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岁少年,抄砖头把老师砸进ICU”,少年的恶,从何而来

“15岁少年,抄砖头把老师砸进ICU”,少年的恶,从何而来

“15岁少年,抄砖头把老师砸进ICU”,少年的恶,从何而来


01 少年的恶,从何而来?

前两天在网上看到一个视频,视频只有不到一分钟的时间,却看得我触目惊心。

视频中,一位老师和往常一样走进教室,就在他收雨伞的那一刻,悲剧发生了。

一位学生冲进来,用手中的砖头狠狠砸向老师的头部,十秒内,狠砸老师9下!

“15岁少年,抄砖头把老师砸进ICU”,少年的恶,从何而来

当教室里的同学反应过来之后,赶紧拉开这位学生。

而作为故意伤人的凶手,他不仅没走,又狠狠地再次把老师踹倒在地。

直到他被三个男生死死抱住的时候,这场行凶才算停止。

在这段视频中,我看到的仿佛不是一个15岁的少年,而是一只暴戾的野兽。

为什么这个少年会对老师下如此狠手,难道是因为这位老师很“变态”吗?他是在替同学们“主持正义”吗?

不,根据当时班里的一位同学讲:

“黄老师很优秀,是我们年级最温柔的男老师了。”

而这位行凶的15岁少年,反而是个劣迹斑斑的“个性少年”,他因不服管教,和老师多次发生过冲突。

也有同学说,这次事件的导火索,就是因为他违反校规被黄老师批评,怀恨在心,才会伺机报复。

说实话,知道了事件的始末之后,震惊之余,更感痛心。

为何本应是内心懵懂的青少年,却反而成了穷凶极恶的犯罪者?

“15岁少年,抄砖头把老师砸进ICU”,少年的恶,从何而来

无独有偶的是,在这段视频刚爆出来没多久后,“大连男孩尾随并凶杀少女”的新闻便占据了头条。

比视频中这位学生更残忍的是,他不仅杀害了一位无辜的少女,还伪装成旁观者去“关心”受害人的家属,“你家女儿找到了吗?”

真的很难说,他的内心到底冷漠到什么程度。

一桩桩血案,看得人触目惊心,也让我们不得不去反思,我们的教育到底出了什么问题?是什么让我们的孩子变成了令人发指的恶魔?

02 “快乐教育”是一场巨大的骗局

卢梭说:“你知道运用什么方法,一定可以使你的孩子成为不幸的人吗?这个方法就是对他百依百顺。”

毁掉一个孩子,只需要对他无条件溺爱就够了。

父母爱孩子,是本性,只是这份爱如果变成了溺爱,就会变成一种不负责任。

现在的父母大多都秉承“快乐教育”的理念,一切以孩子开心、快乐为前提,但这种教育理念,是否真的值得我们去提倡?

“15岁少年,抄砖头把老师砸进ICU”,少年的恶,从何而来

记得曾在网上看过这样一个小故事:

作家郝景芳问一位企业家:“你们现在招聘最看重大学生哪些职业素质,或者你们觉得目前大学生欠缺哪些素质?”

这位企业家回答:“现在的很多学生抗压能力都太差,逆商不够,一点小挫折就受不了。目前我们开始招‘宽松一代’了,也就是九几年出生的,从小秉承快乐教育长大的孩子,预计未来逆商更差。”

这段话让郝景芳陷入了沉思,为什么把快乐放在第一位,反而成了对孩子不利的做法?

不如我们先来看一看家长们鼓吹的快乐教育是什么吧。

  • 老师布置作业太多,孩子写作业太累了,很心疼,索性不让他写了;
  • 花巨额买了钢琴,报了钢琴课,结果孩子学了两天说太累,就不让他学了;
  • 孩子说自己做公交不方便,所以你风里接,雨里送,十几年如一日;
  • ......

这样的教育,表面上是尊重了孩子的意思,实际上则是在纵容孩子的惰性,你给了他一个轻松愉快的童年,甚至是少年,可是也帮他养成了易放弃,抗压低的恶习。

“15岁少年,抄砖头把老师砸进ICU”,少年的恶,从何而来

美国的一位社会学家说,一旦孩子拥有了一个太过轻松的少年时代,那他必然会拥有一个艰辛的成年。

作为成年人,我们都深知生活的不易,人活着,就必然要吃苦,谁也不可能为我们遮风挡雨一辈子,所以现在放纵孩子,将来孩子必然会吃更多苦。

03 你的纵容,正在毁掉孩子

你不让孩子吃苦,不教会孩子规矩,这个世界就会用无比残忍的方式来“教育”他。

被溺爱的孩子,小时候一个个都是上天入地的熊孩子,长大后就会成为无法无天的“危险人物”。

曾经在网上看到过这样的一个视频:

