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風人文圖典|別指望造就“神童”

國風人文圖典|別指望造就“神童”

中國人祖祖輩輩的老人對於兒孫都抱有希望

曾經讀到過一篇文章,具體叫什麼名字記不清楚了,說胎教的,因為我關注人生禮儀,特別是留意出生禮的話題,就找來讀了,那篇文章以美國一個小孩艾米林為例,說“據艾米林父母介紹,懷孕時他們很注重胎教,給孩子聽音樂,每天和寶寶聊天唱兒歌,爸爸喜歡撫摸媽媽的肚皮,給寶寶描述外面的世界、講小故事”文章說,正是這種“胎教”,“造就了這個孩子神奇的神童”“智力、思維等重要能力,……文章以極其羨慕的口吻說:小孩父母“自己都沒想到胎教真的讓寶寶贏在了起跑線上。”

我佩服作者真能扯,看到最後,終於明白了,原來作者極力強調的“兩手抓,智商情商共育天才神童”的最後,是推銷一種“使用天才寶寶胎教儀”,並且要年輕的父母都去購買,頓時,我感到無話可說。

中國傳統文化是很重視“胎教”的,那也是順其自然,母親妊娠懷孕時保持企盼、愉快的心態,產婦避免過度的勞累,為分娩作準備。再說,任何個體生命的成長都是“拋物線形”的,都有它從發生到消亡的規律,早熟及早衰,指望從娘肚子裡就製造“神童”並不是一種科學的態度。

美國實用主義哲學家杜威給教育下過定義,所謂“教育”就是生長。就像栽培一棵樹苗一樣,陽光雨露空氣水分,缺一不可,讓孩子順其自然地成長,每一個新生命來到人世間,最可貴的是具有好奇心,這種對於人世間的各種好奇正是他(她)認識世界的開端。幼年階段,或許會有很多差異,有的領悟力強一點,有的則弱一點,但不論怎麼說,這時候智商是差別不大的。再說,人的一生,是一場漫長的賽跑,開始跑在前面,未必能贏得終點,許多所謂“少年天才”,到頭來“江郎才盡”“浮生盡歇”,實在是屢見不鮮。

激發孩子智力發展的應該是好奇心的培養與引領,但可悲的是,現在的學校教育、社會教育乃至家庭教育,都是在扼殺孩子的好奇心。一件事物,總是複雜紛繁的,它可能有多種解析,如果什麼事情只有一種“標準答案”,那就很難容忍思想的動力了。中國著名哲學家任繼愈先生,曾經說過,我們現在最大的悲哀就是從幼兒園開始就推行標準答案,老師發給小朋友一人一塊小圓餅乾,小朋友咬一口舉起來說,這是什麼?標準答案是月牙。任繼愈先生說,我如果說這是小船行不行?我如果說這是人剪下來的指甲行不行?我為什麼非要說它是月牙呢?如果連小孩子,幼兒園就習慣什麼叫標準答案,他這一輩子怎麼擺脫標準答案的束縛呢?

為了這一個“標準答案”,為了“不輸在起跑線上”,像一個魔咒,弄得我們許多小孩太可憐了,要成績出類拔萃,要爭取三好學生,要奪得“奧數”等各種獎項……孩子活得太累了。其實,孩童時代即使落在後面又何妨?!人的成長還是看耐久力與爆發力的,造就“神童”之類扭曲的價值觀不該提倡。我想舉一個例子,歷史上,山東琅琊王氏家族經歷了許多劫難,從東漢至明清1700多年間,培養出了36個皇后、36個駙馬、35個宰相,而他們的家教與家規並不複雜,就是六個字:“言宜慢,心宜善”,家訓對子孫的教育,好好說話,與人為善,就是做個堂堂正正的好人,而人品好,孩子的前程就是不可限量的。

本期圖典就以家庭教育為主題,發一組晚清以來的家庭老照片,與各位分享,請批評指正。

國風人文圖典|別指望造就“神童”

清末民初小腳美女與她的小公子

國風人文圖典|別指望造就“神童”

1920年代的三口之家

國風人文圖典|別指望造就“神童”

五四時期父親與兒子的合影

國風人文圖典|別指望造就“神童”

1930年代的三口之家

國風人文圖典|別指望造就“神童”

1930年代的子女教育

國風人文圖典|別指望造就“神童”

1930年代的三口之家

國風人文圖典|別指望造就“神童”

1930年代一戶富裕家庭的合影照

國風人文圖典|別指望造就“神童”

1980年代的三口之家

2019年11月12日於滬上五角場凝風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