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洼村――世界海洋石油工程的新高地

今天继续讲述黄岛村庄系列――青岛市黄岛区薛家岛办事处大洼村。

如今在大洼村东部的海湾处,是中国海洋石油工程的新基地。许多高科技含量的海上石油钻井平台在这里诞生,并运往中国沿海和出口世界各地,我们在惜别这个小渔村的同时,也为国家工业力量的壮大而自豪。

大洼村――世界海洋石油工程的新高地

大洼村,位于薛家岛街道办事处驻地东北3公里处,薛家岛海湾西岸,南、北、西三面青山环抱,东面濒海。村庄面积约0.07平方公里,南与安子村接壤,北与辛岛村、东山村、向阳村一山之隔。2006年,全村有149户,446口人;居民有薛、王、李等姓,皆为汉族。

清朝道光初年,薛姓四甲第十四世先人从原薛家岛村迁来这里居住,后又有部分薛姓先人迁来,逐渐繁衍成村。因地处山洼,故名大注村。

大洼村――世界海洋石油工程的新高地

(大洼村东海湾)

早年,本村逐渐形成了东沟崖、西头子、西梁子、南营、山前、小洼、窑沟等居民点。现村里有东街、西街、前街、后街四条街,道路四通八达。

王姓先人于清朝咸丰年间从原薛家岛村迁来。另一宗王姓于1840年从灵山岛迁来,住小洼;还有一王姓于1958年从胶南车轮山后迁来。他们同姓不同宗。为了敦睦相亲,王姓先人谦称比薛姓小一辈。到20世纪60年代两姓人联姻后,オ以同辈相称。李姓于1933年从灵山岛迁来,住小洼。其它诸姓都是解放后陆续由外地迁来的。

本村三面临山,山上沟壑环布,柞树、松树等林木密密匝匝。早年,人们在西梁子南沟、窑沟、南山沟等处建起窑场,砍伐柞树,烧成柞炭。据说,柞炭可用于治炼铜、铁、铅、锡等金属的燃料。如今,有些赤红的窑壁遗址仍清晰可见。现在,山上柞树已不多见,而松树、刺槐及小乔木则漫山遍野,郁郁葱葱,面积有近千亩。

起伏的山峦如同一条蛟龙盘绕在村北,山峰海拔高度均在百米左右。山上丹参、柴胡、黄岑、车前草、薄荷、地榆等野生中草药材随处可见,有百余种。

大洼村――世界海洋石油工程的新高地

村北的北山半山腰处有一巨石,长37米,高7米多。巨石如同用方石砌成一般,故名“石墙”。在距石墙不远的东边山坡上矗立着另一块大石头,高10多米,人称“大站石”。此石于1964年被毁,现仅存6米多高的一截。北山顶部有一片地,土壤特别肥沃,俗称“芝麻地”,意为“香油般贵重的地方”。人们常来此挖土,带回家用于栽花。如今,这里生长着茂密的松树、槐树等林木。

北面还有一山状如“巴斗”(一种家具),俗称“巴斗山”。其亦如蛟龙之首,故又称“龙头山”。

1965年,人们在北山与村西大顶子山之间的山谷中,修建了一座库容量为2万余立方米的小塘坝。2001年,经扩建其库容量增为10万余立方米。2000年,在北山与巴斗山之间的山谷中,修建了另一座库容量为10万多立方米的水库。

大洼村――世界海洋石油工程的新高地

这两座水库,天旱时可放水灌溉农田,天涝时又起着蓄水防洪的作用。两座水库如同两只晶莹别剔透的“大玉盘”,镶嵌在村东、西两边的山谷中。2001年,薛家岛街道办事处投资300余万元,在水库附近建立了办事处敬老院,使老人们在这山青水秀之地颐养天年。

村南点将台山山顶上有一巨石,长17米,高4米,宽5米。其背面有一条自东向西直通巨石顶部的通道,南面有一凹平面,高出的部分如同屏障。远远看去,巨石好像一座为叱咤风云的大将军准备的阅兵点将台,故名“点将台”。此山亦得名“点将台山”。1971年,安子码头扩建时,“点将台”被毁。

