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终南镇十三堡老王爷古会

初探终南镇十三堡老王爷古会

小时候在家就爱逛庙会,因为在庙会上卖各种各样的东西都很多,好玩的、好吃的、好看的不胜枚举。现在学了点知识再来看庙会就不一样了,遂就想做一些探究。

关于庙会百度百科是这样界定的。庙会,又称“庙市”或“节场”。是指在寺庙附近聚会,进行祭神、娱乐和购物等活动,是中华文化传统的节日风俗。庙会是中国民间广为流传的一种传统民俗活动。民俗是一个国家或民族中被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庙会就是这种生活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的产生、存在和演变都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可见庙会作为一种组织,也有它研究的空间,它的研究意义也很巨大。

上述解释都是一般意义上的庙会,但我们终南的老王爷会却有它的不同之处。提起我们终南镇的“老王会”,在周至境内及至关中地区名气甚大,从公元1866年立会,至今已有145年历史。共有甘沟、解村、三湾等十三个村堡联合举办,庙会祭祀的所谓老王,指的是唐代的两位爱国英雄——张巡和许远。关于他们的历史文化背景我无从考证只有摘抄于百度百科。但经我多方实地调查其可信度是很高的,把原文摘抄如下:

  安禄山发动判乱后,张巡与许远合兵守睢阳,坚守数日,援绝粮尽,城陷被杀。张、许二人在唐代就被立庙祭祀。《新唐书•张巡传》:“天子下诒,赠巡杨州七都督,远荆州七都督……皆立庙睢阳,定时称祀。睢阳至今祠享。号‘双庙’“云”。后来在南各有立庙奉记,进而遍及全国。宗时封张巡为东平威烈昭济显庄灵佑王,许远为孚应昭烈王。故十三堡古会称张、许为老王。

  人们何以对张、许二人如此敬仰,这主要是被他们的英雄气概所感染。按《旧唐书•张巡传》:巡绅气慷慨,每与贼战,大呼誓师,皆裂血流,齿牙皆碎,城将陷,西向再拜,曰:“臣智勇俱竭,不能式遏强寇,保守孤城。臣虽为鬼,誓与贼为厉,以答明恩。”正是由于张巡有“臣虽为鬼,誓与贼为厉”之语,所以民间都以张巡为驱鬼辟疫之神,其形象则赤发青面,吻出四牙,状其狞恶。

老王会最早的发起,为甘沟村人司际虞所首倡。司际虞,字舜山,号艮斋,道光八年举人,曾任绥惠州学正。著《醒世要言》。同治五年(1866)归里后在村南孤魂庙(祀张巡之庙)教学。由于当时清□正处于外患日剧之时,司际虞出于爱国心,号召人们效法张巡、许远,爱国忠君。于是联合甘沟、梁家村、陌阡、强家庄、解村、徐家村、南北圪塔兴、千家湾、韩家湾、黑河三湾等十三堡,于每年正月二十七、八举行盛会祭祀,每年轮流一村主办,唱戏,耍社火,赛纸,赛锣鼓,红火热闹,至今不衰。老王会不仅弘扬了庙会文化,而且于古会之上进行物资交流,十分有利当地经济的开发。

老王古会为十三个村子轮流举办,每年轮流一村举办。这里的村是自然村落。一个村子办一次要等13年所以轮到那个村子那个村子就把它视为村子盛会。今年轮梁村举办,所以我主要以梁村为对象来研究。正月初各村就开始敲锣打鼓加紧训练磨合,以便在正会那天展现出自己的水平,因为在古会上叫“赛鼓”看那个村子敲得美,还有各村准备的其他节目,一般就是秧歌队,也有其他的如耍社火,这才是“紧锣密鼓”这一成语的本意,各村度悄悄加紧训练训练出高水平。秧歌队也扭起来,这是每天晚上敲锣打鼓的和扭秧歌的聚在一块训练,村里的其他人也聚过来看热闹,孩子也穿梭其间,看着看着就有其他人来也敲几下,扭几下,热闹非凡。

因为老王会是由甘沟村的司际虞老先生发起的,所以老王会的正主是甘沟村,每年正月初各村派人去甘沟开会,由当年举办庙会的村子给其他村代表发帖。 村子代表把帖拿回本村,然后看谁来接帖,当然这帖也不是谁想接就能接的,他还要在村子里筹钱,买纸,买大蜡,还得组织大家训练。拿筹钱来说,你怎么收还是一个问题,按人头收呢,还是按地收,或者每户收多少。就这些还不够还要带着锣鼓队拿着鞭炮去那些富裕家庭。在他家敲锣打鼓,放鞭炮这是比较喜庆的活动,那些家庭往往会出比一般收的很多倍的钱。有些家庭当然经济困难就不会出了。而且大家对这些筹来的钱怎么使用也比较关注,我们村就出现有三个老人共同管账,把钱存到银行,三个人共同到场才能取钱。这就是接帖人要做的事情。当然能把这样的事情做起来必须得是有一定威信的人,不然也调动不起大家积极性。

接下来就是组织大家训练,各村情况不一样,有的村子比较小男的都外出打工现在就有妇女们操练,一般则是中老年人,还有就是有的打鼓的就是上小学的娃娃,他们从初一开始每天进行训练,这也是我们这些村子一年当中文化活动气氛最浓的时候。

