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亂後,唐朝搖搖欲墜,為何還能堅持一百五十年?

  • 安史之亂之後,遭受戰禍的唐王朝,開始了新的重整江山之路,然而,往日繁華已逝,盛唐氣象已然成為過去,此後在長達150年中努力重建往日的輝煌,但是“英雄一去豪華盡,惟有青山似洛中”。它最終還是走向衰弱 滅亡。
  • 安史之亂之後,唐朝所面對的究竟是怎麼難解的困局呢?
安史之亂後,唐朝搖搖欲墜,為何還能堅持一百五十年?

平定了安史之亂之後,唐朝廷任命大量平叛的功臣丶降將以及少數民族部將為地方節度使,這也是當時跟隨李亨平叛或者投降的條件。

節度使的權力在安史之亂之後沒有消弱,反而增強了不少,幽州、魏博、成德、相衛四個藩鎮予以安慰,相衛鎮之後被魏博鎮所並,四鎮成三鎮,三鎮均位於黃河以北,故稱河北三鎮,又稱河朔三鎮。

安史之亂後,唐朝搖搖欲墜,為何還能堅持一百五十年?

當時也並沒有立刻出現藩鎮割據的局面,多數節度使還是聽從中央調度,實則各自擁兵,截留賦稅等,中央以無力控制。

一些參加平叛的唐將也紛紛邀功,有的升為節度使,導致各地節度使數量增多,從邊境擴展到內地,形成越來越嚴重的藩鎮割據的亂象,之後不僅不聽從調度,有些還聯合起來對抗朝廷;有些因為利益之爭互相侵佔,使得唐帝國政治更加動盪不堪,這正是從安史之亂後的唐帝國面臨的最大難題:藩鎮割據。

在唐朝中後期一百多年中,地方藩鎮與朝廷的鬥爭從未停止,用兵規模最大的當屬 唐德宗唐憲宗對藩鎮勢力的兩次進攻。

公元779年

唐德宗即位,不再像其父唐代宗般縱容藩鎮政權,想立即武力鎮壓各地不臣藩鎮,但苦於國庫虧空,心有餘而力不足,於是推出《兩稅法》,改變了之前歷代賦稅制度中,以家庭人口徵稅的制度,從此之後,按財力大小分配賦稅負擔。此新稅法成為了唐以後歷代稅法的基準。

安史之亂後,唐朝搖搖欲墜,為何還能堅持一百五十年?

同時派特使分赴各州,確定朝廷和地方稅收的分配規劃,各州徵收的稅分成三份:上繳國庫,分給節度使,各州財政留用。這就確保了國庫的充實。

在此後二十年間,靠稅茶丶稅酒丶稅商積累了很多財富。

然而,各地不臣藩鎮看到朝廷日益發展到一定程度,恐怕會拿他們開刀,於是在唐德宗戰旗還沒高飄,成德鎮、魏博鎮、淄青鎮、幽州鎮等藩鎮就先舉旗反抗。

安史之亂後,唐朝搖搖欲墜,為何還能堅持一百五十年?

  1. 中央根據財政支出定出的總稅額,各地依照中央分配的數目向當地人戶徵收;
  2. 主戶和客戶,都編入現居州縣的戶籍,依照丁壯和財產的多少定出戶等;
  3. 兩稅分夏秋兩次徵收,夏稅限六月納畢,秋稅十一月納畢;
  4. “租庸調”和一切雜捐、雜稅全部取消,但丁額不廢;
  5. 兩稅依戶等納錢,依田畝納米粟,田畝稅以大曆十四年的墾田數為準,均平徵收。
  6. 沒有固定住處的商人,所在州縣依照其收入徵收三十分之一的稅。
  7. 凡鰥寡孤獨不濟者,可以免稅。
  8. 此外斂者,以枉法論。

四鎮之亂

公元781年。河北三鎮之一的成德節度使 李寶臣去世後,其子李惟嶽即位,之後要求唐朝廷承認其即位權力。本來節度使之位,父死子繼是常態。然而,唐德宗早就想鎮壓三鎮,故拒不承認

李惟嶽的世襲權。李惟嶽怒了,便聯合魏博鎮 田悅、淄清鎮 李正己、山南東道 梁崇義,聯合對抗中央,史稱“四鎮之亂” ,又稱“建中之亂”。

安史之亂後,唐朝搖搖欲墜,為何還能堅持一百五十年?

然而

唐德宗早有對策,傳令淮西節度使 李希烈率兵討伐反叛軍。

八月份,梁崇義兵敗自殺,次年正月,李惟嶽部下王武俊殺李惟嶽投降唐朝政府,之後王武俊又與其他地方節度使聯合對抗唐朝。

十一月初,三鎮節度使聯合盧龍節度使李納,在各地意圖稱王。

同一時間,淮西節度使 李希烈居功自傲,要求擴張轄區,唐德宗拒,於是加入成德、魏博、淄青諸鎮反叛軍。

安史之亂後,唐朝搖搖欲墜,為何還能堅持一百五十年?

