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春花:教育是學生的自我認知

陳春花:教育是學生的自我認知

導讀:我們如何理解教育中個體的社會化?我們如何認知「學習是痛並快樂著」?教與學又是什麼樣的關係?陳春花教授在北大國發院「職業導師項目二週年暨2019職業導師節」上詳細解讀了這三大問題。

我一直從事教育,在教育的過程中最深的感受是老師和學生生命相伴的關係。如果你有一個機緣與一個老師相遇,你會發現你的生命是可以有依託的;如果你遇到一個老師願意去陪伴你,你會相信你的生命是很穩定的。

外部的世界有很多衝突和變化,為什麼一些人可以接受,另外一些人覺得迷茫?很大的原因在於有沒有一個對話的對象。如果你有一個對話的對象,所有外部的變化對你來說都不是一個挑戰,因為你有另一個角度可以請教、對話、尋求幫助。

小孩子很快樂,沒有什麼焦慮,尤其是那些嬰幼兒,原因在於嬰幼兒認為全世界都是他的依靠,不會有什麼人去傷害他。等再大一點,他也可以按照自己的意願去做,因為他的父母給他足夠的信任和依託。然後他在小學、中學都可以走得很好,原因就在於老師都知道他們要給這些孩子支撐。

反而到了大學,到了職場,再到了重新回來再讀書的過程中,我們可以依靠的人沒有我們想象的多了,而且我們要自己去尋求自己的獨立。所以越長大,迷惑越多,越長大,焦慮越多。

往回追溯生命,我們在特別幼小的時候主要是快樂,這就跟我們能不能夠有相伴、有交流有很大的關係。當我來到國發院,我覺得有一組年輕人長大了,但是焦慮也變大了;還有另外一組人經歷過這個過程,有力量、有能力去給這些長大但焦慮的人群一個幫助,所以我就發起這個企業導師計劃。

一組未來優秀的人和現在優秀的人相遇,一定會有一個卓越的生命,在雙方彼此的互動中一起成長。你因為做導師,會變得更加卓越;他因為擁有一個導師,有未來卓越的可能性。這也是這個導師計劃中非常美好的地方。

01 我們怎麼理解教育?

我的教齡已經有35年了。在這35年的從教過程中,我實際上有非常多感慨,就是教育有一些獨特的功能,其它東西很難替代,這也是我不願意離開教育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陳春花:教育是學生的自我認知

教育最大的一個功能是通過教育活動和教育系統,對個體發展和社會發展產生作用和影響。教育如何發揮作用,或者如何產生這樣的影響?教育走到一個非常特殊的階段——大學,有一個特殊的轉折點,這個轉折點就是個體向社會化轉化的最後一個階段。

陳春花:教育是學生的自我認知

怎麼讓個體更好地轉向社會化,這是大學很特殊的功能。

教育的目的不是讓大家僅僅完成學習,是讓大家有能力走向社會,有能力成為一個有價值有創造的人。所謂社會化,就是能夠在社會里成為一個勝任的人、一個推動社會進步的人。如果我們從大學出去找不到工作,找到工作之後懷才不遇,找到工作之後不能創造價值,找到工作之後沒有讓自己、家人和社會都幸福,這說明你的社會化沒有完成。

從學校教育的角度來說,個體的社會化主要包括四個方面。

陳春花:教育是學生的自我認知

1.學習生存技能

這也是在MBA的課程中,我們要請企業導師的原因,因為企業導師會幫助我們的學生在生存技能上有更大的可能性。如果僅僅是我們來教學生,我們可能給他們的更多的是知識體系的完備,但是從技能上來講,企業導師給的會更多。

2.內化社會文化

你要明白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你在這個社會中的責任、角色是什麼。我看到一些學生對社會的任何事情都不滿,他不滿的道理好像都成立,但是我跟他說,你還是不成立。為什麼?因為你必須看到滿意的地方、你接受的地方,你才會有所作為。如果你沒有接受的地方,你不相信一些東西,你其實跟這個社會是不融入的。換個角度說,你內化的社會化能力不夠。

