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紀行之檳城小印度

2019年8月,馬來西亞,檳城州,喬治市

馬來西亞紀行之檳城小印度

馬來西亞紀行之檳城小印度

檳榔嶼喬治市老城區中心被稱為小印度。在這裡,金光閃閃、濃眉大眼的女子們在豔麗的招牌上向你搔首弄姿。紗麗店、首飾店、雜貨店、飲食店滿目琳琅,卻又都顯得特別廉價。

如果仔細觀察就會發現,所謂的小印度就是以前的唐人街。在吉隆坡的唐人街(茨廠街,見《尋味中國海外篇 馬來西亞的粵式靚湯》),我也發現相同的情形。都是在老城區,傳統的中式建築,依然保留著華人會館,但印度、孟加拉人成了這裡新的主人,延續著唐人街擁擠、廉價的傳統。

對此可以解釋為:華人有較大比例進入中上層社會,搬出了老舊的社區;印度人是後來的移民,階級等級更低,仍在抱團取暖。事實上,作為馬來半島上第三大種族的印度裔,他們的確更貧困,也更能吃苦。

本篇關於小印度當然是個引子,為了接著聊馬來西亞近代史。上篇介紹了英殖民者大批引入中國移民的緣由,這回談談為何又要引入了印度人。當地華人告訴我,這些所謂的印度人很多並不是來自印度本土,除了部分印度南部的泰米爾人外,多數是錫蘭(斯里蘭卡)人。

當年,與勤奮能幹又精明的中國人相比,印度人不是優秀的農夫和礦工,也做不了多大生意,但他們被殖民得更早,習慣了英國人的統治,瞭解歐洲的法律制度,對殖民者更忠誠,是很好的職員和奴僕。另一個特長是,他們能流利地說發音奇特的印度腔英語。

因此,早期的印度移民,主要從事政府文書、鐵道工人、警察、僕人等工作,是不是想到了印度阿三?

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英國人將這些與政府職能直接相關的崗位交給印度人,也是為了限制中國人的勢力。華人站穩腳跟後,逐步把控了馬來半島中下層經濟,在很多城市甚至農村都成了主體民族,如果再涉足政治,英人的地位必將不保。扶植不同勢力,分裂三大民族,刻意製造矛盾,是殖民者的統御之術。別看他們帶來了印度僕人,但殖民地的官員和教師,不得由印度人、中國人擔任。

必須承認,老牌帝國主義,搞平衡的能力無人能及。然而,英國是不是真的像有些人說的那樣,就是“歐洲攪屎棍”呢?最近讀完了《馬來西亞史》,發現事實並非如此,政治是很複雜的,不可簡單片面評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