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相是对中国古代君主之下的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或俗称,并非具体的官名。“宰”的意思是主宰,“相”,本为相礼之人,字义有辅佐之意。
在很多改编的古装剧中,都有“宰相”这个角色。在处理国家的大小事务上,宰相的权力很大,仅次于皇上。历史上有名的宰相有很多,有正面的也有反面的。众所周知,丞相是一个官名,那么,我们今天就来看看,这一官职最早出现在哪个历史时期,以及中国古代的官员制度历经了多次变革的具体情况。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古代官员制度的改革,几乎都是围绕“宰相”这一百官之长来展开的。毕竟,宰相是一个权力组织最高的行政级别,所以,这对一个行政机构的设置来讲至关重要。不管是增加或者削减宰相的权力,甚至,废除这一行政级别,对一个政府机构来说,都是一件举足轻重的事情。
根据历史资料的记载,宰相这一职务在秦汉时期就有了,秦朝时期实行的是“三府九寺”体系,其中,“三府”就当时的最高权力机关。所谓“三府”,指的就是:主管行政的丞相府、主管监察的御史府,以及主管兵权的太尉府。那时的叫法不太一样,秦汉时期称为“丞相”或“相国”。到了隋朝,历经一次“大部制”改革之后,统一称为“宰相”了。
到了西汉时期,之前平分秋色的“三府”,其地位悬殊越来越大,丞相府成了权力最大的一方,甚至,已经威胁到了皇帝的权力。汉武帝深感不安,在位时就有改革“大部制”的想法,但是,到最后也没能实现。等到汉成帝登上皇位,就进行了大部制改革,其目的,主要就是为了削弱丞相的权力,由之前的“三府制”变成了“三公制”,由司徒、司马和司空分别代替之前的丞相、太尉和御史。
接下来,我们再来说说“九寺”,“寺”是“卿”办公的地方,“卿”是当时政府的高级官员,所以,又叫“九卿”。九卿指的是九个“卿”级官员,但是,实际上,在汉朝不止“九卿”。据史料记载,当时有十二卿,所以,到了西汉后期这一体制就显得非常臃肿。例如:仅仅在太常寺工作的职员,竟然就超过了一万人。
后来,在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后,又进行了一次改革。在这次改革中,很多臃肿的部门都被裁减了,但是,仍然不够彻底,其编制依旧超额。贯穿秦汉的“三府九寺”制度,到了魏晋时期,就被历史彻底抛弃了,权力基本由“三省”接管。
三省中的尚书省,在西汉时期,原本是少府寺的一个分支机构,一开始叫尚书台,其主要职务只是负责文书的收发和保管整理,只有4人而已。经过东汉时期的改革后,成为了国家最高的行政部门。到了曹魏时期,尚书台脱离少府寺,和“九卿”同属于一层的级别。
但是,在早朝,这个位置又比九卿靠前,掌握的实际权力已经相当于丞相了。说到曹魏的“大部制”改革,不得不提魏文帝曹丕了,他把尚书台的职能和结构扩大了,中央有“尚书”,地方更有“行台”。可以说,曹丕的这次大部制改革,也为后来的“三省六部”提供了方向。
到了隋朝,它在以往制度的基础上加以总结改良,实行了“三省六部”制。
三省虽然负责的工作不一样,但是,级别是一样高的。三省的上一级都是宰相,朝廷的最高层会议,都要参会。在实际工作中,中书省负责提出决策,然后,由门下省来进行审议,待审议通过后,尚书省负责执行。这样以来,三省就能达到互相牵制和监督的效果。
唐朝沿用了“三省六部”制的大体思路,在一些方面做了小小的改革,让其变得更加科学了。这其中,最明显的就是,只让中书省和门下省有决策权尚书省不能参会,只是等到结果出来去实施就行了。“六部”源于魏晋时期的“六官”, 即: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和工部,而六部全都由尚书省管理。
六部下面的每一个分支都很大,几乎囊括了全国的大小事宜,每一部下面都有“四司”,所以,就有了“三省六部二十四司”这样的说法。“三省六部”制和之前的大部制比起来要科学很多,毕竟是每一代人智慧叠加起来的成果。唐朝之所以能那么繁荣富强,这和使用了比较科学合理的“大部制”体系有很大的关系。
到了宋朝,虽然国家在大体上也沿用了“三省六部”制,但是,其在内部结构方面,不仅改变了很多,还增设了很多新的机构。这其中,最大的改变就是:六部不再属于尚书省的管辖范围,而是独立出来,成为了另一个行政机关,同时,六部的权力也遭到了削弱。
在北宋,虽设有三省六部,但是,却是一些没有实权的花架子。而新设的一些机构,比如:枢密院等部门则掌握了实权。因为有两套人马,这也导致宋朝的国家机构特别臃肿,很多闲置的官员没有权力,有权力的又互相推脱责任,甚至,到了发工资的时候,国家财政还不够。
除此之外,宋神宗主导了一次体制改革,撤销了很多看似不必要的机构,恢复了“三省”制度,但是,宋神宗照搬的唐朝制度,并不都适用于当时的北宋国情,所以,也没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明清时期,也有过多次的大部制改革,最主要的,则是明太祖朱元璋时期,他果断废除了中书省,创建了“内阁”制。
可以说,明朝内阁首辅不是事实上的宰相,因为,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阁臣的升降由皇帝决定,职权的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票拟是否被采纳最终还得取决于皇帝批红。 满清入关后,仍沿用明代内阁制,但内阁权力开始消减。
至此,从秦朝设立,并在后朝一直得到沿用的丞相制度,被彻底终结了。
【《韩非子·显学》、《古今源流至论·三省》、《宋史·职官志》】
閱讀更多 指點江山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