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最好的狀態,是行使中庸之道,讓一切適度

擁有大德之人,行中庸之道,便可成就大的功業。

人生最好的狀態,是行使中庸之道,讓一切適度

孔子曾經引用《詩經》中的一句話:“嘉樂君子,憲憲令德.宜民宜人,受祿於天.保佑命之,自天申之,故大德者必受命。”

《詩經》之中說:“高尚優雅的君子,有美好光明的品德,他讓平民和百姓都和善相安,能夠享受上天賜予的福祿,上天之所以任用他,便能讓他享受福祿,所以有道德的人,必然是秉持著一種天命。”

孔子引用《詩經》中的這一句話,說明的就是大德的道理。

不管人生的道德是修煉出來,又或者是先天性養成,他懷有大德的人,就是為了承受上天賜予的重大天命。

人生最好的狀態,是行使中庸之道,讓一切適度

一個人擁有大德,上天才會賜予他重大的天命,這樣的人才可有一番大的作為。

何謂大德?其實人生的大德並不是簡單的善良,而是做任何事情的時候,都能秉持中庸之道,讓一切合理。

這並不是擁有簡單的心軟和善良就能做到的,而是擁有大的智慧,在面對事情的時候,讓自己的智慧與仁慈心誠,同時發揮作用。

《中庸》“無憂”篇章之中,有這樣一句話:“無憂者其惟文王乎!以王季為父,以武王為子,父作之,子述之。”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沒有憂愁的人,大概只有周文王了,他有王季這樣的父親,有武王這樣的兒子,父親開創了帝王的基業,兒子繼承了他的事業。

這一句話是孔子對於周文王人生境遇的一種感慨,他認為周文王就是所謂的大德之人。

人生最好的狀態,是行使中庸之道,讓一切適度

孔子所說的“無憂”並不是沒有憂愁的意思,也不是不用操心就有享不盡的清福,而是因為周文王能夠把上下前後的事情安排妥當,處理的恰到好處,每一件事情都達到中庸的狀態。

無論是對國對家對天下,都能夠以合理對待,免除自己的困擾和煩惱。

這就是中庸大德之道,正因為周文王有大的德行,所以上天賜予他使命,就是為了讓他以大德去成就更好的功業。

人生最好的狀態,是行使中庸之道,讓一切適度

而反觀歷史中的另外一些人,在人生的過程中有宏圖大志,但是最後難成大業的人,除了他缺乏一個良好的基礎之外,最重要的是難以擁有大德,無法用德養身,必然難以創造偉大的事業。

比如說,有著帝王之才的曹操,滿身的才能,但是最終卻未曾得到好的發揮,那是因為曹操不具備一個寬廣的胸懷,更不具備行使中庸之道的大德仁慈,所以做事的時候必然是有失偏頗。

而中庸的智慧告訴我們,在任何一個環節,在人生做的任何一個事情時面前,都要秉持著合理適度。

權衡利弊之後找尋一種平衡和諧,最終才有一份好運,才有恰到好處的人生結果。

但是,如果沒有機會去繼承前人的事業,那麼無論怎麼折騰都是盲目的,也不會取得成就,也將淪為平庸之輩。

人生最好的狀態,是行使中庸之道,讓一切適度

在這種狀態之下,如果想要有所成就,最好的方式就是依從中庸的狀態,依照人生本來的自然面目繼續進行。

依靠良好的基礎拋開自己的惰性,學會讓自己適應和融入社會,成為真正不可忽視的一份子,儘自己的力量讓自己有所改變。

司馬遷,字子長,10歲的時候就開始學習古文,20歲遊遍各地大川,後來因為為李陵辯冤,受腐刑,發奮著成《史記》。

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任太史,學習天文曆法,易學知識,以及自然科學知識等等。

人生最好的狀態,是行使中庸之道,讓一切適度

在建元元封期間,天子赴泰山封禪的時候,司馬談則留之不得隨行,他特別的氣憤。剛好兒子司馬遷返回任職,兩父子見面的時候,司馬談握著司馬遷的手說:“我們的祖先任周朝太史官,祖祖輩輩顯赫於世,聞名於虞舜,夏禹時期親自掌管廳官的職責,但是逐漸衰落,傳承到現在,難道要毀在我手裡了嗎?如果你在任太史,就要繼承祖業,當今天子封禪,我卻不得參與,這真是命啊,如果你任太史,不要忘記我還沒有來得及完成的論著。”

司馬遷當時趴在父親的懷裡痛哭,說:“兒子雖然不是特別聰明傑出,但是您詳細敘述祖先的功業恩德,我都謹記在心,不敢有所缺失。”

後來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死後三年,司馬遷任太史,他開始查閱大量的史料,以及查閱珍藏於皇宮之中記載的歷史事件,開始編寫著作《史記》。上至陶唐,下至魯哀公十四年,最後完成了巨大的著作。

人生最好的狀態,是行使中庸之道,讓一切適度

但凡是成就大事的人,都能夠堅持不懈,以大德休養人生,拋開自己所有的懶惰,最後終能有一番成就。

本文由墨書國學原創,品讀《中庸》智慧,瞭解古人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