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连舸:金融科技以迅猛态势改变金融行业生态和服务模式

11月8日,在中国国际金融学会年会上,中国银行董事长刘连舸表示,

随着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新兴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广泛应用,金融科技浪潮席卷而来,以迅猛态势改变金融行业生态和服务模式。

刘连舸:金融科技以迅猛态势改变金融行业生态和服务模式

会议期间,中国银行董事长刘连舸发表了题为“金融科技引领全球金融业新格局”的致辞。他指出,从金融科技方面来看,第一,技术应用正在从技术手段支撑向引领创新转变;第二,行业格局从竞争竞合到融合共赢;第三,监管态度从密切关注到鼓励创新。

他强调,在全球金融格局演变的众多驱动因素中,金融科技成为各国共同关注的新因素、新变量,引领全球金融业新变局。金融科技有助于推动金融机构转型升级,有助于促进普惠金融发展,也有助于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新时代需要新实践,新实践呼吁新理论。在当前世界经济面临下行压力、国际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中国经济如何进行逆周期调节,保持稳定良好的发展态势,金融有责任,科技更有责任。

以下为演讲原文节选:

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加快重塑世界,世界经济新旧动能加快转换。金融是经济的血脉,在这一大背景下,我们共同探讨“全球经济金融体系的新变局”这一话题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我就全球金融科技现状及发展作简要交流。在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金融科技成为大家议论的热点,在电子商务平行论坛上,专家们对当前的数据化时代、电子商务、金融科技发展等进行了深入交流。

全球金融科技现状及发展趋势

在“2019中关村论坛”上,我在与诺基亚董事长李思拓的交流过程中发现,中国居民对金融科技带来的新型支付方式和新型金融服务的接受度让他感到吃惊。
一是从金融科技方面来看,技术应用正在从技术手段支撑向引领创新转变。金融与科技深度融合,对于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提升金融服务品质和效率、加快金融数字化和智能化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许多金融科技应用实现了重要突破,有力推动了金融服务颠覆式的创新与重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在投资顾问、智能营销、风险防控等领域全面深化应用,使服务长尾客户的成本大幅降低,助力机构风险防控和客户体验“双提升”。

近日,区块链技术引发广泛关注,中国数字货币研究应用也在提速。金融机构积极搭建安全可控的云服务平台,提供中小微“云化”综合服务方案。新技术之间的交叉结合,催生出很多新金融业态,又进一步推动了金融科技的发展。
二是行业格局从竞争竞合到融合共赢。金融科技发展初期,一些科技公司依托技术、平台、流量优势,从网络支付切入,逐步向网络融资、资产管理等金融领域渗透,迅速积累了大量客群,对传统金融机构形成冲击。传统金融机构也在反思,在这一波新的金融技术浪潮面前,反应略微有些迟钝。近年来,随着金融机构加快数字化转型,科技公司在创新、技术、数据等方面赋能,整个金融行业正在走向前台,走向融合共赢。很多金融机构积极打造“开放银行”,与合作伙伴共建场景生态,积极开展多平台接入、全场景营销,拓展新的获客渠道,寻找新的发展引擎,助力实体经济数字化发展。
三是监管态度从密切关注到鼓励创新。由于金融科技具有跨行业、跨领域、跨地域等特征,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一定风险,监管科技(Regtech)正在成为金融科技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国际经验看,各国监管部门积极探索,以合规为底线,在此基础上,力求在鼓励创新和防控风险之间寻求平衡。美国主要以功能性监管为原则,注重金融消费者保护;欧盟注重强化数据保护,充分挖掘数据价值;英国是探索金融科技监管的急先锋,开创性提出监管沙箱等监管措施;日本在数字货币监管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是唯一通过立法明确数字货币法律地位的国家。近年来,我国先后出台
《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金融科技(FinTech)发展规划(2019-2021年)》等政策文件,陆续发布云计算、声纹识别等金融应用规范,为金融科技发展创造了良好政策环境,强化了行业发展信心。

金融科技对金融业的影响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背景下,金融科技蓬勃发展,全球范围内金融科技的投融资额迅速增长。在全球金融格局演变的众多驱动因素中,金融科技成为各国共同关注的新因素、新变量,引领全球金融业新变局。
一是金融科技有助于推动金融机构转型升级。现在,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所有金融机构,特别是银行业共同关注的、共同推动的行业趋势。对传统金融业产生了颠覆性的变化,拓展了金融服务的边界,提高金融服务效率,拓宽了金融机构的发展空间,成为金融机构的重要战略选择。金融科技能简化供需双方交易环节,降低资金融通边际成本,

开辟触达客户的全新途径,推动金融机构实现服务模式创新、业务流程再造、运营管理变革,不断增强核心竞争力,为金融业转型升级持续赋能。
二是金融科技有助于促进普惠金融发展。全球存在着财富不平衡的问题。一直以来,大银行认为对中小企业的服务可能不是大银行的优势。但是随着大数据挖掘等新技术的应用,我们找到了如何在中国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的钥匙。通过建模、生物识别技术,利用海关、工商、税务等第三方数据建立模型,大大提高了效率,业务覆盖了更多的中小企业,使普惠金融成为现实。以中国银行为例,2018年普惠金融的融资规模在五百亿至六百亿元。2019年1—9月,普惠金融融资规模已经突破900亿元。虽然模型有待进一步验证和发掘,但总体上突破了网点少、人力不足的限制,为促进普惠金融提供了非常好的途径。
三是金融科技有助于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特别是第三方数据的接入,通过交叉印证,建立前置的风险监测预测系统,提升整个风险动态感知能力和管控水平。风险早识别、早预警、早处置,对防控风险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

新时代需要新实践,新实践呼吁新理论一个国家,一个行业的发展需要有深度的研究和头脑智慧的应用。在当前世界经济面临下行压力、国际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中国经济如何进行逆周期调节,如何保持稳定相好的态势,金融有责任,科技更有责任。愿大家在今天的会议中碰撞出更多有价值的建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