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老河口:82歲老黨員用畢生心血把荒蕪沙洲變成“花果園”

湖北老河口:82歲老黨員用畢生心血把荒蕪沙洲變成“花果園”

張宏慶精心扶持楊遂勝栽培大仙桃,使他成為果樹栽培專業戶。

11月18日,秋風蕭瑟。在湖北省老河口市新馬路3號的一個小區,來了五六個村民,引頭的是今年66歲的老河口市酇陽辦事處八一村村民馬永順。“群眾們聽說張主任病了,大夥很牽掛,特地讓我們來看看,這都是為了我們累下的病根!”馬永順說。

馬永順口中的“張主任”名叫張宏慶,今年82歲。退休前,曾是原老河口市農委黨委委員、副主任,優秀共產黨員。

一位普普通通的基層幹部,為什麼得到八一村這麼多村民的牽掛?筆者走進素有“三千里漢江第一洲”之稱的王甫洲,傾聽了一名共產黨員幾十年如一日堅守初心、紮根基層,為百姓脫貧致富而殫精竭慮的感人故事。

“不忘初心,我是農民的兒子,要利用自己的所學去幫我的衣食父母脫離貧困”。1960年7月,剛過完23歲的張宏慶順利從華中農業學院畢業,放棄了繼續深造和留校工作的機會,毅然回到了生他養他的故鄉——光化縣。

湖北老河口:82岁老党员用毕生心血把荒芜沙洲变成“花果园”

1990年底,張宏慶在八一村為群眾講果園冬季管理課。

“我的專業是土壤化學,只有農村才有我的用武之地。”張宏慶說:“再說,我的家鄉還很窮,我是農民的兒子,要利用自己的所學去幫我的衣食父母脫離貧困。這是我的職責,並會為此堅持一生。”1960年8月,張宏慶被分配到當時的光化縣農業局,當上了農業技術員。自此,開始了他一輩子與“土”打交道的歷程。

為了儘快熟悉工作環境,當時的張宏慶一遇到局領導下鄉指導農業生產,他就主動“貼”著,他說“這是最好的實踐機會”。每到一處,他都把當地的風土人情、農作物種類、莊稼生長情況、土壤結構和有機質含量狀況一一記在了本子上,帶回去研究。

經過一段時間的勘察,張宏慶發現,農村耕地土壤普遍存在地板結、有機質少、肥力低,不利於作物生長。再加上人們為了解決吃飯問題,耕地複種指數高,耕地得不到休整,地力透支嚴重,從而導致糧食產量不高,嚴重地影響了農業生產。

經過一番思索,張宏慶認為,要想糧食增產,首要解決的還是土壤問題。他向當時的局長領導提出了一個大膽的規劃——種綠肥。“綠肥能補充土地營養,增加耕地地力,又沒有汙染,還能達到增產的目的。”張宏慶說。

張宏慶“種綠肥”的得到了時任局領導的支持。當年秋季,他在當時的紅旗大隊(現童營社區)搞試點,次年喜獲豐收,小麥增長十個百分點。1961年至1962年,“種綠肥”在光化縣全縣推廣,一直到上世紀七十年代末。經過比對,小麥增產二十個百分點以上。

紮根基層,20年痴心不改,讓荒蕪沙洲變成“花果園”,百枚拇指印見證功績。在張宏慶的家裡,有一份特殊的榮譽證書,上面沒有頭銜、沒有公章,只有一行醒目的大字——“科技致富帶頭人”和100多枚鮮紅的拇指印。張宏慶說,這是1996年7月,他退休後八一村的1500多名果農祝賀他光榮退休給他頒發的特殊獎品。

原八一村村主任馬永順說,這個“特殊獎品”是果農們對張宏慶20多年來,紮根王甫洲,一步一步讓這個荒蕪沙洲變成“花果園”的褒獎。

湖北老河口:82岁老党员用毕生心血把荒芜沙洲变成“花果园”

1989年夏天,張宏慶在八一村指導果農。

張宏慶說,他只做了他作為一名農業技術工作者該做的事,沒想到村民們給他這麼高的榮譽。

據張宏慶回憶,與王甫洲結緣,是他1974年-1976年間在那裡推廣“種綠肥”時開始的。當時的貧窮景象深深地刻在了他的腦海裡——24平方公里的沙洲,僅有10000多畝可供來耕種的薄地。村民們住的茅草房、颳風漏風、下雨漏雨,吃的紅薯包穀糝、全年人均純收入只有63塊錢。