一位十多岁的孩子当街爆打奶奶,他不顾年迈的奶奶摔倒在地,使劲地用脚直接踹奶奶的头和脸。

面对路人的指责,他只是满脸不屑,将其视为理所应当。

更让人气愤的是,在路人指责孙子的时候,奶奶赶紧站起来护着孙子,转过来去声讨路人……

“15岁少年,抄砖头把老师砸进ICU”,少年的恶,从何而来

看到这一幕,我想我明白了为什么这个10岁小男孩能够作出如此出格的行为:家人的骄纵,让他觉得自己做什么都可以,完全没有是非对错的观念。

如果说孩子小的时候,在体力和智力上还处于一定的弱势,造成的危害最多只是让别人抱怨几句,就算真的出现了问题,也就以一句“他还是个孩子”搪塞过去。

可是当这些作恶的熊孩子长大了之后呢?

他们就不会再作恶了吗?

的确,他们不会再作恶了,他们会去犯罪。

“十五岁的大连男孩,残忍杀害10岁女童”事件刚刚过去没多久,现在又爆出“男孩往女同学的眼睛里塞纸片”,让女孩的视力严重下降。

“15岁少年,抄砖头把老师砸进ICU”,少年的恶,从何而来

孩子的恶,实在是让人不寒而栗。

不得不说,这些孩子走到今天,他们的父母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大连男孩凶杀案中,男孩在这次犯罪之前就曾多次在违法的边缘试探,他数次尾随女性,被人投诉到家里。

父母知道后没有去责罚他,反而帮着他去指责被尾随的女子。

和上面维护孙子的奶奶如出一辙,只不过上次是殴打,这次则是犯罪。

在极度的溺爱和偏袒中,一些孩子终于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15岁少年,抄砖头把老师砸进ICU”,少年的恶,从何而来

教育家洛克说:“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就像一张白纸,而后,他生存的环境开始给他上色,他的环境是怎样的,他就会变成什么样的人。”

每一个走入歧途的孩子,父母都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父母一味地溺爱孩子,纵容孩子的过错,就为孩子的未来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在将来的某一天,亲手将孩子葬送。

04 爱孩子,就对他严格一点

我们为什么要对孩子孩子严格一点?

最近在看《圆桌派》,公安大学的教授李玫瑾的一段话我深表赞同。

她说:

人在成长过程中,要形成一些东西,除了爱之外,还要有敬畏。如果孩子违法了,惩罚实际上是一种保护,让他知道怕,知道后悔,以后再也不敢了,真的让他不敢了,才是保护他。

“15岁少年,抄砖头把老师砸进ICU”,少年的恶,从何而来

古人言,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小施惩戒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

在现在的教育中,专家们清一色地倡导要对孩子讲道理,把问题掰开揉碎,给孩子讲明白。

这种观点确实没错,可是如果任何事情都不给孩子一点教训,他真的能够记在心里吗?把所有的问题都讲成大道理,孩子能听进去多少?

所以,偶尔变换一下教育方式也未尝不可。

捷克的教育家夸美纽斯说:“犯了错的人就应该受到惩罚,但他们之所以会受到惩罚,不是因为他们犯了错,而是为了让他们不再去犯错。”

惩罚并不是目的,让孩子形成是非观,有所敬畏,有所顾忌,这才是最重要的。

“15岁少年,抄砖头把老师砸进ICU”,少年的恶,从何而来

这让我想到了同事家的孩子茜茜,对于这个女儿,同事一家人都很宠爱,同事也没事就喜欢研读各种教育著作,希望找到最科学的育儿方法,

有一次同事的奶奶过来,小茜茜看到老奶奶坐在她喜欢坐的沙发上,一把将老奶奶推了下来,差点把老人摔到了。

同事没想到女儿会这么自私和不礼貌,也不顾科学不科学了,对着女儿的屁股就是一巴掌,让她跟老奶奶道歉。

没见过这阵仗的茜茜乖乖给奶奶道了歉,并且以后再也没有出现过这种不尊重老人的行为了。

可见有时候,小施惩戒,比大道理更能让孩子牢记在心。

有些小错误,父母说说就过去了,但是有些错误,一旦犯了,影响的就是一辈子。所以,对孩子严格要求,才是对孩子真正的负责任。

“15岁少年,抄砖头把老师砸进ICU”,少年的恶,从何而来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之深远。

现在对孩子严格一点,等到未来他独自面对生活的时候,一定会对你感激不尽!

-END-

作者丨恋小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