在社會發展過程中,真正能夠創造價值、有所作為的人,自己一定是很穩定的。他們對於挑戰、衝突、壓力以及不確定性都是可以接受的;他們對於所有障礙,都認為那是自然的,是人生經歷中必須接受的狀態。這就是內化社會文化的能力是夠的。如果這些東西都不能接受,一定是內化的社會化不夠。

3.完善自己觀念

一個對自己真正相信的人,不僅僅是看到缺點,更多是看到優點,也不僅僅只看到優點,卻不能接受自己的缺點。

我們很多時候自我不完善的一個特徵就是,我們不肯接受自己的不足。比如長得不好看,他就很惱火,然後他就想辦法怎麼折騰變好看;比如長得不夠高,只要有高的人站他旁邊,他就說我們都坐下吧。這實際上就是不接受,不接受就不完善。

如果自我完善的話,你就一定不會在意這些東西。因為所謂完善,就是你對你的優點和缺點都視為正常。一個真正完善的自我觀念,是可以接受自己不足的,然後又對自己的優點很確定

更完善的自我概念是不跟別人比較,跟別人比較你就一定是不完善的,而是要向別人學習。這是在大學裡一定要完善自我觀念的部分。

4.學會承擔社會角色

不管我們做什麼,有些角色是一定要有的,在家庭中有一個角色,在朋友中有一個角色,在職業中有一個角色,在社會中有一個最基本的角色。你必須有能力承擔這些角色。很多人可能就是家庭角色承擔不好,比如他沒辦法做一個好的孩子,沒辦法做一個好的家長,沒辦法做一個好的兄弟姐妹。其實這都是社會角色沒有完成,你要完成,那你就把這些東西都做到。

這就是大學教育和中小學教育完全不一樣的地方,大學教育必須完成個體的社會化。當你從大學走出去的時候,這四個方面的訓練是要完成的。

02 我們怎麼認知學習?

教育裡最重要的一個方法論是學習,所以我們就要好好理解一下,什麼叫做學習。

我們常常會問,為什麼在課堂裡,同一個老師,學生們學到的是不一樣的?我以前沒有特別認真想過這個問題,覺得可能因為老師的方法不一樣,可能學生接受的不一樣,學生的智能不一樣、心態不一樣、心情不一樣,找了很多外在的東西。

我去禪修的時候,有一個上師給我們講了一個觀點,這個觀點對我的影響非常大的。

陳春花:教育是學生的自我認知

他當時說,其實陽光灑下來,給每個人的陽光都是一樣的,如果你一直站在屋簷之下,不肯站在陽光之下,你就得不到陽光,不是陽光不肯給你,是你沒有去接。

當我聽完上師講解的時候,我才明白一個道理,學習的核心在於學的那個人,不在於講的那個人。

這實際上是學習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狀態,就是學習的狀態取決於你自己,學到多少完全由你自己來決定。

如果按這個方面去認知學習的話,你就會發現,歷史上那些重要的人物在討論學習的時候,立場和觀點都是非常一致的。

陳春花:教育是學生的自我認知

笛卡爾說,我努力求學沒有得到別的好處,我只是得到了一個東西,越發覺得自己是無知的。

這是讓我非常感慨的部分,為什麼努力學習會讓你更加覺得無知?其實就是因為你認知的邊界越來越大。如果你認知的邊界很小,你就會發現你什麼都知道;當你打開認知的邊界,你就會發現,邊界以外的世界比已知的世界更大,這時候你一定會覺得自己無知。

從這個概念去講,如果你覺得學習很快樂,坦白講我並不完全認為你懂學習了。學習首先真的不是快樂,真的是痛。如果你學習學到痛了,我就認為你真的在學了。因為學習一定是知道自己不足的,只有知道不足的時候,才是真的學習。

非常多的人甚至教育家告訴孩子們學習是很快樂的,我總是很惱火,因為這樣說一定是害了他們,他們發現學習不快樂就不學了。家長也不要說一定要激發孩子學習的快樂,千萬別這麼想,這麼想你自己也是錯的。學習一定是痛的,如果沒有痛肯定沒學到。為什麼?

