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朝的手下敗將卻橫掃歐洲?談談匈奴人逃亡後的日子

引子

如果是以匈奴這個名字來命名的民族的話,那麼匈奴多半滅絕了。如果是以匈奴的後裔而言,那麼匈奴實際上沒有滅亡。匈奴人在漢朝一系列戰爭中成為漢朝的手下敗將,並最終分裂為北匈奴和南匈奴。其中南匈奴則遷往中原王朝附近,最終與漢文化彼此融合,成為我國多民族中的一部分。那麼北匈奴則逃亡到其他地方。不過,一般只知道北匈奴向西遷徙,那麼北匈奴去哪裡了呢?北匈奴逃亡的日子又是如何呢?盡在本文的2400字中。

漢朝的手下敗將卻橫掃歐洲?談談匈奴人逃亡後的日子

一、北匈奴的西遷之路的整體情況

(一)北匈奴的遷徙時間

北匈奴大約是在公元91年開始離開漠北單于庭,向西遷徙,之所以選擇向西遷徙,也是因為匈奴以西多為西域小國,對匈奴而言相對較為弱小,適合征戰。到歐洲歷史記載,大約在公元四世紀七十年代,匈奴或者說匈人開始出現在東歐。由此可知,北匈奴遷徙時間大約持續了有280多年的漫長曆史。

(二)北匈奴的遷徙途徑

根據歷史記載,北匈奴應該是先後抵達悅般國、康居國、粟特國、阿蘭國等地區:

比如:

《北史·西域傳》:悅般國在烏孫西北, 去代一萬九百三十里。其先匈奴北單于之部落也。為漢車騎將軍竇憲所逐, 北單于度金微山, 西走康居, 其贏弱不能去者, 住龜茲北, 地廣方數千裡, 眾可二十餘萬, 涼州人猶謂之單于王。”

這說明了北匈奴西遷的部分路徑,即漠北單于庭到悅般國,再到康居國。

至於為什麼從康居到慄特,我認為主要是北匈奴面臨了強大的外敵,一是鮮卑的崛起,威懾了北匈奴單于;二是康居國的位置距離大月氏非常近,但是大月氏已經佔領了位於阿姆河流域的大夏,這可是貴霜王朝的前身,不可謂不強大。

《後漢書·鮮卑傳》:南抄緣邊, 北拒丁零, 東卻夫餘, 西擊烏孫, 盡據匈奴故地。

北匈奴在外敵的壓力下,被迫離開了康居,前往並征服了粟特國。這說明了北匈奴西遷的部分路徑,即康居國✈慄特國。

《後漢書·西域傳》:粟特國, 在蔥嶺之西, 古之奄蔡, 一名溫那沙, 居於大澤, 在康居西北, 去代一萬六千里。先是, 匈奴殺其王而有其國, 至王忽倪已, 三世矣。

後來,匈奴又從慄特國遷徙到了阿蘭,不過阿蘭因為距離當時的中國太遠,所以對匈奴在此地的情況其實並不清楚。但是有趣的是,西方的歷史學家阿密阿那斯記載了這個事情:

《歷史》:匈人從頓河以東向阿蘭人展開進攻, 阿蘭人對匈人予以堅強的抵抗, 兩軍大戰於頓河上。阿蘭人以戰車為主力, 敵不過勇猛突馳的匈人騎兵。結果大敗, 國王被殺, 國被征服。一部分阿蘭人逃散各地, 但大部分阿蘭人都被匈人接受為“ 同盟者” 。阿蘭武士被吸收到匈人的隊伍中去, 成為匈人軍隊的重要組成部分。

綜上,匈奴先後以這些地區為據點,並各生活了幾十年,最終到達了東歐。至於為什麼到東歐後不再繼續西遷,應該是當時歐洲對北匈奴而言,實在是一個能打的都沒有,且水草豐富,不太需要遷徙了。