大洼村――世界海洋石油工程的新高地

南面的南山也称棘子林山,山上多刺槐树。

本村的海岸线从南棘子林山前的托牛湾,沿安子码头至村东海涯和大洼岛子,直至石人湾,长达3公里。海岸线岸坡平缓,附近有着宽阔的滩涂。在这些滩涂和海域,因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生长着海参、鲍鱼、扇贝、蛤蜊、红角蟹、牡蛎(海蛎子)、贻贝、海螺等海珍品,以及海带、裙带、紫菜、绿海菜、冻菜、鹿角菜、羊栖菜等多种藻类。它们因量大、质优,闻名遐迩。

在岸边的沙滩上生长着沙参、沙酸枣、野芝麻、野波菜、柽柳、盐篷等野生植物。沙滩上还栖息着一种形体很小、但善于奔跑的小鸟,俗称“沙溜子”。

在村东北1公里处的海滩上有一处海岸奇景一一石老人、石童子和石人屋。附近的海湾人称石人湾。“石老人”高近4米,如同一位慈眉善目的耄耋老者耸立在海边,其膝下有一“石童子”。这一老一少,形象均非常逼真,可谓鬼斧神工。他们屹立在海边,好像是在盼望出海作业的人们满载而归。岸边石壁上有一可容两三人的石穴,俗称“石人屋”。石人屋和石童子,在1972年被采石者毁坏。现在,只有“石老人”孤零零地屹立在那里。

在石人湾以南、距本村1公里的海岸上有一向东伸入海中的岬角,人称“大洼岛子”。1972年,当时的薛家岛公社修建船厂时,借其自然优势,修建了船坞。

德国人侵占青岛后,于1904年在距本村1公里的东南海岸边,石砌了一座长50米、宽3米的简易码头。在村南点将台山前,德国人建起3间房屋,用做哨岗,观察出入胶州湾的船泊。该哨岗与当时驻防南营村后铁房子的德军遥相呼应。现哨岗遗址废墟中仍有破砖碎瓦可见。

1932年,国民党青岛市政府将德国人修建的简易码头进行整修,并在附近建起“青岛特别市第六劳动休息亭”一座,小花园两处。同期,在前湾村海边建有“青岛特别市第七劳动休息亭”。为供应码头用水,当时在码头不远处的海边,掘有水井一口。该井出水很旺,水质较好,虽距今已有七十余年历史,但仍被附近的人们利用。

解放战争时期,村民们踊跃参军参战,出夫支前。现健在的薛连成、薛本弟、薛本智等村民都是参加过解放战争的复退军人。苗敦祖是建国初期本村的首位志愿兵。

薛俊廷,男,1963年16岁时随爷爷到新疆塔城地区居住,1965年到塔城第一运输公司当学徒工。1972年,开始当汽车驾驶员,198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6年回到黄岛区居住,2000年因病退养。在他工作的28年中,先后四次被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自治区交通厅评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劳动模范”、“交通战线先进工作者”,被记大功和二等功各一次。

建国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人们渔农并举,开展多种经营,生活水平逐步提高。

早年,人们住的是“草披屋”,后来建造起半土半石为墙、海草披顶的“海带叶子屋”。1967年,分散住在各居民点的村民,先后搬回村内集中居住。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们逐渐将旧房子拆除,建起了宽敞明亮的砖瓦房和楼房。

20世纪60年代以来,村里先后建起了橡胶机械厂、船厂等企业。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对浅海滩涂进行了科学的管理和利用,大力养殖海参、鲍鱼、扇贝等海珍品,开展网箱养鱼,给集体和个人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

在村东龙头山上建有一座世界领先的新一代多普勒气象雷达站。它是一家集气象观测、科研和旅游观光于一体的气象观测单位。国家级青岛地震检测台也设在村里。

本村地理位置优越,环境优美,水陆交通十分方便。村东南1公里处有安子码头和轮渡码头,“泰(安)ー-薛(家岛)”公路由村前通过,距省级凤凰岛旅游度假区也不足3公里。

在改革开放的大好环境下,凭着得天独厚的优越地理位置,村两委积极努力内引外联,吸引了昌盛工业公司、山东兰陵美酒股份公司、青岛海景塑料包装公司、青岛威能橡胶公司、青岛安利橡胶公司、青岛华民工贸公司,以及外资企业青岛顾丰和塑料包装公司、青岛松本玻璃钢船制造公司等企业前来投资办厂。

本村现有山林1000余亩,滩涂500余亩,耕地100余亩,苗圃50余亩;拥有库容量10万余立方米的水库两座,厂房2000余平方米。2006年,全村经济总收入3690万元,人均纯收入7287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