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終南鎮十三堡老王爺古會

初探終南鎮十三堡老王爺古會

小時候在家就愛逛廟會,因為在廟會上賣各種各樣的東西都很多,好玩的、好吃的、好看的不勝枚舉。現在學了點知識再來看廟會就不一樣了,遂就想做一些探究。

關於廟會百度百科是這樣界定的。廟會,又稱“廟市”或“節場”。是指在寺廟附近聚會,進行祭神、娛樂和購物等活動,是中華文化傳統的節日風俗。廟會是中國民間廣為流傳的一種傳統民俗活動。民俗是一個國家或民族中被廣大民眾所創造、享用和傳承的生活文化,廟會就是這種生活文化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它的產生、存在和演變都與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關。可見廟會作為一種組織,也有它研究的空間,它的研究意義也很巨大。

上述解釋都是一般意義上的廟會,但我們終南的老王爺會卻有它的不同之處。提起我們終南鎮的“老王會”,在周至境內及至關中地區名氣甚大,從公元1866年立會,至今已有145年曆史。共有甘溝、解村、三灣等十三個村堡聯合舉辦,廟會祭祀的所謂老王,指的是唐代的兩位愛國英雄——張巡和許遠。關於他們的歷史文化背景我無從考證只有摘抄於百度百科。但經我多方實地調查其可信度是很高的,把原文摘抄如下:

  安祿山發動判亂後,張巡與許遠合兵守睢陽,堅守數日,援絕糧盡,城陷被殺。張、許二人在唐代就被立廟祭祀。《新唐書•張巡傳》:“天子下詒,贈巡楊州七都督,遠荊州七都督……皆立廟睢陽,定時稱祀。睢陽至今祠享。號‘雙廟’“雲”。後來在南各有立廟奉記,進而遍及全國。宗時封張巡為東平威烈昭濟顯莊靈佑王,許遠為孚應昭烈王。故十三堡古會稱張、許為老王。

  人們何以對張、許二人如此敬仰,這主要是被他們的英雄氣概所感染。按《舊唐書•張巡傳》:巡紳氣慷慨,每與賊戰,大呼誓師,皆裂血流,齒牙皆碎,城將陷,西向再拜,曰:“臣智勇俱竭,不能式遏強寇,保守孤城。臣雖為鬼,誓與賊為厲,以答明恩。”正是由於張巡有“臣雖為鬼,誓與賊為厲”之語,所以民間都以張巡為驅鬼闢疫之神,其形象則赤發青面,吻出四牙,狀其獰惡。

老王會最早的發起,為甘溝村人司際虞所首倡。司際虞,字舜山,號艮齋,道光八年舉人,曾任綏惠州學正。著《醒世要言》。同治五年(1866)歸裡後在村南孤魂廟(祀張巡之廟)教學。由於當時清□正處於外患日劇之時,司際虞出於愛國心,號召人們效法張巡、許遠,愛國忠君。於是聯合甘溝、梁家村、陌阡、強家莊、解村、徐家村、南北圪塔興、千家灣、韓家灣、黑河三灣等十三堡,於每年正月二十七、八舉行盛會祭祀,每年輪流一村主辦,唱戲,耍社火,賽紙,賽鑼鼓,紅火熱鬧,至今不衰。老王會不僅弘揚了廟會文化,而且於古會之上進行物資交流,十分有利當地經濟的開發。

老王古會為十三個村子輪流舉辦,每年輪流一村舉辦。這裡的村是自然村落。一個村子辦一次要等13年所以輪到那個村子那個村子就把它視為村子盛會。今年輪梁村舉辦,所以我主要以梁村為對象來研究。正月初各村就開始敲鑼打鼓加緊訓練磨合,以便在正會那天展現出自己的水平,因為在古會上叫“賽鼓”看那個村子敲得美,還有各村準備的其他節目,一般就是秧歌隊,也有其他的如耍社火,這才是“緊鑼密鼓”這一成語的本意,各村度悄悄加緊訓練訓練出高水平。秧歌隊也扭起來,這是每天晚上敲鑼打鼓的和扭秧歌的聚在一塊訓練,村裡的其他人也聚過來看熱鬧,孩子也穿梭其間,看著看著就有其他人來也敲幾下,扭幾下,熱鬧非凡。

