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缺一座文學博物館?單霽翔來寧以故宮經驗支招

11月16日一大早,南京市秦淮區政府大樓禮堂內就座無虛席,故宮博物院原院長單霽翔來寧做客金陵智庫圈·名家講壇。祖籍南京江寧的他,一直對家鄉關注有加。以南京成功入選“文學之都”為背景,單霽翔分享文學遺產的保護傳承和利用,併為南京如何辦好文學類博物館支招。

關於文學博物館

南京有“天下文樞”之譽

但缺乏相匹配的文學呈現空間

記者從文學之都促進執行中心瞭解到,目前關於南京文學博物館確實有這樣的意向,但還僅僅是意向階段。南京自古以來文脈昌盛,素有“天下文樞”之美譽,獨特的山川形勝和豐厚的歷史底蘊,造就了一批又一批文學巨匠,湧現了一部又一部文學鉅著。

比如中國第一個“文學館”,第一篇文學理論文章《文賦》,第一部詩論專著《詩品》,第一部系統的文學理論和批評專著《文心雕龍》,第一部兒童啟蒙讀物《千字文》,第一部詩文總集《昭明文選》,第一首走向世界的中國民歌《茉莉花》等,都誕生於南京。此外,在中國文學發展史上,有一萬部文學作品寫作於南京或者與南京有關,數量高居中國榜首。《紅樓夢》《本草綱目》《永樂大典》《儒林外史》等中華傳世之作都與南京密不可分。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賽珍珠的獲獎作品《大地》在這裡創作完成。“南京作家群”成為當代中國文壇第一個以城市命名的文學創作群體。

令人惋惜的是,儘管南京已經是“文學之都”,但沒有一座綜合性文學博物館。說起來,南京有南京博物院、南京市博物館、江寧織造博物館、南京民俗博物館等大小博物館,卻沒有相匹配的文學博物館。論名人故居,或許你會想到成賢街楊廷寶故居、小粉橋拉貝故居、中山南路甘熙故居,烏衣巷王、謝故居……但說到作家故居,幾乎數不上來,這似乎與“文學之都”的身份並不匹配。因此,現實情況是,南京歷史沉澱豐厚,卻沒有相應的文學呈現空間。

“文學之都”南京要有所作為

辦成年輕人相約而來的文學博物館

單霽翔曾提出,南京可以把陽山碑材、大報恩寺等文物元素與明城牆一起進行有機結合,打包後推陳出新,進而設計衍生出相關的一系列各具特色的文化創意產品和產業。

“不要讓大家只知道明城牆和夫子廟,咱們南京的好東西還多著呢。”

在現場,大家也把“南京作為文學之都,如何建設自己的文學博物館”這樣的話題拋給單霽翔。他表示,“談到咱們國家的文學創作,人們對於新時代文學作品的渴望,文學博物館充實了咱們的博物館體系。南京作為“文學之都”,可以在這方面有所作為,畢竟有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比如中國安陽就有文字博物館,但這還不夠。”

說到為南京文學博物館支招,單霽翔表示,博物館要更多貼近人們現實生活需要,人們對知識的需求,可以通過數字技術,辦有影響力的網站,辦成人們參與的博物館,在人們生活中發揮更大作用。“而不是人們進去一看,就出去了,可以跟學校教育,研究工作,社區生活做融合。一個開放的博物館,是不斷跟人們生活結合的博物館,發展深入是無止境的。”

單霽翔說,以故宮博物院為例,觀眾有一半是30歲以下年輕人,古老的景區讓年輕人流連忘返,不斷關注臨時展覽,看新的數字技術的成果,拍照的也很多。“讓年輕人相約而來,這種氣象的博物館應該是未來的方向,中國文學和文化博大精深,成為他們常來的場所,這才是好的博物館。”

他認為,“南京是一座有百年文化積澱的城市,滋養了我們的生活。它不但是人與自然的城市環境,更是歷史文化得到很好保護,能夠不斷深挖文化資源,把他們變成今天人們真正需要的文化。這樣對於我們一代代年輕人進行教育,這是我們可持續發展的寶藏,希望能做的越來越好。”

文學博物館該長啥樣?

