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用“理財思維”測算「年金保險」產品的行為都是“流氓行為”

【掘地三尺侃保險】當用這個題目的時候,本人已經準備好被吐槽!但是,如果能幫助部分人客觀地認識保險產品,我認為值!

所有用“理財思維”測算「年金保險」產品的行為都是“流氓行為”

每個人都有執念!

最近太多人問我們,保險公司開門紅產品哪個收益高?

每次遇到這類問題都挺讓人無語的。其實也充分說明了雖然保險產品很普遍了,但是很多人對保險產品的認識是有誤區的。

今天我們就談談關於保險產品收益的問題。

在談之前,我們先提問三個問題:

第一,什麼是保險產品,什麼又是理財產品?

第二,保險產品的主要功能是什麼,理財產品的主要功能又是什麼?

第三,狗跟貓是一個東西嗎?

當然我們不會在文章裡去回答這種問題。

下面我們言歸正傳,為什麼我們會說,不能用理財思維計算保險產品的收益呢?

這就得從保費的構成來說起了,我們知道保險產品不同於投資理財,投資理財的錢基本都是投資出去了,所以我們很多時候可以以本金來計算回報率,但是保險產品不一樣!

想一想,客戶購買保險產品,保費是不是都拿去投資了?

答案一定是否的!

要不然保險公司就得破產!因為兌付的那些客戶就可以把保險公司的櫃檯擠爆!

所有用“理財思維”測算「年金保險」產品的行為都是“流氓行為”

我是認真的!

首先,我們來說關於保費的問題。

保險產品的保費是基於地區經營的統計資料,依據大數法則,推算將來可能的各項成本,如被保險人群死亡率或生存率,保險資金運用的回報率及附加費用等,這些工作涉及概率統計、精算等方面知識,比較專業,一般由保險公司的精算人員完成。

保險產品保費的計算是很複雜的,影響因素也很多,比如香港壽險產品普遍相對大陸價格低一點,那是因為香港80歲以上人口的死亡率比大陸低,這就是地區因素的影響,而地區因素也是建立在該地一個一個的數據的累加,然後分析的結果,也就是大數據法則,而理財產品是不受地區影響的。

理財產品也不挑人,只要有錢就可以,可是年金保險呢?拿養老金年金保險來說,如果一個人已經50歲出頭了,還能給自己買嗎?能,但是有買的必要嗎?業務員都會告訴你沒必要!

所有用“理財思維”測算「年金保險」產品的行為都是“流氓行為”

保險是金融,概率統計,法律和醫學的交叉學科,絕對不是說說的!

其次,我們來說保費構成的問題。

第一 附加保費:

主要用於各項管理費用,佣金(個人業務)或手續費(團體業務)支出,其中包括應付精算統計及計算等方面偏差的安全費和預定利潤。

可以看得出來,這部分費用是消耗掉的,既然是消耗掉了,那又如何計算收益率呢?但是這項費用支出可以減少嗎?可以的!但是卻不可以去掉,因為那樣保險公司就不存在了。

不過,這裡是有一個跟收益率類似的概念。我們知道這筆錢是根據以往測算出來的預期費用,所以就存在一個問題。那就是到了明年,這筆錢有可能不夠用,虧損了,也有可能綽綽有餘。對於不夠用的,叫費差損,對於綽綽有餘的,叫費差益,而多出來的是要返給客戶的,所以分紅的一部分來源就是這裡。

附加費用是保險公司存在的基礎,沒有這筆費用,保險公司也沒法經營下去,算是沉沒資本。

第二 危險保費:

就是死差,也就是保險公司要理賠的錢。拿年金保險來說,生存受益人定期要領錢,有部分人隨時會去退保,還有一定比例投保人,或者被保人突發身故,這些都是需要賠錢的。如果等到賠錢的時候保險公司再週轉資金,明顯是不現實的。所以,年金保險保費裡面一定是有一筆錢被提前提取出來,這筆錢就叫責任準備金,對應的就是危險保費,是不允許保險公司用來投資的!(那種造謠保險公司不賠的說法是站不住腳的,保險公司老早就把錢拿出來了等著賠,再說如果賠率低,監管那邊也管著呢)

所有用“理財思維”測算「年金保險」產品的行為都是“流氓行為”

危險保費就是用來賠錢的!

如果不夠賠付,就需要從儲蓄保費裡再提取一部分。

這裡同樣存在一個跟收益類似的概念,危險保費如果不夠用,就出現虧損,叫死差損,如果綽綽有餘,就叫死差益,也是要返還給客戶的,也是分紅的一個來源。

第三 儲蓄保費:

談到儲蓄保費,才到了真正談理財,談投資的地方!對的,儲蓄保費就是拿來去存款,理財,投資的,我們在這裡就統一叫投資。

所有用“理財思維”測算「年金保險」產品的行為都是“流氓行為”

這才是理財!

還記得前天我寫的文章裡面,談到《保險法》裡面對保險公司資金管理的限制規定了嗎?

穩健!安全!是原則!

之前儲蓄保費大部分都是變成存款的,就是存到銀行!

隨著國內經濟發展,金融環境改善,保險資金的運用也多元化,投資收益也比以前高了。

但是,如果用投資賺來的收益滿足很多人【以整體本金計算短期回報率的貪婪,很明顯是不現實的!

