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海:“留舊增新”打造城中村人居標杆

加快城中村改造,事關推進城市建設和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有利於進一步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建設品質和優化人居環境。去年下半年以來,全市啟動新一輪城中村改造攻堅行動,各區縣(市)積極探索富有地方特色的改造更新模式,取得了顯著成效。為了深入推進“城鄉爭優”行動,推廣各地好經驗好做法,本報今起推出“城中村改造進行時”欄目。

記者 金 鷺

通訊員 徐林峰 邵映菡

古老的石屋、清澈的溪流,一步一景,破舊的村落在畫師的筆下大放“藝”彩……“住的是新中式小套房,接送孫子上下學也近,飯後還能跟老伴逛一逛黃墩老街。”寧海橋頭胡村村民老尤對未來充滿期待。昨天下午,老尤告訴記者,村裡的老上訪戶看到規劃圖上未來安置社區菜市場、學校等配套設施一應俱全,還保留了老村部分街景,也轉而成了城中村改造的堅定支持者。

拆除的是髒亂差,留下的是村落的記憶,構築的是安居夢想和生活希望。對於“鄉愁”的關懷打破了千城一面的格局,體現了搬遷改造的人文關懷。僅3天時間,橋頭胡城中村改造同意率超過95%;陸家村實現30天簽約率100%;橋頭胡村在不到100天的時間內簽約1593戶,簽約率達99.3%……連日來,寧海橋頭胡街道頻傳佳訊,城中村改造工作進展喜人。

“城中村改造工作,本質上是群眾工作。”橋頭胡街道黨工委書記鄔培棟告訴記者。在城市改造規劃方面,街道讓“人頭熟、威信高”的村幹部發揮優勢,在入戶調查、意願徵詢中多渠道聽取意願、建議。

得知不少村民對老宅抱有留戀之情,街道在規劃上採納了中央美院的建議,通過舊村留舊、以新復舊等方式,在拆遷時保留老村部分街景。街道還請來畫師走進鄉間,潑墨揮毫,從藝術的視角深度挖掘鄉村文化內涵。潘天壽建築與藝術設計學院入駐,參與村藝術改造項目和美麗庭院設計。

目前,橋頭胡綜合市場改造提升已完成,村集體租金收益由此翻了一番;即將啟動的平安家園項目,規劃建設陸家村文化禮堂、幼兒園、商鋪,未來陸家村的集體經濟收益有望進一步提高。

近年來,寧海創新實施“競爭性模擬拆遷”,將決定權交到拆遷戶手中,變“要我拆”為“我要拆”,打造“補償陽光透明、村民互相促動”的城中村拆遷創新模式。

一系列創新“組合拳”下,桃源街道堤樹村等寧海多個城中村的改造,實現了“三個一”:一個月簽約、一個月騰空、一個月拆除。截至目前,完成城中村改造5961戶,簽約面積105.5萬平方米,工作穩步推進贏得了百姓好評。

眼下,寧海正全面開展城中村改造三年行動,計劃至2021年實施城中村改造項目19個,改造4866戶、87萬平方米,總投資約85億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