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中藥煎煮與服法圖解,幫你搞懂煎藥這門大學問

煎藥也是一門大學問,

很多人拿著中藥包,

卻不知道該如何正確煎藥,

下面就教大家中藥煎藥的一些常識。

煎藥工具怎麼選?

最好用砂鍋、陶罐、搪瓷,不鏽鋼亦可。

收藏!中藥煎煮與服法圖解,幫你搞懂煎藥這門大學問

鐵鍋在煎煮山楂、五倍子等中藥時,會生成不溶於水的鞣酸鐵。

中藥湯劑的質量與選用的煎藥器具有密切的關係。現在仍是以砂鍋為好,因為砂鍋的材質穩定不會與藥物成分發生化學反應,其傳熱均勻緩和,這也是自古沿用至今的原因之一。

此外,也可選用搪瓷鍋,不鏽鋼鍋和玻璃煎器。但是不能使用鐵鍋,銅鍋,主要是因為鐵鍋或銅鍋的化學性質不穩定,易氧化。

在煎煮藥時能與中藥所含的化學成分發生反應,如與鞣質類的成分可生成鞣酸鐵,使藥液的顏色加深。與黃酮類成分可生成難容性聚合物。與有機酸類成分可生成鹽類。這些都會影響湯劑的質量,直接關係到中藥湯劑的臨床療效。

中藥飲片是否需清洗?

如果實在覺得草藥有些泥沙,可以用水迅速漂洗一下,切忌浸洗,以免成分丟失,細小種子類的藥材會被沖走流失。

收藏!中藥煎煮與服法圖解,幫你搞懂煎藥這門大學問

煎藥前需不需要浸泡?

需要!

收藏!中藥煎煮與服法圖解,幫你搞懂煎藥這門大學問

藥物在煎煮前一定要浸泡,這是因為來源於植物類的中藥多是乾燥品,通過加水浸泡可使藥材變軟,組織細胞膨脹後恢復其天然狀態,煎藥時易於有效成分浸出。

一般以花,葉,莖類為主的藥物,浸泡時間為1-1.5小時。以根,種子,根莖,果實類為主的藥物浸泡時間為2-3小時。

煎藥需要多少水量?

水應浸過藥材面2-3cm為佳,輕輕摁住藥材,水面剛好漫過手背,一些花草類的藥物吸水量較大,在浸泡半小時後水位下降,另加涼水至標準水位,再開始煎煮。

收藏!中藥煎煮與服法圖解,幫你搞懂煎藥這門大學問

煎藥應掌握什麼樣的火候?

在藥液未沸前宜用急火(大火)。沸後改用文火(小火)。

收藏!中藥煎煮與服法圖解,幫你搞懂煎藥這門大學問

煎藥溫度的高低,中醫稱之為“火候”一般習慣上稱為“文火”或“武火”。

收藏!中藥煎煮與服法圖解,幫你搞懂煎藥這門大學問

所謂文火,就是弱火,溫度上升緩慢,水份蒸發較慢;所謂武火,就是強火,溫度上升快,水份蒸發的也快。如煎藥時火候過強,水份蒸發快,會影響有效成分的浸出,也容易糊鍋。

反之,火候弱,煎煮的藥效果就差。一般是在未沸騰前用武火,至煮沸後再改用文火,保持在微沸狀態,可減慢水份的蒸發,這樣有利於有效成分的煎出。

煎藥應需要多長時間?

各不相同。

1.一般藥物,頭煎煮沸後,再煎20—30分鐘,二煎煮沸後,再煎15-20分鐘。

2.質地較輕或含芳香性成分較多,如解表、芳香化溼、行氣等類藥物,煎煮時間應適當縮短,頭煎煮沸後再煎10-15分鐘,二煎煮沸後5-10分鐘即可。

3.補虛藥、礦物藥及根莖類等質地厚重堅實、不易揮發的藥,則應延長煎煮時間。頭煎煮沸後,再煎40-50分鐘;二煎三煎,乃治四煎沸後,再煎30-40分鐘即可。煎煮時間均以藥液煮沸後計算。

一副藥可以煎煮多少次?