理財產品投資虧損了就虧損了,客戶的本金沒了就沒了,合同裡寫的明明白白。那麼,如果保險公司投資虧損了呢?可以不返還本金嗎?客戶會答應嗎?不砸保險公司的門就不錯了!但是,保險公司還得想辦法把客戶的本金和最低承諾兌現了!這就是區別,一個承諾了本金和固定收益,一個給你描繪美好的投資收益,能一樣嗎?

這裡也存在一個概念,虧損了的叫利差損,賺了的叫利差益,同樣也是參與分紅的。

最後,我們來說收益計算的問題。

從前面保費的構成我們就已經知道,年金保險產品保費的構成也包括附加保費,危險保費和儲蓄保費;其中附加保費是運營成本,沒有用來去投資,危險保費被用來提取責任準備金,用來賠付,只有儲蓄保費是可以用來投資的。

(關於附加保費,危險保費,儲蓄保費的比例標準可以去銀保監查詢,這些都是公開數據,今天只是說明問題,儘量簡單,淺顯,易懂。)

所有用“理財思維”測算「年金保險」產品的行為都是“流氓行為”

收益計算

那你說以整體本金來計算理財收益合適嗎?

有的人可能說了,比預定利率都低好多!

如果是客戶我能理解,但是對於相關的從業人士也這樣認為,我就想問一句,保險基礎知識學到哪裡去了?原諒我說話沒忍住,嘿嘿。

你確定預定利率有問題,還是你沒有考精算師證的原因?

預定利率是相對合同期的,比如年金保險合同期是保15年,那就是15年合同期結束,如果預定利率是3.5%,那就是3.5%的收益。所以,你要是用理財的思維去計算第五年,第十年,第十五年的收益,那明顯是達不到預期的,但是我們有沒有發現一個問題,就是時間越長,我們計算出來的收益率是越來越靠近3.5%的。

有的人可能又說了,15年後我領的錢加起來,相對本金還是沒有3.5%,原因在於保費並不是一次性繳的,還有【合同裡面的生存金也是第五年,第六年,第七年......第十五年就領出來的,你的本金是不是也在減少。

(在這裡偷偷告訴大家,如果沒有萬能賬戶,年金保險的生存金領出來是比較划算的,上一輩很多人沒有領)

這就是許多人用IRR(內部收益率)公式測算下來很低的原因。

所有用“理財思維”測算「年金保險」產品的行為都是“流氓行為”

給你個微笑

這裡很多人可能又會問一個問題,你不是說不能以保險產品保費整體來計算收益嗎?

前面我們說了保費的構成,就是告訴大家如果真要以理財的思維對比收益,那一定是跟保費裡面能用於投資的部分錢來對比,這才是公平對比!也就是告訴大家保險是保險,理財是理財!

但是保險產品也是有利率的,要不然怎麼可能用來做養老儲備呢。這個就是預定利率!預定利率是相對整體的(不是相對可投資的那部分錢),預定利率一旦定下來就是固定的,那是要兌付的。如果保費能全部拿去投資,3.5%那是小菜一碟,輕輕鬆鬆完成,但是保費不可能全部拿去投資,繳費3年的年金保險第一年能拿出50%去投資就不錯了,以後每年能拿出去投資的就多了。

所有用“理財思維”測算「年金保險」產品的行為都是“流氓行為”

一錘定利率

而投資的錢賺回來的收益呢,一方面要用來填補因為附加費用而減少的本金漏洞,另一方面還要彌補與附加費對等的本金的收益,以及沒有用來投資的危險保費的收益。最終要達到的結果就是100%兌付總保費,同時收益率要達到預定利率的標準。

有人可能會壞壞地說,投資失敗了呢?我想說的是,只要合同裡面寫了的權益,保險公司投資失敗跟你沒關係,保險公司自己會想辦法,這是不是跟理財公司不一樣!

其實,我知道很多人還是持懷疑態度。我想說的是,保險公司一定會想辦法讓它達到預定利率,一般是有些許盈餘,因為這是監管要求。如果熟悉保險行業監管的,就知道保險公司肯定會做到的,這個是可以放心的。

所以,預定利率是沒有問題的!

總而言之,言而總之!保險就是保險,理財就是理財!用理財的強項來欺負保險的弱項,請問臉上有光嗎?如果我用保險的強項來欺負理財的弱項,那理財是不是要撞牆去了?

所以下次如果還有人,要以客戶整體本金來計算回報率,那就應該先把保障成本加進來,也就是說在合同裡要把保本去掉,把固定利率(預定利率)去掉,把資產可轉移的屬性也去掉,還得把稅費加進來,同時從法律上把投資方向上的限制也取消,這樣計算才是堂堂正正!你說呢?

既然要比身高,那就是人跟人比,大象跟大象比,憑什麼拿人跟大象比身高!對不對?

吐槽的趕緊!點讚的也趕緊!嘿嘿。。。。。。

所有用“理財思維”測算「年金保險」產品的行為都是“流氓行為”

大象和人有可比性嗎?

歡迎關注,關注的朋友將得到以下服務:(1) 百萬信用體系打造,解決你隨時隨地的應急保障;(2) 個性化的私人定製保障服務,給你更合理的個人/家庭保障規劃指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