唐德宗大怒,命淮西周邊地區兵將攻伐李希烈,卻沒想到激發了更大的災禍。

公元783年十月初

涇原節度使 姚令言,率五千軍兵冒雨抵達長安,朝廷卻只酬勞了粗茶淡飯,軍中憤怒四起,於是殺進長安城內,唐德宗倉促逃亡奉天(陝西乾縣),此事件史稱“涇原兵變”。

叛軍推舉幽州節度使朱泚稱帝,李希烈隨後稱帝,加上當時四鎮稱王,這就是“四王二帝”事件。至此,藩鎮割據之亂到達高潮。

安史之亂後,唐朝搖搖欲墜,為何還能堅持一百五十年?

但三鎮節度使們並非想奪權稱皇,而是想在唐朝尚在的情況下,保證自己利益最大化,眼看戰局越發不可收拾,唐德宗不得已 下赦免詔,

赦免田悅、王武俊、李納等人之罪,集中力量討伐稱帝的朱泚李希烈,依靠李晟率領的唐軍收復長安,最終才平定了“四王二帝”事件。混亂局面才得以有所平息。

唐德宗在位期間,藩鎮勢力最猖狂,雖打擊藩鎮割據最堅決,但政治上卻沒什麼改觀,與地方的爭鬥還在繼續。

唐德宗去世後,唐順宗在位僅八個月,就因病禪讓,其嫡長子唐憲宗李純繼位。三鎮割據勢力中,最為刺頭最難對付當屬魏博鎮。魏博鎮就此成為了唐憲宗的心病。

公元805年

唐憲宗曾和宰相武元衡商討,剷除幾個勢力較大的節度使,

可是沒過多久,宰相武元衡就在大街上被人刺殺,一國宰相被人刺殺,刺客卻沒人敢去抓。

安史之亂後,唐朝搖搖欲墜,為何還能堅持一百五十年?

此事之後,中央官員再也沒有要消弱節度使的行為,而本位消弱武將而崛起的宦官集團也成了中央的陰影,逐漸的,宦官集團掌管了宮裡的禁軍,所以也就有了掌控天子的能力。

公元812年八月

魏博節度使田季安暴死,其子田懷諫還太小,所以大權就掌握在家僮蔣士則手中,而後田承嗣的堂侄田興被軍隊擁立掌權,他立即放棄割據,歸順朝廷,唐憲宗大喜,特意為其賜名 弘正

魏博鎮的歸順,有著很大的意義,使得本來聯合的三鎮勢力分化,唐憲宗也更加堅定了鎮壓藩鎮割據的決心。

安史之亂後,唐朝搖搖欲墜,為何還能堅持一百五十年?

公元814年九月

吳元濟接替其父淮西彰義節度使職務,心高氣傲,立即挑釁朝廷,態度十分惡劣。

次年正月,唐憲宗命16路兵馬鉗擊淮西,但由於前期用人出錯,影響前線一敗再敗,加上支持武力鎮壓藩鎮勢力的宰相武元衡被刺殺,

御史中丞裴度也身付重傷,朝中大臣紛紛請求退兵,從長計議,但唐憲宗堅決用兵,而後裴度被命為宰相,領導討伐淮西的重任。

李愬李晟之子,其父平定過“涇原兵變”,虎父無犬子。

安史之亂後,唐朝搖搖欲墜,為何還能堅持一百五十年?

公元816年十二月

唐憲宗李愬為唐鄧節度使,繼續討伐吳元濟。經過一年餘的拉鋸戰,唐軍取得關鍵性勝利,最終決戰號角即將吹響!

安史之亂後,唐朝搖搖欲墜,為何還能堅持一百五十年?

在大雪紛飛的夜晚,

李愬率領唐軍一萬另闢新路,從張柴村以北,行軍七十里,到州城下,看到一片成片雞鴨,隨後驅趕畜群,引起叫聲以掩蓋行軍腳步聲。城中守兵毫無防備,沒料到會有人在大雪紛飛的晚上發起攻擊,唐軍悄然登上城門,殺守兵。隨後慌亂四起,吳元濟直到最後一刻才相信,隨後只好投降。

平定淮西后,唐憲宗點名讓韓愈撰文立碑,以示後人。這就是著名的《平淮西碑》。

安史之亂後,唐朝搖搖欲墜,為何還能堅持一百五十年?