中藥湯劑每煎煮1次時,有效成分的提取率約為45%,也就是說中藥湯劑煎煮3次後,已提取有效成分的90%左右,如果藥物只煎煮1-2次,則有效成分總損失量為30%-55%,補益藥就更多,故提倡煎煮2次為佳。

處方中單包的藥如何煎熬?

『後下』▼

一般在中藥湯劑煎好前5~10分鐘入煎即可

『包煎』▼

1.花粉類藥物、細小種子果實類中藥、藥物細粉,如蒲黃、葶藶子、黛蛤散等均應包煎。

2.含澱粉較多的藥物,如浮小麥、車前子等在煎煮過程中易焦化,也需包煎。

3.附絨毛藥物,包煎可避免絨毛脫落,混入湯液中刺激咽喉,引起咳嗽等不適症狀,常見藥物如旋覆花、枇杷葉等。

『烊化』▼

一些膠類或糖類藥物,如阿膠、龜版膠、鹿角膠、飴糖等。宜加適量開水溶化後,衝入湯液或加入湯液中烊化服用。

『另煎』▼

一些貴重中藥,如人參、西洋參、鹿茸、冬蟲夏草等。為避免浪費,可以單獨煎煮取汁液,兌入煎好的湯劑中服用。

『沖服』▼

一些難溶於水的藥物,如牛黃、三七粉、羚羊角粉、硃砂、硇砂等。宜研極細粉後用湯劑沖服。鮮藥,如鮮竹瀝汁、鮮生地、鮮蘆根等,按醫囑取汁沖服。

煎好的藥液最好立即濾出,每劑約50-200ml,混合後分次服用。如藥液太多,可將混合的藥液大火濃縮後再服用。最好當天煎制,當天用完。如果是代煎的真空包裝湯劑,根據代煎真空包裝的提示,冰箱冷藏儘快服用完畢。

收藏!中藥煎煮與服法圖解,幫你搞懂煎藥這門大學問

煎煮後如何服用?

1.服藥的溫度:根據病情需要。

溫服:湯劑大多需溫服。特別是一些對胃腸道有刺激作用的藥物。

冷服:即將煎好的中藥湯劑放涼後服用。一般來說,寒劑宜冷服,適用於熱證。

熱服:將煎好的中藥湯劑趁熱服下。一般而言,熱劑宜熱服,適用於寒證。比如外感風寒時一定要熱服,服後蓋好衣被,吃熱粥,助出汗,這樣才能更好地發揮藥效。

2.服藥的劑量。具體根據醫囑病情需要,有的是分服(分次服用),有的是頓服(一次性服用)。

服藥的時間

湯劑一般每天一劑,分早晚二次服用。

收藏!中藥煎煮與服法圖解,幫你搞懂煎藥這門大學問

《湯液本草》指出:“藥氣與食氣不欲相逢,食氣消則服藥,藥氣消則進食。”從這段記載可以看出藥物與食物不宜同時服用,二者必須間隔一段時間。因此一般中藥方劑皆選在兩餐之間服食,即上午九至十點,或下午三至四點各服一次,如須服用三次,可在臨睡前再加服一次。除此之外,還有幾種不同的服藥方法需要注意,現總結如下:

1.空腹服 東晉時期著名醫藥學家葛洪說:“未食內虛,令毒勢易行”。多用於實證疾病,特別是積滯、瘀血、水溼等病證。從部位上看,它適宜於治療人體心腹以下的疾病(如胃、肝、腎等)。另外,補益方劑多滋膩礙胃,宜空腹服;驅蟲劑也宜空腹服用。具體服藥時間包括:天未明時服(如雞鳴散);平旦時服(如十棗湯);飯前服(如三大承氣湯)等。一般來說,飯前空腹服藥,可使藥力得到充分發揮。