不是單純展示,而是複合型文化活動空間

博物館是保留傳統、發揚傳統、讓傳統獲得未來的文化中樞。提到文學博物館,大家會想到中國現代文學館、上海魯迅紀念館、葉聖陶紀念館、冰心文學館、莫言文學館等全國各地文學博物館(作家故居)。去年5月也傳出將建設上海文學博物館的消息。其中,成立於1985年的中國現代文學館是中國第一座、也是目前世界最大的文學博物館。這是中國現代文學的資料中心,集博物館、圖書館、檔案館於一身。

相關專家告訴記者,重要的是如何把文學博物館變成一種複合型的文化活動空間,而不是單純的一個展示文物的場所。根據國際專業博物館的發展趨勢,文學博物館要實現“徵集保護、陳列展示、學術研究、公共教育、文化交流”等功能。

關於故宮博物院

賣得最火的是“脊獸冰棍”

建議大家到北京做三件事

在題為《文化的力量——讓文化遺產資源“活起來”》的演講中,單霽翔圍繞公共服務、文物修復、文物數字化、文化創意產業等方面,介紹了近年來故宮博物院一系列改革措施和實踐經驗,金句迭出,不斷引發場內觀眾會心一笑。

“執掌”故宮的這些年,單霽翔讓故宮在網絡世界重新煥發青春,還讓“故宮萌”成為老少通吃的全民網紅。單霽翔說,其實故宮博物院院長是個“高危”崗位,由於大家的共同守護,幾十年來,自己才幸運成為一個可以“平安”退休的院長。

單霽翔幽默講述幕後故事,與觀眾展開交流。單霽翔任國家文物局局長期間,做了大量工作,幫助13個在故宮辦公的單位搬離。後來自己成了故宮的繼任者,他笑說:“一個人要多做好事啊,最後可能會落在自己身上。”網上逛故宮福利也不少,“越來越多人在故宮搶地蓋房,這是北京唯一用積分就能買房的地兒。”

此外,過去故宮99%的文物藏品出於保護都被鎖在庫房,展示給世人的不到1%。死看硬守不是好的文物保護狀態,反倒是讓文物“活”起來,重回人們的社會生活中,才能得到更好保護。他說,由此才可以把壯美的紫禁城完美地交給下一個600年。

單霽翔笑說,“建議大家到北京做三件事,參觀故宮,登故宮城牆,吃故宮烤鴨。故宮各類文化產品,提煉文化元素,都受到年輕人的歡迎。最近,賣得最火的就是十塊錢的脊獸冰棍。”

關於文物保護

在文物保護和城市開發之間

如何求得最大公約數

昨天下午,在南京大學舉行的2019中國·南京棲霞山文化名家講壇上,故宮博物院原院長、故宮學院院長單霽翔做專題報告,並對“文化遺產保護”與“城市開發”之間的關係,提出了自己的觀點。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張可

一座城市中,文化遺產特別是文物點數量眾多,有的人認為這些是先輩留給今人的文化資源稟賦,有的人則認為是城市未來開發建設的障礙。近年來,人們對於“文物保護”與“開發建設”之間的關係,始終爭論不休。

單霽翔通過舉例子表達了自己對這一問題的看法。他介紹,杭州的西湖三面環山、一面對著城區。在2011年西湖景區成功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後,環抱西湖的三座山上沒有新建一棟建築,完好地保護了西湖景區原有的自然與人文風貌景觀。“當時是杭州房價高速增長的時期,寸土寸金更甚於北上廣深,任何開發都會帶來巨大的收益,但杭州最終守住了‘文化遺產保護’的底線。”

單霽翔認為,把文化遺產保護放在首位,並沒有影響杭州城市的建設發展。“我們看到,近年來杭州通過新城建設,從‘西湖時代’邁向了‘錢塘江時代’,取得令人矚目的發展。”單霽翔說,因此南京的建設發展更快、更大範圍走出老城區,也能在文化遺產保護和開發建設間求得最大公約數——“因此,南京會更美麗”。

在隨後舉行的2019中國·南京“一帶一路”視野中的棲霞文化高峰對話上,單霽翔也談到了自己對於南京棲霞的感受。“我多次登臨棲霞山,感觸最大的就是這裡的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和諧相處的風情風貌。”

“故宮文創”是故宮博物院近幾年來“吸粉無數”的網紅品牌。如何開發好的文創產品,單霽翔也分享了自己的秘訣:一是緊緊圍繞自己的文化品牌,成功的文創產品的主題必須是獨一無二的;二是和人們當下的生活需求緊密結合,產品在當下才有生命。“我們開發文創產品,就是為了吸引下一代人關注文化遺產保護,承擔傳承中華文化的使命。”

作為今年南京棲霞山紅楓藝術節的重點活動之一,在昨天系列活動中,單霽翔還與南京大學文科資深教授、中華文化研究院院長賴永海,全國政協委員、南京大學文化與自然遺產研究所所長、歷史學院教授賀雲翱,南京圖書館原館長、南京大學中華文化研究院副院長、哲學系教授徐小躍,南京大學城市科學研究院院長、社會學院教授張鴻雁等4位國內知名專家學者共同受聘擔任“棲霞山文化顧問”。(張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