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94年,英國人不遠萬里送來一個改寫歷史機會,卻被乾隆視為垃圾

1794年,英國人不遠萬里送來一個改寫歷史機會,卻被乾隆視為垃圾

我們知道,封建社會皇帝是最高統治者,他擁有絕對的權力,說一不二。這就帶來了一個嚴重後果,一旦皇帝昏庸或者沒有遠見,那將絕對會影響一個國家的命運。公元1793年,乾隆五十八年,大清最有福氣的皇帝乾隆就擁有了一個能改變帝國命運的機會,可惜被他當垃圾一樣扔掉了。

這個機會是英國人送來的。1792年9月26日,由三艘軍艦組成裡的出訪使團,從英國樸次茅斯港。這支使團規模空前,包括外交官、青年貴族、學者、畫家、樂師、技師等等,總數700多人,領頭的是馬戛爾尼。

1794年,英國人不遠萬里送來一個改寫歷史機會,卻被乾隆視為垃圾

英國人派出如此高規格的使團,目的地不是歐洲,而萬里之遙的中國。馬戛爾尼此行有一個重要目的,“為英國商業打開中國大門。”當時的英國工業革命如火如荼地進行了,國力蒸蒸日上,大量商品急於需要市場來銷售。

就在馬戛爾尼出發的同時,遠在東印度公司的特派員早已提前把一封英國國王喬治三世的信件,通過兩廣總督交給乾隆。喬治三世在信中言辭懇切地指出,“中國有廣闊的市場,英國有大量優質廉價的商品,兩國進行貿易關係,將是共贏的結果。”

1794年,英國人不遠萬里送來一個改寫歷史機會,卻被乾隆視為垃圾

馬戛爾尼也認為自己一定完成使命,英國人迫切地想把他們最新的發明介紹給中國,包括蒸汽機、棉紡織機、織布機、戰艦模型、榴彈炮等等體現工業革命成果的禮物。然而,高傲的清朝官員直接給了馬戛爾尼一個下馬威。

在海上航行9個多月後,馬戛爾尼終於抵達澳門,休整幾天後便北上,準備覲見乾隆皇帝。但是,澳門官員要求英國人在艦船上插上幾面旗子,上面寫著“英吉利貢使”。原來清朝人把英國使團當成了進貢使團,雙方鬧出了一點不愉快。

1794年,英國人不遠萬里送來一個改寫歷史機會,卻被乾隆視為垃圾

喬治三世此時派使團來中國,還有一個目的就是趁機向乾隆皇帝祝賀八十大壽,英國人認為這個時機對雙方互通有無的實現,將非常有利。乾隆拒絕了英國人提出通商的請求,對他們贈送的禮物不屑一顧。

當馬戛爾尼要求清朝大臣們參觀英國使團警衛操練很久的射擊表演時,也被拒絕了。馬戛爾尼在當天的日記中寫道:“真蠢!他一生中從未見過連發槍,中國軍隊還在用火繩引爆的槍。”

1794年,英國人不遠萬里送來一個改寫歷史機會,卻被乾隆視為垃圾

當時中國儘管處於“康乾盛世”,但國家已經出現衰落跡象,如果此時擁抱工業革命的成果,那將是另一番場景。可惜歷史沒有如果,乾隆在給喬治三世的信件中無比展示自己的高傲,“天朝物產豐盈,無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貨物一通有無。”

乾隆丟掉了一個最好的機會,清朝也失去了發展壯大的機會。英國人在傲慢的清朝皇帝面前碰了一鼻子灰,正如馬戛爾尼的隨員安德遜所說的那樣,“我們的整個故事只有三句話:我們進入北京時像乞丐;在那裡居留時像囚犯;離開時則像小偷。”

1794年,英國人不遠萬里送來一個改寫歷史機會,卻被乾隆視為垃圾

1860年,當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時,他們發現當年贈送給乾隆的禮物,包括大炮、炮彈完好無損地放在庫房裡。後來英國人總結馬戛爾尼的遭遇時這樣說,“這個龐大的帝國過分相信自己的智力資源,所以不願和歐洲各國建立關係,它幅員遼闊,別人無法強制它,它從不容許與西方發生任何關係。”

參考資料:《馬戛爾尼訪華》、《清史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