漢朝的手下敗將卻橫掃歐洲?談談匈奴人逃亡後的日子

二、北匈奴縱橫歐洲之旅

需要說明的是,這部分的歷史主要是西方的史書上多有記載,中國歷史上由於與歐洲相距甚遠,多為零星記載,無法窺探當時北匈奴的情況。

在這之前,還要說明下西方歷史所記載的多為匈人,儘管有人會說那怎麼能說是北匈奴呢?這裡我簡要解釋下。因為匈人在西方記載中,就明顯與歐洲的土著歐羅巴人明顯不同,且從匈人出現的時間看也與北匈奴能比較明顯掛鉤上。這裡舉個論據:

據阿密阿那斯的《歷史》記載:阿蘭人都是身軀高大, 儀容俊美, 匈人則是形態醜陋, 面貌粗野。

而且當時羅馬人對匈人的記載主要有以下幾點外觀上的描寫:一是身材較歐洲人略矮;二是雙目較小、鼻子較扁、鬍鬚稀疏。這就明顯不是歐羅巴人的人種。

(一)征服東哥特國、佔領西哥特國領土

東哥特國其實是一個日耳曼民族的國家政權,位於黑海北岸。匈奴人大概是在公元374年開始進攻東哥特國,從兵力上看,主要是匈奴人和臣服於他們的阿蘭人。據阿密阿那斯的《歷史》記載,當時東哥特國王室亥爾曼聽聞匈奴人來襲,急忙組織起部隊抵抗,可是沒想到原先臣服於東哥特的部落趁機反叛,搞得內憂外患,最終失敗。後來繼任國王依然兵敗,只好於475年投降。

此外,匈奴人還進軍了西哥特國,誰曾想西哥特國居然直接不抵抗,逃亡羅馬帝國境內,最終匈奴人將西哥特國納入領地中。很快,匈奴人又以閃電速度征服了那些零散的北部的日耳曼部落,統一了匈牙利平原。

(二)進攻東羅馬帝國,逼迫納貢

約莫在公元395年,匈奴人開始全面進攻東羅馬帝國位於西亞的各個行省。匈奴人攻下並掠奪了色雷斯,又在400年再次來造訪,搞得羅馬人苦不堪言。

匈奴人這樣一連搞了有二三十年,終於東羅馬帝國鐵了心要交保護費了,直接在公元431年與匈奴人簽訂了條約,約定向匈奴每年交納黃金350磅,後又於435年提高到700磅。

不過,匈奴人可不滿足於每年固定收入,於443年,兵臨東羅馬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逼得東羅馬帝國又交了一筆保護費,共計6000磅黃金和每年2000磅黃金。

當時,除直接受匈奴統治的民族以外, 各日耳曼和其他小部落都臣服於匈奴, 是當時歐洲的最強大的軍事力量。到公元450年,阿提拉獨佔大權,此時匈奴帝國疆域達到了:

《羅馬帝國衰亡史》:東起鹹海, 西至大西洋岸, 北至波羅的海, 南至多瑙河

三、分崩離析

如前所述,匈奴人基本還是延續了先前的組織形式,匈奴帝國也只是個政治、軍事的部落聯合,之前的聯繫有別於傳統國家。這就導致了公元453年阿提拉死亡後,繼承人能力不足導致各個臣服部落紛紛獨立。這些部落聯合起來,在諾都河岸打敗了匈奴人,殺了匈奴人三萬多。

匈奴殘部中的一支則逃亡到了多瑙河下游,在匈牙利這個地方定居,另一支則逃到了西徐亞以東,但去向後來不為所知。

匈奴帝國宣告瓦解。

漢朝的手下敗將卻橫掃歐洲?談談匈奴人逃亡後的日子

四、結論

匈奴人從未滅絕,儘管漢朝時期給予了其致命打擊,但其戰鬥力仍然驚人,在經過上百年的西遷到達歐洲後,在很短的時間內橫掃了歐洲,可謂所向披靡。不過其落後的組織形式及野蠻的征服方式導致匈奴人所建立的國家特別容易因最高權力人的變更而分崩離析。在分崩離析後,匈奴人依然留有後裔在匈牙利等地,又有部分融合於華夏多民族中。

參考文獻:

1.《北史·西域傳》;

2.《後漢書·鮮卑傳》;

3.《後漢書·西域傳》;

4.《歷史》;

5.《羅馬帝國衰亡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