因為老王會是由甘溝村的司際虞老先生髮起的,所以老王會的正主是甘溝村,每年正月初各村派人去甘溝開會,由當年舉辦廟會的村子給其他村代表發帖。 村子代表把帖拿回本村,然後看誰來接帖,當然這帖也不是誰想接就能接的,他還要在村子裡籌錢,買紙,買大蜡,還得組織大家訓練。拿籌錢來說,你怎麼收還是一個問題,按人頭收呢,還是按地收,或者每戶收多少。就這些還不夠還要帶著鑼鼓隊拿著鞭炮去那些富裕家庭。在他家敲鑼打鼓,放鞭炮這是比較喜慶的活動,那些家庭往往會出比一般收的很多倍的錢。有些家庭當然經濟困難就不會出了。而且大家對這些籌來的錢怎麼使用也比較關注,我們村就出現有三個老人共同管賬,把錢存到銀行,三個人共同到場才能取錢。這就是接帖人要做的事情。當然能把這樣的事情做起來必須得是有一定威信的人,不然也調動不起大家積極性。

接下來就是組織大家訓練,各村情況不一樣,有的村子比較小男的都外出打工現在就有婦女們操練,一般則是中老年人,還有就是有的打鼓的就是上小學的娃娃,他們從初一開始每天進行訓練,這也是我們這些村子一年當中文化活動氣氛最濃的時候。

廟會會唱三天四夜的秦腔戲,此時梁村也給自己村子換上新顏。每家門前掛著紅燈籠。早在廿六十里八鄉的生意人早早來到梁村專門做會場的地方,給自己佔地方,者無需經過樑村的同意,誰佔就是誰的。各種商販雲集,賣吃的,玩的,還有一些商家借用廟會宣傳自己的產品。因為這十三個村子基本上沒有大的集體活動。所以都會來廟會的,特別是小孩子。這些商販都要收一定的管理費,這些費用一般是用於賠償村民的耕地損失。會場一般都選在大片耕地上,這才能保證有足夠的場地。但不瞭解實情的認為廟會不好還破壞生產,破壞耕地那就錯了。因為一般只有燒紙那一塊地會長不上小麥,一般廟會過後就會下雨,小麥就會長上來。其他地方都會長上來,按照大人的說法不僅長出來,而且比沒有被踩踏的還要長的壯,這是老王爺的庇佑。

正月二十八是正會,這天會舉行遊紙,早上大家匆匆吃完早飯,開著卡車拉著鼓的鼓車,就用卡車拉著大蜡和牌樓紙,敲鑼打鼓熱鬧非凡後面跟著手持香火的老婦人,現在本村各條街道轉一圈,然後就去辦廟會的村子,如果距離較遠大家都坐車去,距離不遠就走到去,這是一般每個村子都會打十三杆紙代表13個村子。每個打紙的人都會手持香火,車上也會插著香火,就這樣浩浩蕩蕩的開到梁村,然後是梁村迎接其他村的隊伍,梁村早已在村口放著寫有村名的大牌子,梁村的姑娘也在等候,儀仗隊也在等著,來一個送紙的村子,梁村的鑼鼓隊就會迎接,姑娘會拿著寫有村名的牌子走在送紙村的前面,儀仗隊緊跟其後。就這樣一家一家的迎接。每個送紙的村子後面會有他們的節目如社火,秧歌,還有的與時俱進宣傳國家政策,只生一個好。

