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出來的糖尿病,能不能吃回去?

我們知道糖尿病其實就是代謝疾病,就是我們經常講的吃出糖尿病。既然是代謝那無非就是攝入和消耗,而對於我們來說最重要的就是管好進口,也就是飲食。

吃出來的糖尿病,能不能吃回去?

我們先認識二型糖尿病的原因:長期過高糖類攝入,身體長期高負荷運轉引起的一系列疲勞和老化,進而損傷了相關的能量轉換機制導致的疾病。所以很多時候,我們可以說2型糖尿病就是長期飲食不良導致的疾病,是長期吃高熱量的食品,包括高澱粉的穀類及麵粉製品,便宜的氫化食用油、高溫加工過的油、包括重口味的醃製食品、包括現代工業的一些深加工包裝食品等導致的代謝障礙。就像我們擁堵的交通,根源其實就在於車子實在太多了。

吃出來的糖尿病,能不能吃回去?

和人們以為的很容易患糖尿病的觀念不一樣,事實上糖尿病的形成其實並不容易,這些不良習慣需要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長期持續,才能讓我們的身體因為超負荷而降低其功能。比如:我們把身體比做一個工廠,而那些攝入身體的糖都是需要被轉換成能量的原料,可是每天都這麼多糖進來,進來的糖太多,導致負責轉換工作的那些細胞,每天都加班加點 加速把那些糖消化掉,轉化為熱量,轉化成身體需要的能量。就這樣日積月累,終於在20年後,危機爆發了 細胞們說“老子不幹了,要罷工”,這就是所謂的胰島素抵抗,胰島素說“我也累了,幹不動了,總有幹不完的工作,慢慢幹吧”。

吃出來的糖尿病,能不能吃回去?

於是胰臟只能多分泌胰島細胞,這就成了 高胰島素血癥,但是即使如此,那些糖還是不能完全被使用掉,無處可去 只能留在血液中,血液中的糖越來越多,血液就越來越粘稠,糖是粘的,粘稠的血液流動循環速變慢,血壓就會被迫升高,來保證血液的及時輸送。血液中的糖,會和血液中的油脂、鈣離子 粘連在一起構成團,成為血栓,這就是三高: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壓。

吃出來的糖尿病,能不能吃回去?

作為一個主食是米麵的國家,實際上,由於我國人民的飲食習慣,糖分攝入一直是比較高的,因此大家發現糖尿病人越來越多 ,年齡越來越年輕化,尤其是體力勞動相對較少的城市居民。

2型糖尿病的康復調理

其實很多慢性病發病的原因都是過度疲勞引起的。暴飲暴食引起的胰腺、腸胃過度疲勞,抽菸酗酒導致的肝腎疲憊,熬夜帶來的身心疲憊,空氣汙染、抽菸帶來的肺疲憊,繁忙工作導致的免疫力疲勞······更何況很多患病原因不是一種疲勞,而是多種疲勞引起的疊加。即使暫時還沒有患病,只是身體處於亞健康狀態,但體內一定是存在問題的,只是暫時還沒有明顯表現出來,比如腎部疾病、高血壓、視網膜脫落等等。

面對這種情況怎麼辦?第一,當然是—— 休息。小編告訴過大家要一個案例,有個才20多歲剛大學畢業的2型糖尿病友,為了打拼事業,經常加班,熬夜,不怎麼控制飲食,忙碌的生活也讓他沒時間去鍛鍊身體,結果才短短3年,糖尿病就迅速進展成了尿毒症!但事實是他其實只是在做很多同齡人都在做的事,但是結果是難以承受的。

吃出來的糖尿病,能不能吃回去?

第二,糖尿病必須控制飲食。作為2型糖尿病的調理,飲食上必須降低精緻米麵類高碳水化合物食物的攝入,減少身體對糖轉化的工作量;增加蛋白質、優質脂肪、纖維、維生素、礦物質食物的攝入,養成每天喝蔬菜水果汁的習慣;養成少吃多餐的習慣,因為2型糖尿病患者對糖的利用率不高,那就每次只給少量的糖,減少胰島細胞工作量,給予它們足夠的休息時間。

吃出來的糖尿病,能不能吃回去?

在營養補充方面,必須做到全面、均衡、足量。人體必備的蛋白質、優質脂肪、維生素、礦物質等一個都不能少,尤其是幫助糖轉化的維生素B族需要相對大量的補充(維生素B族是溶於水的,很容易被代謝,在體內幾乎無法長時間蓄積,必須每日補充),如果這個人是長期高糖飲食,決定了除了碳水化合物之外其他營養:蛋白質、脂肪、維生素、礦物質是嚴重不足的,所以大部分糖尿病人都是營養不良而患上的疾病,而不是人們以為的營養過剩。

只要斷掉高精緻米麵類高澱粉食物,補充多種維生素礦物質、維生素B、每天榨果菜汁,三五個月就可以有非常明顯的改善和好轉。

吃出來的糖尿病,能不能吃回去?

既然糖尿病是吃出來的,那能不能靠吃把糖尿病吃回去?其實並非沒有可能,但關鍵是食物中能夠攝取的有效成分太少了,而且糖尿病是花了十幾二十年才吃出來的,但很多人卻沒有這麼多的時間去吃回去了。因為第一,人體老化必然帶來器官衰竭,這是不可避免的自然規律;第二,還沒等到糖友吃回去,併發症就出現了,這時候要處理的就不只是糖尿病的問題了,併發症才是關鍵。就像高血壓出現腎病以後,血壓問題就已經無關緊要了,因為腎病更要命。所以糖友一定要儘早儘快控制糖尿病,尤其是在併發症出現之前。

血糖總是反反覆覆,怎麼根治?怎麼才能修復受損的胰島?高血壓高高低低,怎麼根除?最近我們新建了一個互助的慢性病友群,病友可以互相分享控糖經驗,專業的主任醫師會從旁指導。想諮詢,學習,問問題的病友,記得看留言,添加時記得寫上“慢性病加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