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用戶體驗”解決換乘難|長江評論

從“用戶體驗”解決換乘難|長江評論

長江日報-長江網評論員 華智超

最近,武漢公共交通頻頻“上新”,讓一些地鐵、公交站點實現了換乘不出站,得到市民點贊。

一是蔡甸城關6路公交車一站點挪了幾百米,挪到知音站地鐵C出口旁,以前市民下公交換乘地鐵要走十來分鐘,現在下公交就進地鐵;二是大智路、徐家棚這兩個江邊地鐵站旁,新增兩處停車場,住得遠的市民要過江,可以先開車到地鐵站,再乘地鐵過江;三是21號線(陽邏線)新榮客運站與1號線新榮站將“無縫對接”,過去市民明明看到換乘站就在眼前,還要步行過街走幾百米,站與站對接後,可少走六七分鐘路程。

從“用戶體驗”解決換乘難|長江評論

6路公交與H101公交站點合併後,距離地鐵蔡甸線知音站C口僅100米 記者汪洋 攝

把這三個變化放在一起看,就會發現,雖然公交車和地鐵數量沒有增加,不過站點設置得更合理,讓公交與地鐵、地鐵與汽車、地鐵與地鐵“無縫對接”起來,方便了過往市民換乘,因而得到了市民贊同。

換乘要出站走幾百米,這放在過去也不是什麼大事,但放在今天,就成了煩心事。十幾年前的武漢,“冬天冷得腿發抖,夏天擠出一身油”是人們擠公交的常態,大家只盼著能增加些公交線路,沒有在意換乘難。但到了今天,武漢的公共交通越來越方便,地鐵里程突破330公里,總里程數超過巴黎,人們習慣了快速交通,時間觀念也越來越強,即使只是走幾百米出站換乘,也讓人倍感麻煩。

越來越“摳細節”,是市民對公交出行提出的新期待,公共交通理當跟上,也要越來越精細。關於這幾處地方的換乘難題,之前就有不少市民反映。市民反映問題,是因為他們用起來不方便,這是“用戶邏輯”。而提供公交服務的地鐵、公交,分屬不同部門管轄,有不同的管理架構、考核機制,在這種工作邏輯下,公交站與地鐵站不能“無縫對接”是常態。正是地鐵與公交改變了自己的工作邏輯,去適應用戶邏輯,這幾處地方的換乘難題才得到瞭解決。

隨著武漢公共交通快速發展,地鐵從0條到11條,公交線從1路到500多路,“沒車坐”的難題基本得到解決。當下,公共交通發展急需解決的問題,在於從“沒車坐”轉向“坐得舒服”,讓公交出行更加便利、舒適、人性化。武漢有200多個地鐵站,一些地鐵站口離公交站較遠,公交地鐵換乘不太方便。像新榮站1號線和21號線這樣的無縫對接,應當成為常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