陳春花:教育是學生的自我認知

1.學習是一個否定自我經驗的過程

過去一百年的管理理論的核心是,組織是拿來實現目標的。但是當我不斷向領先企業學習的時候,我發現,今天好的組織其實是拿來激活人的。以前所有的管理理論都沒有這句話。從泰勒到馬克斯·韋伯,到亨利·法約爾,到切斯特·巴納德,到查爾斯·漢迪……組織理論專家的經典之作都只講一個最重要的觀點——整個組織管理就是反人性的,所以組織管理理論的第一條就是正視組織與健康個性的發展是絕對不協調的。

你如果來聽我的課程,講組織管理的時候,我第一條也會講這個給你。

但是今天的年輕人來工作的時候,他問你的第一個問題是,這裡讓我快樂嗎?不快樂他就走了。

陳春花:教育是學生的自我認知

你會發現,組織管理理論不能回答今天的年輕人。所以,即使我教組織管理這門課超過25年,我今天講的所有內容也必須調整,我得否定掉我過去所有對組織管理理論的知識和經驗。很多老師不願意這麼否定,繼續拿他的那本書、那本教材、那個教義去講,他雖然講得很快樂,但是學生已經不聽了。我就必須不斷告訴自己,這些全部得否掉,甚至教材都得重寫,我現在就主要在寫組織行為學的教材。

學習沒辦法是一個快樂的事情,因為它否定你的經驗,如果學完了沒有否定自己的經驗,就一定沒有學習。

2.學習是一個發現自己不足的過程

我現在就發現我非常多的不足,就包括MBA的課程,以及怎樣讓MBA的學生成長得更好。我意識到今天在課堂裡的老師能夠給予MBA同學的幫助有它的侷限性,所以我請幾百位企業導師來陪同我們的學生去做生長。如果你不意識到這個部分,你就沒辦法真正的理解什麼叫做教育。

3.學習是一個不斷認知自己侷限性的過程

有時候我們確實要向年輕人學習,因為他們有很多東西,也許我們真的想象不到。

有時候我跟我女兒交流,我就向她學很多東西。比如,因為我想知道人類哲學的起源,想知道我最喜歡的赫拉克里特、蘇格拉底、亞里士多德、伯拉圖為什麼能在那個地方寫出幾千年後我們苦苦思索的普遍性問題,所以我這個暑假就自己跑去土耳其和希臘。

我們在雅典住的酒店,早餐的時候望過去剛好可以看到衛城,非常漂亮,但是我總是覺得有點什麼東西很怪,我也想不好。我就拍了一張照片發給女兒,說你看多漂亮,我就在這個地方吃早餐。然後她微信回了一段話,我就恍然大悟。她說是很漂亮,但是跟我們有什麼關係呢?這就是90後,她更加一針見血,她更加明確地知道價值取捨。

所以和年輕人在一起的時候,你就會發現你有侷限性,年紀大了你很想跟歷史掛點鉤,但是年輕人不討論這個,因為他未來很長,他並不考慮他從哪裡來,他更希望討論向哪裡去。你會突然意識到,你的經驗沒用,你真的老了,因為你在討論你從哪裡來。

4.學習是一個否定之否定循環往復持續提升的過程

學習是痛,但是確實很快樂,因為你在成長。

5.學習的快樂來自於:因學習你可以勝任任何職業

那為什麼我們又覺得它是快樂的?因為學習最大的好處是讓你可以勝任任何職業。

陳春花:教育是學生的自我認知

(1)不侷限於專業的能力,擁有的是去做事情的能力
我不是一個特別怕跨行、跨業、跨崗位、跨角色的人。為什麼能跨?就是你已經有足夠的學習,奠定了一個基礎的東西,當然就可以快樂地去感受任何東西。學習的意義是在於這個地方,你如果真的把一個專業學透,不侷限於這個專業,你可以勝任任何專業。