庙会会唱三天四夜的秦腔戏,此时梁村也给自己村子换上新颜。每家门前挂着红灯笼。早在廿六十里八乡的生意人早早来到梁村专门做会场的地方,给自己占地方,者无需经过梁村的同意,谁占就是谁的。各种商贩云集,卖吃的,玩的,还有一些商家借用庙会宣传自己的产品。因为这十三个村子基本上没有大的集体活动。所以都会来庙会的,特别是小孩子。这些商贩都要收一定的管理费,这些费用一般是用于赔偿村民的耕地损失。会场一般都选在大片耕地上,这才能保证有足够的场地。但不了解实情的认为庙会不好还破坏生产,破坏耕地那就错了。因为一般只有烧纸那一块地会长不上小麦,一般庙会过后就会下雨,小麦就会长上来。其他地方都会长上来,按照大人的说法不仅长出来,而且比没有被踩踏的还要长的壮,这是老王爷的庇佑。

正月二十八是正会,这天会举行游纸,早上大家匆匆吃完早饭,开着卡车拉着鼓的鼓车,就用卡车拉着大蜡和牌楼纸,敲锣打鼓热闹非凡后面跟着手持香火的老妇人,现在本村各条街道转一圈,然后就去办庙会的村子,如果距离较远大家都坐车去,距离不远就走到去,这是一般每个村子都会打十三杆纸代表13个村子。每个打纸的人都会手持香火,车上也会插着香火,就这样浩浩荡荡的开到梁村,然后是梁村迎接其他村的队伍,梁村早已在村口放着写有村名的大牌子,梁村的姑娘也在等候,仪仗队也在等着,来一个送纸的村子,梁村的锣鼓队就会迎接,姑娘会拿着写有村名的牌子走在送纸村的前面,仪仗队紧跟其后。就这样一家一家的迎接。每个送纸的村子后面会有他们的节目如社火,秧歌,还有的与时俱进宣传国家政策,只生一个好。

接完后就开始烧纸,这也有讲究有十三个村子选的代表会组成大会检阅组,每个村子的锣鼓队,大蜡和牌楼纸,还有后面打的纸,准备的节目,得绕这个检阅台过,这时就是赛鼓和赛纸。看那个村鼓子敲得美,牌楼纸做的戏文越多楼越高。摆放老王爷那个地方时就把大蜡和纸取下来,把纸一烧,放鞭炮。绕戏台一圈就出了,十三个村子一一经过就算完了。

一般是在二月二由下一年举办庙会的村子在上一年举办的村子接老王爷。下年轮我们村,所以就由我们村子在那天接爷。这天早上我早早来到梁村等着,到了老王爷那里看见那些老妇人在哪分给爷供的东西,就连一些馒头都要分,当然是有序的分,他们还给ia钱,因为这是老王爷享用过的吃了有福气。我和旁边的大爷聊天才知梁村为举办庙会把村里青壮年本来要打工的,都提前说让庙会办完再外出。因为毕竟13年一次。外村的青壮年早都出去了。我们村先来人把那些诸如老式大官出行用的仪仗木制的全用车拉走。然后由梁村的锣鼓队带头,后面梁村的人把老王爷的轿子抬着往我们村送,后面跟着十三杆旗,手持香火。还是那些很多的农村老太太手持香火跟着。快到我们村的时候,我们村的锣鼓队在那早早的等着,放完鞭炮由我们村的人换过梁村的人抬着轿子,接过旗接过香火。我们村的妇女也手持香火跟在后面。梁村的锣鼓队和我们村的锣鼓队在前面比赛者敲鼓。就这样在我们村子把老王爷抬着在村子里转了转。最后安顿好大家就散了。庙会流程就完了。

一般是出钱最多的人当会长。下来比较多的就是庙会管理组人员,当会长不是能在这捞多少钱,而是图名。这些人一般是在社会上混的好的,这些人就是为图名。这次庙会设荣誉会长,会长,、副会长、秘书处、治安处、卫生处等荣誉会长是因为此次会长和荣誉会长关系好,而这荣誉会长本身就是终南头号黑帮老大。他们本身就在一块。所以就成了名誉会长,其他则是按出钱多少来决定。每次有庙会那些负责举办的就会联系本村在外混的好的让他们捐款。

而且每个村子举办庙会现在一般村里的干部都在参与,因为这是聚人气的好时候。他们都积极参与获得村民好评,本身他们也有号召力,能组织大家,做事情。

这个庙会有其独特的一面。其它庙会一般在寺庙附近,而这个庙会它是流动的,由13个村子轮流举办,比较特殊,从而它具有一定的社区性。

社区是指一定数量居民组成的、具有内在互动关系和文化维系力的地域性的生活共同体。所以社区包含以下内容

第一,社区有一个相对稳定、相对独立的地理空间。,13个村子一个村子挨着一个村子。

第二,社区有以特定社会关系为纽带形成的一定数量的人口以老王爷庙会为纽带,人口众多。。

第三,生活在该地域的人口具有一种地缘上的归属感和心理文化上的认同感。老王爷庙会文化。都是老王爷保护的子民。

第四,社区的核心内容是社区中人们的各种社会活动及其互动关系。每次庙会都会商议交流。黑河三湾自古以来生产蔬菜,水果,农村妇女一般都去那干农活,获取报酬。在干活时她们也不忘做媒人,所以村子之间通婚较多。

各村青壮年都外出打工不,原来爷们敲锣打鼓,现在有的村子已换成女将,说明妇女在农村的各项事业中扮演的角色中越来越重要。在这里显现为文化作用的突出。

在经济层面老王爷会自古以来就促成了当地物资交流,经济的发展。

可见老王爷会或者庙会组织的研究具有极大意义。

初探终南镇十三堡老王爷古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