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尖追梦的刘军:用西方芭蕾抒发中国民族情怀

足尖追梦的刘军:用西方芭蕾抒发中国民族情怀

10岁离开家乡重庆到北京参军学习舞蹈,15岁赴英国皇家舞蹈学院学习古典芭蕾,17岁获瑞士洛桑国际芭蕾舞比赛银奖,20岁从战友文工团退伍赴德留学,23岁成为德国柏林国家芭蕾舞团250年历史上首个亚洲籍演员......刘军的人生充满传奇,阔别家乡33年之后,她又回到了生育她的这片故土,成立了西部地区首个芭蕾舞团。用足尖追梦,她用西方的芭蕾舞蹈语言抒发中国的民族情怀。

1969年,刘军出生于重庆市渝中区,当中学教师的父亲一直对部队有着特殊的情结,给她取名刘军。看着女儿从小就喜欢舞蹈,1979年,在全家人的商量下,父亲卖掉了自己的手表,又向家里亲戚借了5块钱,带着仅有10岁的刘军乘坐48个小时的绿皮火车到北京参军学习舞蹈。

那个时候,别说跳芭蕾,能去北京跳舞,能考上北京军区战友文工团当一名文艺女兵,在年仅10岁的刘军心中是一辈子值得骄傲的事。她就像电影《芳华》里的文艺女兵一样,在充满理想和激情的军队文工团里,正值芳华年少,用舞蹈谱写着自己的人生。

部队的改革需要文艺战士学习专业化的知识并接受专业的舞蹈训练,几年后,刘军离开了她的那些“芳华”战友,被部队选派到北京舞蹈学院附中学习古典芭蕾。

足尖追梦的刘军:用西方芭蕾抒发中国民族情怀

15岁那年,附中还没有毕业,她就已经被英国皇家芭蕾舞学校挑上,16岁学完回国,17岁作为北京舞蹈学院第一届芭蕾舞专业的大学生,代表中国参加了瑞士洛桑国际芭蕾舞比赛,拿到了银奖。20岁,刘军从战友文工团退伍,去德国法兰克福音乐和艺术大学学习,23岁考入了德国柏林国家芭蕾舞团,她成为该团250年历史上聘用的首位亚洲籍演员。

在柏林国家芭蕾舞团跳了12年,刘军在专业上得到了很大的锻炼和提升,可是在那个年代,她却经历了相当难的一个心理历程。

“你学芭蕾的,你不了解欧洲的历史,不了解它的风土人情,不了解它的文化,那么你真的很难把芭蕾跳得这么好。在西方的这种艺术氛围里我确实觉得我学到了很多专业上的东西,但是融入在那样一种艺术氛围里又会发现,别人对你的接受其实是有限度的。”刘军说,能在柏林国家芭蕾舞团跳舞,是欧洲剧团对中国演员专业上的认可,但对她作为一个中国人来说,德国人对她和中国的接受却是有限的。

“那个时候的德国人不了解我们中国,也不了解中国人,他们对中国的认识是片面的,狭隘的,所以我在里面总显得很特殊,他们只把你当成一个很优秀的个体来尊重。”刘军说,现在再看过去的那段历史,她就特别能感受到国家改革开放,国家变强大后对每个中国人个体的影响。

“你在那里了解了很多风土人情,你会刻画很多欧洲故事里的那些人物,但因为你是唯一一个亚洲面孔,你就会问自己,我的价值在哪里?我这个个体属于哪里?”刘军说,在德国跳舞的那些年,她对自己的母体文化特别渴望,她不甘于自己就是一个跳芭蕾舞的工具。

“我把天鹅湖里的天鹅跳到极致,跳得跟欧洲人一样优秀,可这也只是专业上的追求。我们中国的价值观,我们中国人的情感,这些精神价值才是最高的追求。”在德国待得越久,刘军对这样地思考就越多。

在德国期间,刚好有这样的机会让她用西方芭蕾的舞蹈语言,向欧洲讲述了中国的情感故事。

她参与编导了当时广州军区战友杂技团的杂技芭蕾《天鹅湖》,这场剧后来获得了杂技界的最高奖蒙特卡洛金小丑奖,后来又参与编导了芭蕾舞剧《红楼梦》,这些舞剧在欧洲的巡演,让欧洲的观众不仅对中国演员的功底为之惊叹,更是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