接完後就開始燒紙,這也有講究有十三個村子選的代表會組成大會檢閱組,每個村子的鑼鼓隊,大蜡和牌樓紙,還有後面打的紙,準備的節目,得繞這個檢閱臺過,這時就是賽鼓和賽紙。看那個村鼓子敲得美,牌樓紙做的戲文越多樓越高。擺放老王爺那個地方時就把大蜡和紙取下來,把紙一燒,放鞭炮。繞戲臺一圈就出了,十三個村子一一經過就算完了。

一般是在二月二由下一年舉辦廟會的村子在上一年舉辦的村子接老王爺。下年輪我們村,所以就由我們村子在那天接爺。這天早上我早早來到梁村等著,到了老王爺那裡看見那些老婦人在哪分給爺供的東西,就連一些饅頭都要分,當然是有序的分,他們還給ia錢,因為這是老王爺享用過的吃了有福氣。我和旁邊的大爺聊天才知梁村為舉辦廟會把村裡青壯年本來要打工的,都提前說讓廟會辦完再外出。因為畢竟13年一次。外村的青壯年早都出去了。我們村先來人把那些諸如老式大官出行用的儀仗木製的全用車拉走。然後由梁村的鑼鼓隊帶頭,後面梁村的人把老王爺的轎子抬著往我們村送,後面跟著十三杆旗,手持香火。還是那些很多的農村老太太手持香火跟著。快到我們村的時候,我們村的鑼鼓隊在那早早的等著,放完鞭炮由我們村的人換過樑村的人抬著轎子,接過旗接過香火。我們村的婦女也手持香火跟在後面。梁村的鑼鼓隊和我們村的鑼鼓隊在前面比賽者敲鼓。就這樣在我們村子把老王爺抬著在村子裡轉了轉。最後安頓好大家就散了。廟會流程就完了。

一般是出錢最多的人當會長。下來比較多的就是廟會管理組人員,當會長不是能在這撈多少錢,而是圖名。這些人一般是在社會上混的好的,這些人就是為圖名。這次廟會設榮譽會長,會長,、副會長、秘書處、治安處、衛生處等榮譽會長是因為此次會長和榮譽會長關係好,而這榮譽會長本身就是終南頭號黑幫老大。他們本身就在一塊。所以就成了名譽會長,其他則是按出錢多少來決定。每次有廟會那些負責舉辦的就會聯繫本村在外混的好的讓他們捐款。

而且每個村子舉辦廟會現在一般村裡的幹部都在參與,因為這是聚人氣的好時候。他們都積極參與獲得村民好評,本身他們也有號召力,能組織大家,做事情。

這個廟會有其獨特的一面。其它廟會一般在寺廟附近,而這個廟會它是流動的,由13個村子輪流舉辦,比較特殊,從而它具有一定的社區性。

社區是指一定數量居民組成的、具有內在互動關係和文化維繫力的地域性的生活共同體。所以社區包含以下內容

第一,社區有一個相對穩定、相對獨立的地理空間。,13個村子一個村子挨著一個村子。

第二,社區有以特定社會關係為紐帶形成的一定數量的人口以老王爺廟會為紐帶,人口眾多。。

第三,生活在該地域的人口具有一種地緣上的歸屬感和心理文化上的認同感。老王爺廟會文化。都是老王爺保護的子民。

第四,社區的核心內容是社區中人們的各種社會活動及其互動關係。每次廟會都會商議交流。黑河三灣自古以來生產蔬菜,水果,農村婦女一般都去那幹農活,獲取報酬。在幹活時她們也不忘做媒人,所以村子之間通婚較多。

各村青壯年都外出打工不,原來爺們敲鑼打鼓,現在有的村子已換成女將,說明婦女在農村的各項事業中扮演的角色中越來越重要。在這裡顯現為文化作用的突出。

在經濟層面老王爺會自古以來就促成了當地物資交流,經濟的發展。

可見老王爺會或者廟會組織的研究具有極大意義。

初探終南鎮十三堡老王爺古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