2.飯後服 適用於人體胸膈以上的疾病。飯後服藥能使藥性留連於上。我國第一部藥物學專著《神農本草經》即說:"病在胸膈以上者,先食,後服藥;病在心腹以下者,先服藥而後食;病在四肢血脈者,宜空腹而在旦;病在骨髓者,宜飽滿而在夜。”傳統認為:上部的疾病,如耳、目、口、鼻、五官等疾病都宜採取先食後服藥。偏於滋補調攝類的藥物也一樣,如葛洪說:“服治病之藥以食前服之,服養生之藥以食後服之。”需要說明的是,對腸胃有刺激性作用的藥物也宜飯後服以減輕胃腸部的不適。

3.頓服 《簡明中醫辭典》謂“頓服”是“指一次較快地將藥物服完”。“頓”既作速度,又作次數。通常指病情較急者,煎好後立即服下,取急病急治之意。東漢醫學家張仲景《金匱要略》載的治急症吐衄的瀉心湯、治腸癰的大黃牡丹皮湯等屬於此類。一般的高熱性疾病、傳染性疾病、小兒急症等亦採用頓服法。

4.睡時服 服用安神藥和治遺尿症藥物常採用此種服法,睡前服藥能使藥效及時發揮作用。

5.不拘時服 急性病、嘔吐、驚厥、石淋及咽喉病須煎湯代茶飲者均可不定時服。

6.瘧疾宜發作前2小時服 除此之外,一些急、慢性病,可晝夜服藥,使藥效持續發揮治療作用。

丹波元胤在《藥治通義》中所說:“世人服藥,多隻日間服之,往往夜間不服,致藥力不相接續,藥不勝病,而冬日夜永,尤非所宜。”即說明了藥物夜間服用的重要性。 還有一種方法是根據人體自身固有的時間節律,擇時用藥,以發揮更好的治療效果。中醫學認為:人體自身有各種時間節律,如年節律、月節律,日節律、時節律。以日節律為例:一日中,人體氣血在經絡中運行有一定規律,清晨之時,氣血流注手太陰肺經,次為大腸、胃、脾、心、小腸等。實驗室研究及臨床研究資料均表明:某個臟腑的病變,在其經氣旺盛之時施治,會大大提高療效。辨證屬陰虛的病證,使用補陰藥可安排於傍晚一次服藥。陽虛病人使用補陽藥可考慮在清晨一次服用,以簡化給藥次數,增強和提高療效。肺部疾病可在平旦之時服藥,腎臟疾病則可考慮下午五時左右用藥。

服中藥要忌口嗎?

為了保障中藥的療效使其更好的發揮其治療作用,服用中藥時是需要對一些食物忌口的,通常應該注意的有以下幾點:

1. 服中藥時不要喝濃茶。因為茶葉裡含有鞣酸,濃茶裡含的鞣酸更多,與中藥同服時會影響人體對中藥中有效成分的吸收,減低療效。

2. 服用中藥時不宜吃蘿蔔(服理氣化痰藥除外)。因蘿蔔有消食、破氣等功效,特別是服用人參等滋補類中藥時,吃蘿蔔會降低補藥的效果使其失去補益的作用而達不到治療目的。

3. 患有消化道疾病,如肝炎、慢性胃腸炎患者服用健脾、溫胃和胃藥時,禁服大蒜。大蒜中含有蒜素能刺激胃腸粘膜,使粘膜充血,所服的中藥就不能有效的發揮其治療作用。

4. 服中藥時不能吃辣椒,特別是熱性病症。

服清熱涼血或滋陰降火藥時更不宜吃辣椒,辣椒能使藥效降低,使治療無效或療效減弱。

5. 服中藥煎劑及丸藥時,宜忌生、冷、油膩。因為生、冷類食物刺激胃腸,影響胃腸對藥物的吸收,油膩食物不易消化和吸收,而且油膩食物與藥物混合更能阻礙胃腸對藥物有效成分的吸收,從而降低療效。

此外,患有瘡、皮膚病者忌食鹹水魚、蝦、蟹及羊肉、豬肉等食物;水腫病人忌食食鹽;肝炎病人忌食辛、辣、油膩;服荊芥時忌服魚、蝦、蟹;服天冬時忌服鯉魚;服白朮時忌服大蒜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