由於唐朝展示出來的強勢,各地藩鎮隨後也紛紛歸順,直到公元819年二月,全國暫時統一,因為年號為元和,史稱“元和中興”。

公元821年

唐憲宗被宦官陳弘志王守澄殺害,太子唐穆宗李恆即位。

同年七月,幽州軍亂,之後形勢變得一發不可收拾。朝廷的魏博節度使與其家屬紛紛遇害,次年田弘正被殺,次年兒子田布也被逼自殺。從此,三鎮再次出現了藩鎮割據的現狀,朝廷也無奈承認了其結果,再無平定藩鎮的計劃。

回想唐德宗時期到唐穆宗時期,對河北實行兩稅法,鹽茶酒等專賣,再到稅後統一分配,經濟上中央要獨攬利益,分到節度使的利益就減少,促進了節度使的奮起反抗。

公元826年年底

唐敬宗李湛被宦官劉克明殺害,另一位宦官王守澄 李昂稱帝,就是歷史上的唐文宗。

可是唐文宗不甘為宦官控制,與大臣們策劃誅殺宦官,從而奪回皇帝喪失的權力。

一日,唐文宗以觀露為名,將宦官仇士良騙至禁軍衛隊後院欲將其斬殺,卻被仇士良提前發覺。

由於大部分禁軍被宦官掌控,朝廷重要官員被宦官屠殺大半,其家人也受到牽連而被滅門,這次事件,使得本是處於權力中心的朝廷重臣連其家人被屠殺一千多人,史稱“甘露之變”。

安史之亂後,唐朝搖搖欲墜,為何還能堅持一百五十年?

唐朝政府在外又藩鎮割據之勢,內有宦官專權之傷,各種派系的不斷鬥爭,給中晚年唐朝帶來巨大的危害。

同時安史之亂之後,由於戰爭造成的勞動力嚴重不足,田地減少,統治階級不得不增加稅率,

使得統治階級對人民的壓榨更加深重,階級矛盾日益尖銳,最終無法調和,迫使很多農民不得不舉兵造反,這就形成了唐朝中葉農民叛亂的高潮,這些叛亂雖然很快就被鎮壓,但是更加削弱了唐朝的力量,唐帝國能在這風雨飄搖之中堅持了一百多年,其原因很大程度上也是因為周邊強國同樣內部出現問題。

鹹通年間

(860年十一月—874年十一月唐懿宗李漼的年號)

關東連年降水稀少,導致夏天食物收成只到一半,秋天收成幾乎顆粒無幾,百姓只能以草以葉為食,但官府仍逼迫催收糧稅,反抗情緒到達極點,黃巢起義就此爆發!

安史之亂後,唐朝搖搖欲墜,為何還能堅持一百五十年?

黃巢起義

公元874年,王仙芝在長恆(河南)起兵,發文聲討官府的蠻橫和賦稅的沉重,不久後各地紛紛響應,隊伍聚集數萬人,從山東出發,轉戰淮南荊襄間。不久後王仙芝戰死沙場,黃巢成為新首領。

而後率兩軍展開了更大範圍的游擊戰,進攻福建等地,佔領廣州,然後揮師北上,劍指唐朝首都長安。

安史之亂後,唐朝搖搖欲墜,為何還能堅持一百五十年?

公元880年12月5日

黃巢起義軍徹底攻陷長安城,唐僖宗慌亂而逃,從此黃巢決心建立新政。建國號“大齊”,寓意和平。

但各地藩鎮怎能讓你如意,隨後各鎮節度使聯合圍剿黃巢。黃巢被迫撤離長安城。

安史之亂後,唐朝搖搖欲墜,為何還能堅持一百五十年?

撤退路上,黃巢見軍中士氣戰意已然全部喪失,心知敗局已定,感嘆剷除奸臣,重整朝廷不成,不由心生悔恨,隨後便揮刀自盡。

黃巢除了精通武藝外,能詩能文.他曾到京城長安參加科舉考試,但沒有考中.不過,他看到了考場的黑暗和吏制的腐敗,使他對李唐王朝的體制有了認識。

安史之亂後,唐朝搖搖欲墜,為何還能堅持一百五十年?

黃巢《不第後賦菊》

《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公元878年至公元884年的黃巢起義徹底耗盡了唐帝國的所有國力,黃巢起義結束之後,唐帝國徹底陷入了藩鎮割據和宦官專權的交織中,而且愈演愈烈。

公元903年

宣武節度使朱溫從藩鎮的博弈中勝出,率兵殺入長安,殺唐昭宗,殺盡宦官,次年殺宰相大臣30多人投屍黃河。

安史之亂後,唐朝搖搖欲墜,為何還能堅持一百五十年?

公元907年

和曹丕一樣, 朱溫受禪,建國號為梁,唐朝滅亡,中國此後進入五代十國時期。

每一個王朝的滅亡不可避免的出現,經濟的發展中,由於土地的集中和制度的不平等,在底層形成大官僚大地主這樣的利益集團,朝廷會形成大官僚的集體。一旦觸及其利益必定奮起反對,為了維持自身利益,從百姓身上抽血,矛盾就會越來越深,不以民為本的政權必定不會長久。

唐朝是繼漢朝之後強盛之國度。曾經的繁華盛世依然不在,也再也會不去,無論曾經多麼輝煌,最終也變成死局,或許這就是專制王朝的命運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