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在全省率先完成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和“三變”改革

11月14日,記者從市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和“三變”改革完成情況新聞發佈會上獲悉,經過兩年的努力,我市在全省率先全面完成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和“三變”改革,425個村逐步構建起歸屬清晰、權能完整、流轉順暢、保護嚴格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農村集體產權制度,創新了農民財產性收入增長機制,為全省農村改革發展培育了一批典型模式。

我市以促進農民增收為核心,以深化農村產權制度改革為主線,以盤活農村資金、資產、資源為抓手,紮實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和“三變”改革。

產權制度改革是前提。我市牢牢把握“股改”關鍵環節,依法依規清產核資,對村集體資產進行全面清查、界定權屬、分門別類、登記造冊,並錄入全國清產核資管理系統,農村集體資產財務管理實現制度化、規範化、信息化。在明確產權歸屬,家底全面摸清後,實事求是確認身份,一村一策制定農村集體成員界定方案,將集體資產公平合理地折股量化到人、落實到戶,以戶為單位向成員發放股權證書,保障農民對集體資產股份實際佔有權。目前,全市425個村均成立股份經濟合作社或經濟合作社,可量化資產已全部量化,總額共計5.14億元,界定成員數共計146.22萬人。

“三變”改革是路徑。當塗縣創新建立“覆蓋城鄉、三級聯動、一體運作”的農村產權交易市場,在去年完成農村產權交易750宗,交易額超億元;“金秸稈”工程通過整合農業產業化項目資金,統一為項目村購置摟草機等機械設備發展秸稈產業化,為村增加經營性收入7萬元;經開區太倉村組建“一園二社三公司”,建立“統一經營、收益保底、按股分配”的村級資產管理運營新機制,實現人均5000元的七次分紅……我市通過股權紐帶盤活村集體土地、林地、水域等資源和閒置的房屋、設備等,集體資源變資產、財政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三變”實現形式多種多樣。

發展集體經濟是目標。通過以上兩項改革,我市村級集體經濟得到發展壯大。2018年,全市經營性收入村均達28.5萬元,是全省平均水平的2.7倍,實現農戶分紅1426萬元,有效釋放農民財產性收入增長紅利。截至2018年底,我市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達21267元,已連續多年位居全省第一。(記者 鄧婷婷 通訊員 俞卉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