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上个世纪的汉语教材,写尽了旧时北京的美

1932年,傅芸子赴日任京都帝国大学东方文化研究所讲师,主讲中国语言文学。他编写了一册《支那语会话篇》,体例仿法国的《小巴黎人》(关于法语基本对话的小册)、英国的《小伦敦人》(关于英语基本对话的小册)、德国的《小德国人》(关于德语基本对话的小册),故又名《小北京人》。

日本上个世纪的汉语教材,写尽了旧时北京的美

全书共四十八课,从“下船晋京”、“投宿旅馆”开始,讲旅居北京者日常生活所需用语,到参观访问游览娱乐,再到北京名胜古迹寺观台阁之概述,间以四季景物、三节风俗,以“辞行返国”为终,末附北京内外城地图。其中第十九、二十二、二十三、二十九四课为吉川幸次郎撰写,有关在中国参观图书馆、参观大学、访问学人、与旧书店主人对话,应该是吉川为照顾去中国访学的日本学者特地编写的课文。全书上方皆附日文释义,为仓石武四郎所注。此书编印校勘、内文配图,也都由仓石完成,是一部情节完整、掌故精熟、文辞隽永的作品,完全可当旧京风物的小集子阅读,意趣颇似《春明鳞爪录》、《春明杂记》等书。且对话内容温和典雅,恍闻故国之音,兹举数例如下。

譬如第四课《春季景物》中讲花儿的一段:

(客)一晃儿又到春天了。这两天天气很暖和,您没上公园么。

(主)我上礼拜去了,桃花已经开败了,刺梅刚开,丁香、榆叶梅都开了。

(客)您书房前面的两棵海棠,开的真好,总有几十年了罢。

(主)倒有六七十年龄,还算不了甚么。要说起海棠来,从前得让极乐寺的,李越缦很有诗称赏它。近年得让恭王府萃锦园的海棠。舍下这两棵海棠,一比起来,真是小巫见大巫了。

日本上个世纪的汉语教材,写尽了旧时北京的美

恭王府的海棠

(客)请问丁香属那儿有名。

(主)那自然得让法源寺的了。那庙里有三四百棵丁香,最老的还有明朝的呢。开的时候有人叫它作香雪海,花的繁盛,可想而知了。

(客)可惜这两种花敝国不很多,我很喜爱它的。

(主)回头我叫人给您掐点儿,留您回去插花瓶去。

(客)别掐了,留您看罢。

(主)不要紧,不要紧。有的是。

(客)芍药得甚么时候开,有卖的么。

(主)得三月底四月初,每天胡同里有卖花扦儿的,也就一毛来钱一把。

(客)都有甚么颜色的。

(主)不过是傻白、杨妃,紫的也有。您买来插在瓶里,真有春色如海的样子。

(客)现在应节的食品是甚么。

(主)果子这时候还没有甚么,桃杏还没大熟哪。过些天樱桃下来,您尝罢,实在甜美可吃。

(客)那么点心呢。

(主)现在最应时的是玫瑰饼跟藤萝饼,这点心的馅是用这两种鲜花瓣作的,所以很鲜美,是北京特有的点心。您不可以不尝尝啊。

日本上个世纪的汉语教材,写尽了旧时北京的美

《小北京人》之《春季景物》

十分喜欢这段。我也如傅芸子一样客居京都,到了春天会想念北京的花卉。玫瑰饼如今很容易买到,藤萝饼似不易得。因此有一年忍不住在夜里进山,悄悄采了紫藤花串,回家拿蜜糖腌渍。又从面粉开始,做成几只不算美味的紫藤花馅饼,极大抚慰了客心。

日本上个世纪的汉语教材,写尽了旧时北京的美

藤萝饼

再看第十五课《三节丛话》(一)中,有两句很有意思:

(客)那么有粽子么。

(主)有粽子,可是跟贵国的不一样,中国现在都是三角形的。

日本端午节也有食粽的习惯,只是多为细长锥形,内容多为糯米粉、红豆等物。而在遥远的山形县庄内地区,有一种粽子却与日本常见的不同,非常接近中国的三角形,又叫作“笹卷”,以笹竹叶包裹糯米,蘸黄豆粉或红糖汁食用。而我直至2018年春天,才第一次在石川祯浩老师那里吃到这种粽子,说是老师的母亲从故乡寄来。据说日本一些僻远的乡间,常有这种形状的粽子。

这篇课文还有一句讲端午节时演的戏目:

