮。

同時,有些事情,可以走得更早,更遠了。

“減負”必然讓有些孩子“吃不飽”,那剩下的時間拿來幹嘛呢?

去發現和開發孩子的特點、興趣,擅長之處。

大家都知道,做好一件事,是需要時間和耐心的。

因為課外時間充足,這邊的很多孩子得以一直保持著自己的一兩樣興趣特長,比如擅長運動,喜歡籃球的,一週有十多二十個小時進行訓練,比賽;喜歡下棋的,整晚或整個週末地泡俱樂部下比賽;喜歡樂高的,放了學就開始琢磨……

減負,就是讓“個性化教育”有了空間,避免孩子優秀得太一致。畢竟未來需要多元化的人才,而且,能讓別人印象深刻的,往往是你的不同。

可能很些家長會覺得,能找到一兩件真愛的事情固然好,但假如孩子似乎對什麼都不感興趣,整天無所事事,浪費時間怎麼辦。

實際上孩子對世界的好奇度要比家長高很多,很多時候你以為TA在發呆,實際並不是。

逃逃小時候有次上完洗手間後翻箱倒櫃地把他自己的,我和逃爸的所有“洞洞鞋”都找出來,然後跑來告訴我,他坐馬桶時很無聊,就數鞋子上的洞洞玩,發現了一個秘密,每隻“洞洞鞋”上都是13個洞。

儘管這不算什麼大發現。但從中能發現,孩子其實一刻都停不下來,他有一雙隨時觀察的眼睛,和一顆發現和思考的心,只是沒有遵循家長們感覺踏實的、“正確”的方式而已。

當他們長大些,會有更多自發的“成果”。

逃逃的一位好朋友,從遊樂場回來,用家裡的快遞箱子搗鼓出一個摩天輪模型:

減負、禁賽、搖號,孩子如何在教育新政中勝出?

前年暑假,逃逃自制了一支可用於iPad的手寫筆:

減負、禁賽、搖號,孩子如何在教育新政中勝出?

這些孩子自發的個性“成果”,是很難被計劃,被安排出來的,需要留白時間的堆積。

沒有減負,就不太可能有留白。

03

減負只是在低齡階段,

人生並沒有“減負”

這一點,美國、中國是一樣的。

前面怎麼減,後面依然有高考在候著;美國低年級輕鬆,但到了高中,會加倍瘋狂地忙+累。

無論在哪兒,從入學到高中畢業,這12年的總量不會變。所以,該打的基礎要打好,該掌握的知識也是要學好。

實際上,國家教育部也對“減負”做出瞭解釋:合理的課業負擔是必需的,學習不可能沒有負擔。科學減負應當有增有減,把不合理的負擔減下來,減去強化應試機械刷題,校外超前超標培訓等不合理負擔;但有些欠缺的,像勞動教育、美育、體育鍛煉,甚至還要增加上去。

儘管總量不變,減負的意義在於,等孩子ready的時候,才開始雞,開始拼。

就如前面所談到的,有些孩子走路走得早,有些走得晚,但到了一定年齡,大家都會走。現行的教育壓力在於,在一個並不是所有孩子都會走路的時刻,就開始競跑,不合理,也不科學。

是時候,讓我們的教育留一些白,讓我們的孩子有更多元化的成長路徑了。

減負不意味著放養,而是科學合理的有增有減,這才是更高級的雞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