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周易與道德經

易為道之用,道為易之源。“有物混成,先天地生”,易談天地,乾坤為綱,生天地者道也,道是宇宙天地萬物之本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是第一位發現道並系統完整的創立大道思想的聖人。說“老子所闡述的思想,完全是《易經》的內涵”的觀點,我不敢苟同!自然、陰陽、道德本義皆始源於老子思想,陰陽出現在《易經》,是易談變化,愈演愈繁,後世末學層層累加之果,天地萬物,何止八卦,文化文字,何止區區、六十四卦?《易經》並未指出生天地萬物的本源之物質性與規律性。伏羲簡畫自然符號,既不全面,也不究竟,周文王並未明道,為其政治服務而已,孔子甚未聞道,遍閱百家,宗教文化,皆無道義,唯有佛心之學,明心見性,知行合一。足見老子作為掌管上古龍脈典籍的守藏室之史,是當時天下第一的文人!

此文說“老子的最高境界是無為。”無為既不是根本也不是結果,無為是針對“人為”而言,一聽就是有分別心,“道法自然”才是根本,無為是後天人道法道去除人為妄為妄念所提出來的方法論,無為是為自然服務的,通過修德性去人為偽念以真樸,修德行去人為妄為以自然,立定於德,順從於道,達到無不為的自然結果。所以要理解無為,首先要理解自然。自身本來如此,自然演化,自然而然。

可見:此文並未理清道易之別,將二者混淆一體,是不明道源、不知德性之故,是從後天有為境界由易解道,愈演愈繁,對先天陰陽和後天陰陽混為一談,以分別心看待自然,是本末不分。

馬克思的基本原理有:世界是物質的,物質是運動變化的,運動變化是有規律的,規律是可以掌握並利用的。《易經》有三易:不易、變易、簡易”。“變易”,是指事物都在變化,“不易”就是一切變化之不變的規律;“簡易”,掌握並運用規律,就是襲常,知常明,不知常妄作兇,就是人生尊常的道理,所以簡易就是先天不易規律的後天運用,不易是體,簡易是用,變易是現,簡易是二者的載體。馬克思指出了物質性,道具有物質性,指出了規律性,但物質的運行規律是什麼,以及如何誕生萬物,這個是需要“致虛極守靜篤”的有無之明道境界的,非後天人為之學可及。《周易》談到了周之變化,並未有系統定義,但後世層層累加,變易甚繁,加之人為甚多,學易揚棄,不如把握易之乾坤核心與三易,更不如學習《道德經》,人道法道,道法自然,系統完整,邏輯連貫,大道至簡,易知易行。

道德書院理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