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延昭排行老大,為什麼會被稱為楊六郞?

楊延昭,又名楊六郎,實際上卻是楊老令公的長子。那他為什麼又會叫六郎呢?其實六郎只是他的外號,而不是長幼排序老六,那麼他的六郎的外號又是怎麼來的呢?我們來看看他的一生。

楊延昭

楊延昭,本名延朗,是楊老令公楊業之長子。小時候,楊延昭沉默寡言,唯獨對擺兵佈陣的遊戲情有獨鍾。見到兒子有行軍佈陣有興趣,楊業曾不無自豪的說:“我兒像我!“長大後,每次出征,楊業都帶著楊延昭對他歷練

楊延昭排行老大,為什麼會被稱為楊六郞?

太平興國年間,楊延昭因戰功補為供奉官。楊業在攻應州、朔州時,楊延昭作為先鋒軍,在朔州城下,被流箭貫穿手臂,他卻越戰越勇,最終拿下朔州。

遂城之戰

鹹平二年(公元999年)冬天,契丹突然進犯楊延昭所守的邊境小城遂城(現保定徐水),遂城並無防備。遼軍圍城數日,楊延昭組織城內所有壯丁登城守衛。幾天後,冷空氣來襲,北方天寒地凍,楊延昭讓兵丁將水自城頭上潑下,很快城牆外結了一層堅冰。有了這層堅冰作為保護膜,遂城變得明鏡一般的光滑。遼軍眼看無法攻城,只得撤退,楊延昭率眾出城繳獲輜重甚多。楊延昭也因功被拜為莫州(今河北任丘)刺史。

楊延昭排行老大,為什麼會被稱為楊六郞?

《三國演義》中,也曾經有過潑水凍城的故事,但是那是演義小說,而遂城之戰是記載於史書中,真實發生的事情。由於《三國演義》成書於明代,可能婁子伯給曹操出主意的橋段是參考了遂城之戰的內容。

傅潛作為三路行營都部署,手握重兵屯兵於中山(現今定州)。楊延昭與楊嗣、石普多次請兵出戰,都被傅潛拒絕。宋真宗御駕親征至大名府,傅潛的罪行被揭發定罪,宋真宗在行在召見楊延昭。經過一番關於守衛邊疆的答對後,他深受宋真宗的賞識,宋真宗對諸王說:“延昭之父楊業乃是前朝名將,他治理邊塞頗有其父親之風,值得嘉獎。“

不久,契丹再次來犯,楊延昭在羊山西邊安排下精銳伏兵。宋軍且戰且退,引遼軍前往羊山西方向入伏。遼軍遭遇宋軍埋伏後,遼軍大敗主將被俘,楊延昭將遼將首級砍下,獻給朝廷。

楊延昭與楊嗣並稱為“二楊“,終宋一朝,文官向來對武將輕視,二楊的戰功赫赫也引起了朝臣的嫉妒,所幸有宋真宗力挺。鹹平五年(公元1002年),遼軍入侵保州,楊延昭與楊嗣前往救援,還沒站穩陣腳,就被遼軍突襲,損兵折將。朝廷命李繼宣、王汀代替二楊領兵,宋真宗素知二楊是忠勇之輩,於是免除了他們之罪,以觀後效。

第二年夏天,遼軍再次侵宋,攻打望都,李繼宣畏戰,被免官,楊延昭重新被任命為巡檢使,不久,他又被任命為寧邊軍部署。

澶州之論

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楊延昭手下兵馬被增加至一萬人,屯兵於靜安軍東邊,以防止遼軍來犯。朝廷給予楊延昭便宜行事之權,不受都部署王超節制。

楊延昭排行老大,為什麼會被稱為楊六郞?

同年閏九月,遼聖宗與蕭太后率遼軍大舉南侵。宋真宗在寇準的堅持下御駕親征澶淵,楊延昭上疏反對議和,他認為遼軍遠來,離國千里,人困馬乏,雖然遼軍在數量上佔有優勢但是容易戰敗,遼軍劫掠的財物都隨身攜帶於馬上。楊延昭自請率軍,在要路上埋伏,可以殲敵,幽雲各州也可收復。

楊延昭的奏章上表朝廷後,如石牛入海,杳無音信,主要原因是他的主張與宋真宗的想法有所不同,奏摺沒有了下文也就不難想象了。遲遲沒有迴音,楊延昭率軍抵達遼境,攻打古城,收穫不少。

楊延昭排行老大,為什麼會被稱為楊六郞?

澶淵之盟時,朝廷選守邊將領,楊延昭被任命為保州兼緣邊都巡檢使。景元二年(公元1005年),楊延昭因守邊有功,被升遷為高陽關副都部署。在高陽關屯兵九年,因為將日常吏事交付給小吏周正處理,由於楊延昭對他過度地放縱,周正藉機為奸。楊延昭因此事遭到了宋真宗斥責。

大中祥符七年(公元1014年),楊延昭卒,享年僅五十七歲。

無眠心語:

楊延昭智勇善戰,平時所得賞賜都用來犒賞士卒。有這樣與士卒同甘共苦、身先士卒的將軍,所以士卒們每遇戰陣之時,都不顧個人安危,奮勇爭先。

北斗七星的第六星,又名武曲星,主克燕地,也就是遼國的所在。契丹人忌憚楊延昭,所以稱呼他為楊六郎。其實他在兄弟中排行是老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