(2)不侷限於專業知識,擁有與人合作、尋找成長的知識

如果你能夠真正理解這個專業的知識,你是可以很好地去跟別人合作的。別人之所以跟你合作,是因為你擁有這個專業知識。你只要專業知識足夠的深厚,那麼你可以去合作的範圍是足夠廣闊的。

(3)不侷限於技術,擁有理解人性和激發能量的熱情

學習會幫助你不僅僅理解技術,更重要是你可以理解人性和激發能量的這種熱情。因為你會有你的穩定性。

(4)不侷限於對於自己的自信,擁有對於自己與他人、與社會所達成的自信
通過學習,我們自己有自信,同時我們也相信這個社會和別人。這種相信來源於我們對所有人、對推動進步和善意這件事情的信任。當一個老師看到一個年輕的學生很渴望地看著你的時候,我相信你最大的責任感和善意就會被激發出來。當我們擁有學習和教育的能力的時候,我們是有這樣的信心,就是我們會正向地去看這個社會,正向地去看每一個人。

學習的快樂確確實實地體現在我們每個人的進步中,從心性到知識到技能,最後到我們對自己、對社會的相信,那我們就可以讓學習變得非常有價值。

陳春花:教育是學生的自我認知

我很喜歡法布爾,他其實是個昆蟲學家。他說學習這件事情不在乎有沒有人教你,最在乎的是你自己有沒有這種覺悟和恆心。教育是你要去跟一個你根本不認識的人、和你完全沒有血緣關係的人一起成長,這也是我們自我學習的過程。你可以當學生是你的一個鏡子,你就可以對自己有一個非常好的覺悟和覺醒。

03 管理教授可以貢獻什麼?

我是個管理學教授,我要教的是有工作經驗的學生,而不是教本科學生。我就跟自己說,有可能我不是一個老師了,我必須跟學生是一個完全主體的關係。所以我很認真地研究教和學的關係,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表了研究成果。

我發現管理學教授在教學過程中,能貢獻的實際上是四件事。

1.讓管理者反思

管理學教授要能夠讓學生反思,就是讓他們認識自己和認識對於自我成長、社會、職業的瞭解。所以對於很多回來學習的MBA、EMBA同學,我沒有教太多東西,我不斷地跟他們討論這些東西,讓他們去反思。

2.分享知識而非傳授知識

在這樣一個狀態下,我們不是去簡單地傳授知識,其實是一個分享的過程。你完全可以把自己對人生、對世界、對萬世萬物所有的看法,甚至對你本人的看法,毫無保留地去跟學生做交流,我相信這對每一個人的影響都是非常大的。

3.教曉綜合而非分析
應該教會大家用一些綜合視角去看問題,而不是單純地去看問題。

4.啟發思考而非解惑

不是簡單地解惑,而是讓學生思考。答案一定是他自己的,一定不是你給的,你給不了他答案。

我現在也告訴自己,我給不了答案,答案一定是他自己的。我覺得在一個有專業知識、有職業經驗的學生面前,我們的教大概是要立足於這個部分。

為什麼是這樣?因為作為教育者來講,你的個性、思想、觀念、精神生活的財富是可以激發每個教育者的。

陳春花:教育是學生的自我認知

換個角度說,教育是用心喚醒心,是用一個心靈去敲另外一個心靈。它不是知識的傳遞,因為我們有各種渠道去學習知識。但是我們為什麼一定要通過教育?因為教育可以讓每個受教育者在內在的反思和檢討中被喚醒。

教與學的關係,我們其實是從這個視角去做的。所以我才寫了《大學的意義》這本書。

大學真正的意義是什麼?其實就是學生對自己的教育,這是學習的核心。學習的核心一定是完全自己的,在這個定位上,在這個教與學的關係中,我給導師們一個最簡單的建議,別給自己太大壓力,答案讓學生自己找,你只需要陪伴、分享,讓他去理解和體驗,我認為就可以了。

任何一個角色和崗位,一旦我們承擔下來的時候,其實都要承受責任,但是我很希望,在這個責任之下,我們能看到成長的美好,在這個責任之下,我們獲得各種收穫。(本文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