看到這些,張宏慶想,自己是農技幹部,有責任幫助群眾解決生產問題、吃飯問題。於是,他就暗暗下了決心,一定要找一條適合王甫洲發展的路子,不能讓這裡的百姓再窮下去了。

1980年1月,張宏慶參加了全國第二次土壤普查工作。在這期間,他參與了棗陽市原姚崗鎮(現併入太平鎮)、新市鎮白砂崗園藝場的土壤調查。當他來到這裡,看到成行的果樹時,他大腦裡靈光一現,猛地想到:王甫洲的地理緯度、土壤、日照、溫度等氣候自然條件與這裡差不多,為什麼不能種果樹呢?

1981年4月,棗陽土壤普查試點工作一結束,張宏慶回到老河口,在向局領導簡要彙報後,就隻身騎上自行車去了王甫洲。

經過張宏慶半個月的現場調查,最終得出結論:王甫洲最適合種植的就是砂梨。王甫洲要種果樹的消息不脛而走,一些人的譏諷、群眾的質疑隨之而來。頂住來自各方的壓力,最終張宏慶分別在王甫洲上洲的農業中學、中洲的浦洲村、下洲的八一村選擇了三個試點,落實了85畝梨園面積。

規劃實施初期,為讓瘠薄的沙土提高地力,又考慮到對漢江水的保護,張宏慶根據自己的所學,號召大家種綠肥、廣積農家肥。從而使王甫洲的土壤改良,從少數人關心的小項目,逐漸變成了全民行動。

湖北老河口:82岁老党员用毕生心血把荒芜沙洲变成“花果园”

1988年張宏慶手把手教群眾管理果樹。

同時,為了儘快讓果農們掌握梨樹的大田管理技術,他先後6次跑到武漢請林果專家作指導。不論颳風下雨、嚴寒酷暑,他像釘子一樣釘在了王甫洲。餓了就啃一口自帶的饅頭,渴了就喝一口白開水。一份耕耘,一份收穫。辛苦的付出,終於結出了幸福的果實。王甫洲梨樹實現了當年栽樹、當年掛果。經測算,一畝果園相當於十畝種莊稼的收入。

1984年,王甫洲上的砂梨種植面積發展到300畝;1985年,又擴展為500畝;到了1992年,砂梨種植的面積再次擴展到3000畝。在當年全省舉行的水果評比當中,王甫洲選送的黃花梨、湘南和華梨1號、華梨2號以其質地、口感、果型等獲得全省榮譽,得到了時任省委書記的肯定批示。

僅僅才10年,王甫洲從貧瘠荒灘變成了富饒地,摘掉了貧窮落後的帽子,有5000人從“種果樹”中受益,家家成了萬元戶,建起了“小洋樓”。其中王甫洲八一村還被老河口市評為“科技興農第一村”。

1998年,張宏慶光榮退休,但他對果農們的承諾沒有變。即使在他退休的這段時間裡,他仍然有事沒事就朝王甫洲跑,給果農們提供技術指導和諮詢,一直幹到2002年。

這期間,自費為果農們印刷了果樹實用技術方面的書籍12個種類計2.75萬餘冊;2009年,老河口市被命名國家梨產業體系老河口綜合試驗站;2015年8月,老河口砂梨獲得國家地理標誌性商標;2019年6月,國家農業農村部公佈的第二批國家區域性良種繁育基地中,湖北省老河口市的梨產業入選。

老河口市委書記張學林說,這些榮譽的獲得都與張宏慶的付出是分不開的。

牢記使命、初心永恆,65歲再出發。張宏慶以自己的實際行動踐行著自己入黨時的誓言。50年來,張宏慶從改良土壤入手,使老河口的水果產業由小到大,最終發展為該市的支柱產業,為王甫洲的綠色轉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面對榮譽,張宏慶說:“是黨培養了我,是黨給了我一份工作,現在又給了我這麼多榮譽,我受之有愧。作為一名農業科技工作人員,作為一名黨員,我只是做了一名農業科技工作者、一名共產黨員應該做的事!”(姜雁冰 閆麗 洪詩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