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說,“這是我的玩具”,媽媽說,“這是我買的!”

晚上陪孩子玩兒“記憶棋”,想通過遊戲告訴我,他遵守遊戲規則,輪流玩耍和分享的概念,結果這小子根本不配合,玩了一會兒就忍不住把所有的棋子都搶走並且大聲喊,“這是我的,不給你玩兒!”

“兒子,玩具是可以分享的,我們兩個一起玩更有意思呀!”我試圖讓他拿出來分享。

“不要!這是我的!”兒子依然抱著不放。

“這個玩具是媽媽給你買的呀,這樣的話我也可以不給你玩啊!”我去拿他手裡的玩具。

“不給,我的!”兒子情緒開始急躁起來。

我們倆在你爭我奪中持續了一會兒,他當然搶不過我,我拿到手之後學著他的樣子,“我的,不給你玩”任憑他怎麼叫我,我也不理他。

後來他著急了,上手開始要打我,我一隻手推著他,另一隻手護著玩具,我也有些生氣了嚴厲地看著他,不知道要接下來要怎麼處理。

這時我想起樊登老師講過一個心理學的方法,“將負面情緒具象化”,就是誰攻擊你,誰說你難聽的話怎麼怎麼樣,你把他變成一個卡通形象,然後用那個卡通形象在說那些難聽的話,它馬上就變得跟你無關了,這就是把負面情緒具象化的一個有效的方法。

孩子說,“這是我的玩具”,媽媽說,“這是我買的!”

我學著孩子的樣子,開始搖頭晃尾的跟他說“不給,不給,就不給。”

他看著我似哭似笑,明顯他有些生氣,但看著我一直笑著跟他說,又感覺是在逗他。

他的兩隻小手不停的揮舞著,帶著哭腔喊著要玩具,後來終於忍不住委屈大聲哭起來。

看到他哭得很傷心,我也有些後悔做得太刻意了些,抱著他開始安慰他。

“我不喜歡媽媽了!”兒子帶著哭聲說。

“為什麼不喜歡媽媽了呢?是不是因為媽媽搶了你的玩具。”聽到孩子這麼說,心理有些愧疚,但要想著自己這麼做的目的是要引導孩子,不能被孩子的情緒所幹擾。

“嗯,嗚嗚……”兒子摸著眼淚哭訴。

“恩,媽媽做錯了,對不起,我們以後都不要搶玩具好不好?而且我們在搶的過程中花費了好長時間,如果我們不互相搶玩具還可以多玩一會兒,對不對?”

“嗯嗯"兒子點點頭,也不知他是否明白。

“那現在你是想再玩一會兒,還是換個遊戲?”我安撫著孩子說。

“不想玩了,我想看會這個書。”兒子想了會回答說。

“好的,媽媽幫你拿。”我們又看了一會兒書,孩子的情緒逐漸平復下來。

“兒子,我們睡覺的時間要到啦!書要收起來了。”我看看時間和他說,手順勢地去拿書。

“唉,媽媽,不可搶東西哦!”兒子忽然小手擺起來嚴肅地和我說。

“哦,媽媽錯了,那你可以自己放到書架上嗎?”聽到孩子說,我才意識到自己想拿書的行為在孩子眼裡變成了搶奪,看來剛才的有意為之的搶奪遊戲還是很有效果的。

“可以。”他說著把書塞到書架裡了,我們接著去做其他事情了。

孩子說,“這是我的玩具”,媽媽說,“這是我買的!”

事後反思,自己的做法有待改善:

1、表達愛:在引導孩子的過程中,態度有些強硬,無論什麼時刻應該及時表達對孩子的愛,並且讓孩子感受到,他才更願意接受和配合。

2、真誠的道歉:即使知道自己做的不對,想要道歉但還常常夾雜著責備和逃避,無論面對的是大人還是孩子,當自己的行為給對方造成困擾或傷害,就應該真誠地表達道歉。

《孩子,把你的手給我》裡說,我們不但要有一顆愛孩子的心,更要懂得如何去愛孩子,做為父母要學習的東西還很多。

孩子說,“這是我的玩具”,媽媽說,“這是我買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