“有中国元素的芭蕾剧在国外演出,能这么受欢迎,我看到了这种艺术创作的价值,它会通过芭蕾这种桥梁,让全世界的人刮目相看。”刘军发现,从事芭蕾艺术可以让她做东西方文化桥梁上的一个使者,更有意义的是自己可以扎根于中国,创造出更多的输出中国价值观的文艺作品。

2012年,中国西部唯一的芭蕾舞团——重庆芭蕾舞团成立,刘军回到重庆担任团长及艺术总监。重庆芭蕾舞团的成立结束了中国西部没有专业的芭蕾舞表演团体的历史,填补了芭蕾舞这一国际高雅艺术在重庆的空白。

重庆芭蕾舞团成立后,刘军编导的第一部原创剧《追寻香格里拉》便在国内外引起了巨大反响。这部剧以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英国作家希尔顿的小说《消失的地平线》为创作灵感,讲述了一个享尽世间繁华但又饱受现实生活压力的青年画家丹青,追寻香格里拉这一象征宁静和安详的精神高地的动人故事。

该剧曾入选2014年度国家艺术基金大型原创剧目,获重庆市“五个一工程”奖,2015年赴西班牙及法国数个城市商业巡演近30场,2016年赴京参加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获剧目银奖,2017年7月赴西班牙巡演16场。获得业界“一白《白毛女》一红《红色娘子军》一香《追寻香格里拉》”的美誉。

热巴鼓舞、弦子舞、果谐、果卓等独具特色的藏族舞蹈,扎木聂、牛角胡、巴郎鼓等藏族弹拨、弓弦、打击乐器……这些民族元素都在《追寻香格里拉》中完美体现。

一边是西方舶来的芭蕾,一边是少数民族文化元素,两者相遇绽放出让人意想不到的光彩,“芭蕾艺术需要新鲜血液,而我们的民族文化里有这种独特的造血元素来呈现芭蕾的中国风格和东方审美。”刘军认为,中国的芭蕾编导要敢于尝试,而不是不自信地怕别人认为我们不是在跳芭蕾,特别是一沾上民族舞或者杂技就觉得土。

“我们自己专业过硬,我们又有5000年文明的这种母体文化作为强大后盾,我们怎么能不自信?”刘军说,要做到文化自信,自己在芭蕾舞剧的创作上就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如果只注重芭蕾外在的美,而这种气质里没有历史与文化的沉淀,没有独具张力的灵魂赋予,就不会塑造出活生生的舞台形象,不会直击人心”。

这几年,重庆芭蕾舞团的《死水微澜》、《山水重庆四部曲》等原创芭蕾舞剧也在国内外受到了一致好评。

“我曾经享受了国家提供的最好的资源去学习芭蕾,现在所做的就是用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反哺社会。”刘军不仅用国际性舞蹈语言讲好“中国故事”,她还办讲座、进校园、做培训,致力高雅艺术普及,并连续承办“以色列现代舞编导大师班”,被以色列总领事馆评价为中以文化交流合作伙伴成功典范。

在重庆芭蕾舞团成立后所带来的积极影响下,如今芭蕾舞培训机构在重庆遍地开花,更多的重庆市民对芭蕾有了新的认知。

“我看到这些很热爱艺术的孩子们,我真的就能看到我的小时候。然后我就会觉得他们现在很幸福,我还可以把芭蕾普及做得更好一些,让他们更幸福。”刘军回想起当年要坐48个小时火车去北京学习芭蕾,如今重庆的孩子们有芭蕾梦想,再也不会像当年她那样,她觉得为普及芭蕾舞艺术所作的一切就特别值。

在未来中国芭蕾舞的发展上,刘军坚信,中国芭蕾艺术要以民族化、群众化为基础,创作出更加适应中国国情,满足中国人民大众审美需求的原创作品,用西方古典艺术芭蕾诠释本民族的人物形象和故事。同时,用西方观众所熟悉的芭蕾审美,向西方观众传递具有东方特质、美感、价值观的中国故事,让西方更多地了解中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