(主)从前北京的戏班子没到端节就开始演唱《混元盒》,连演八天。这戏是演明代张天师捉拿五毒的故事,取材于小说《五毒传》。可惜现在不全演,您不能看了。

《混元盒》是过去端午时常演的连台本戏,也是清代宫廷端午时上演的节令戏。《红楼梦》第五十四回,荣国府元宵开夜宴,贾母在大花厅摆酒,定一班小戏。戏演到《八义》中《观灯》八出,宝玉离席,媳妇们带着贾母给鸳鸯(姓金)与袭人(姓花)的赏钱来,称“是老太太赏金、花二位姑娘吃的”。秋纹笑道:“外头唱的是《八义》,没唱《混元盒》,那里又跑出金花娘娘来了。”金花娘娘是《混元盒》里的水神,秋纹这一噱很可爱,也足见《混元盒》是往昔人们耳熟能详的剧目。傅芸子精通旧京掌故,与弟弟傅惜华皆对传统戏曲深有研究,在教材中加入这一节,很能显出他的本色。

时序更迭,十六课便讲《夏季景物》,当中有一段:

日本上个世纪的汉语教材,写尽了旧时北京的美

《小北京人》之《夏季景物》

(客)请问北京夏天的“清凉饮料”属甚么好。

(主)还是酸梅汤罢。这是用酸梅煮了汤,然后搁上白糖、玫瑰、木樨,用冰一镇,凉的扎牙。

(客)那儿有卖的。

(主)到夏天干果子铺跟果局子都有,可是最出名的是琉璃厂的信远斋。

日本上个世纪的汉语教材,写尽了旧时北京的美

(客)夏天您不到那儿避暑去么。

(主)前几年我总上北戴河或者西山八大处住些天去,近年懒得上远处去了。有时候晚饭后没事,上中央公园,同几个朋友在长美轩,喝茶纳凉,也还有趣,不过太热闹了,还不如在家里天棚底下藤椅子上一坐。倒觉着舒服哪。

(客)您这个消夏的方法倒不错,可惜不是我们客居人所能办到的。

(主)实在是。您一个人呀,晚上还是上公园找个清静的茶座一喝茶,比较有意思啊。

日本上个世纪的汉语教材,写尽了旧时北京的美

第十九课《图书馆中》,是关于参观北平图书馆的对话。1920年代末以来,到北京参观、留学的日本师生,几乎都会拜访这里。自从傅芸子受聘京大以后,对来自京大的师生更是多有照顾。譬如1934年8月24日至10月2日之间,塚本善隆、能田忠亮、小川茂树、长广敏雄、森鹿三曾至华北考察,住在北平人文科学研究所的宿舍。当时傅芸子刚好在北平过暑假,与桥川时雄一起,对来自京都的五位学者关照极多。一起参观了故宫博物院、国立北平图书馆、清华大学、燕京大学等等,见到了江瀚、傅增湘、杨树达、钱稻孙、孙人和、赵万里、伦明等多位学者。由以下对话,大概可以推想其时情形:

(客)藏书的大概情形,也想请教请教。

(馆员)有四大宗。头一项是宋元版的书,大多数是前清内阁大库的东西,孤本很多。第二项是各省的府县志,也是由大库来的。第三项是四库全书,本来在热河行宫文津阁,民国初年归了敝馆。第四项就是敦煌卷子。现在咱们先到四库书库去好不好。

第二十三课《访问学人》相当实用:

(客)近来研究些甚么哪。

(主)近几年对于中国近代经济史方面稍微用点儿功。

(客)著作很不少了罢。

(主)最近倒没写甚么,前些年在各学报里发表过几篇东西,现在把抽印本奉送您,多请指教。

之后主人又问客人日本图书馆所存明代经济史材料的情况,客人的答案对中国学者也有参考价值:

经济史我是外行,至于一般明人书,收藏之多,当首推内阁文库,其次就是前田侯爵的尊经阁文库,其余宫内省图书寮、静嘉堂、东洋文库等等,也都可观。

第二十四课《厂肆访书》亦极生动有趣:

(主)这部《潇碧堂集》带续集,白纸,个头儿宽大,并且有封面,您留这部罢。

(客)多少钱。

(主)五十块钱,优待您,还按书目上的八折算,四十元。

(客)贵点,而且里头有水湿。

(主)水湿不算甚么大毛病,还有一部竹纸的,有点虫吃,便宜,九块钱。

(客)我不要那个。

(主)您还是拿这部罢,老主顾,少算点可以。

(客)那么我给你三十五元罢。

(主)您带去罢。

日本上个世纪的汉语教材,写尽了旧时北京的美

《小北京人》之《厂肆访书》

往来交涉之情,历历如在目前。参考这些对话,对近代以来日本学者在北京的访书记的“现场”印象也更明晰。

书中还附有数十张北京风景照片,为平冈武夫、长泽规矩也、藤枝晃等学者在中国旅行、访学时所拍。正文上方附有仓石的简短解说,如“东西两庙,即隆福寺与护国寺”之类。

据《支那学》记载,1938年傅芸子开设了《唐诗别裁集》和《西厢记》的讲读课,仓石则讲授《红楼梦》与《史记》。1939年傅芸子讲读《词选》与《元曲》,以及汉语会话实习。此外还讲授《长生殿》、《胡适词选》等科目,极大推进了京大中国学专业的现代汉语教学。之后到1941年,一直有汉语实习课,所用教材应该有这本《小北京人》。在1979年人文研编纂的《人文科学研究所五十年》小册中,有这样一段文字纪念傅芸子的功绩:

1932年3月,为应答所员有关“文艺、语言、风俗及清朝掌故等”的提问,遂自北京招请傅芸子氏,此后十年间,为所员研习中国语作出贡献。研习分作几个班,对有必要学习入门汉语的人,则从发音开始教授基础知识。此外,对应每个人的要求,开展以小说为中心的讲读课程。一周约有十小时课,同时,傅氏还担任京大文学部的中国语教师,应该是非常辛苦的工作。1942年,他辞退讲师之职归国,应该也是为太平洋战争爆发所迫的缘故。傅氏于戏曲造诣深厚,在京都期间,曾于《东方学报》发表数篇相关论文,并著有《正仓院考古记》、随笔集《白川集》。除了傅氏的北京话研习课之外,1935年还开设广东话研习课,1937年开有苏州话讲习会。虽是极短的时间,但也分别招聘了讲师授课。

在京都期间,傅芸子与国内学者依然保持密切的往来。譬如1940年,周作人就曾托他购买三种书籍:《舜水文集》、安积澹泊著《澹泊斋文集》、安东守约著《省庵文集》。傅芸子遂请吉川幸次郎帮忙,吉川便立刻联系了相熟的竹苞楼。或许是战时物资缺乏的缘故,这三种店里都没有,但有朱舜水的《阳九述略》,安积的《湖亭涉笔》、《澹泊史论》、《新安手简》,以及安东的《三忠传》。傅芸子将书讯覆信周作人,结果除了《三忠传》之外,周作人将剩下的几种全部买下。而不久之后,周氏便写了《关于朱舜水》(《中国文艺》第三卷第一号,1940年9月)一文,其中提到《阳九述略》,剖析明朝灭亡的原因,“自具深识”。这便是从竹苞楼买到的那本么?

1942年,傅芸子回到北京,担任北京图书馆编目部主任。六年后的1948年10月,傅芸子患肋膜炎,又转为心脏病,于是年11月10日凌晨辞世(感谢友人宋君希於提供《华北日报》1948年11月26日傅芸子纪念专号扫描件,此条据该版所载傅惜华《傅芸子俗文学论著要目》[上]增补)。他最出名的著作,是《正仓院考古记》与《白川集》。

《小北京人》中所云“伙计”、“香云纱”、“白洋布”、“老爷”、“丧礼”等语汇,俱为前朝旧事,在战后日本的汉语教学中已不合时宜。

因此,1953年,仓石出版《拉丁化新文字的中国语初级教材》;1958年,出版《罗马字中国语初级》;1963年,出版《岩波中国语辞典》。单是教材的变迁,也足以反映学问好尚及时代风气的转变。

若干年前,我与师兄每周日晚会交替为同研究室的日本学生讲三小时汉语。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教材,许多选文都不堪卒读,缺乏醇美的格调、高雅的情趣,只好找前人的经典篇章。偶在旧书店邂逅这册《小北京人》,难免想,当年在北白川畔聆听他讲课的学生们,实在很幸福。

(本文选自《岁华一枝:京都读书散记》,中华书局2019年8月出版)

日本上个世纪的汉语教材,写尽了旧时北京的美

《岁华一枝:京都读书散记》
苏枕书 著

简体横排

32开 精装

9787101139747

69.00元

这是苏枕书客居京都十年之际推出的新作。

十年来,她在文章里写过很多在京都的生活,以及身在异乡的认知和领悟,给予我们很多关于东瀛异域的知识。这本新作里收录的文章,既有一如既往的对日本风物、古迹和日本文化的关注,也显露了作者一路走来读书问学的痕迹和学术志趣的延伸、变化。从博物学到书籍史,从宫崎市定的中国史研究到大藏书家傅增湘的旧藏踪迹,一个一个题目读下去,往往令人不忍释卷,同时也感佩她读书的勤奋和思索的深入。这或许是一个与从前有所不同的更为丰富的苏枕书,她敏感而又新鲜的笔触,在学问的滋养里一定会带给我们更多的欣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