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飛地”對接大灣區
圖為賀州市東融新產業育成中心。 本報記者 童 政攝
廣西賀州圍繞建設“廣西東融先行示範區”這一目標,對標粵港澳大灣區,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創新機制“優服務”。同時,探索“雙飛地”經濟模式,引入粵港澳大灣區創新資源,培育新興產業,加快傳統產業轉型升級,補齊產業短板。
2018年以來,毗鄰廣東的廣西賀州市異軍突起,成為廣西經濟發展中的一匹黑馬。
“今年前三季度賀州市生產總值同比增長10.1%,增速在廣西排第一位,已連續三個季度保持兩位數中高速增長態勢。”賀州市委書記李宏慶告訴記者。
賀州於2002年建市,總人口只有246萬人,經濟基礎十分薄弱。今天,雖然賀州經濟總量還不大,但增速和新增長點都分外亮眼:從粵港澳大灣區引進了70多個新經濟新業態項目,現代物流、金融保險、健康養老等現代服務業佔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37.2%,比2015年提高16.2個百分點。是什麼讓賀州得以突然加速向前?
路網對接聯通
雖然賀州遠離南寧,經濟基礎薄弱,發展滯後。但朝東邊看,賀州卻毗鄰廣東,靠著一個經濟大省。於是,向東拓展,接受廣東輻射成為賀州的一個發展思路。然而,早期由於交通不暢,賀州與廣東的合作規模小、層次低,處於“小打小鬧”階段。
近年來,賀州市努力對接廣東的交通體系。2014年,高鐵通到了賀州人的家門口。在這一年,從賀州到廣深等地只要兩個小時左右。
隨著桂梧高速公路、廣賀高速公路、永賀高速公路、賀巴高速公路和洛湛鐵路、貴廣高鐵建成通車,一批擬建、在建交通項目的推進,賀州市大交通格局逐步顯現,逐步形成縱橫交匯、水陸空一體的便捷區域性物流體系,成為桂粵湘區域性交通樞紐,融入了粵港澳大灣區2小時經濟圈。
交通的鉅變,重構了賀州的發展格局,在此基礎上實施的東融發展戰略,使賀州實現了換道超車。
今年5月份,為了支持賀州東融,自治區印發了《廣西東融先行示範區(賀州)發展規劃》和3年行動計劃,正式賦予了賀州建設“廣西東融先行示範區”的新定位新使命。賀州立足地域優勢謀發展,形成全方位開放、合作、發展新格局。
“我們全市高度統一認識,始終堅持以東融統領工作全局,著力構建‘一核三廊多節點’的空間開發新格局,全力打造廣西向東開放合作的先行區、產業融合聯動發展的新高地、粵港澳大灣區康養旅遊的首選地。”賀州市市長林冠說。
優越的區位,完善的交通,使賀州市吸引了大量來自粵港澳大灣區的項目。今年前三季度,賀州共引進粵港澳大灣區招商引資項目134個,佔全市新引進項目的56.07%,項目合同投資總額211.10億元,佔全市項目合同投資總額的48.84%,項目到位資金169.67億元,佔全市新籤項目到位資金的68.63%。
依託區位、生態和長壽品牌等特色優勢,康養旅遊產業成為賀州市的又一支柱產業,七成以上的遊客來自粵港澳大灣區,“後花園”成為經濟發展的“後驅動”。目前,全市先後引進姑婆山產業區順峰溫泉康養旅遊開發、天沐溫泉國際旅遊度假區、姑婆山文化體育旅遊、賀州溫泉小鎮等一批大健康產業項目97個,總投資約852億元,其中在建項目35個,總投資約215.5億元。
進一扇門辦百樣事
走進賀州,能感受到濃濃的東融氛圍。園區、道路、酒店、廣告標識等,都能找到東融兩個字。在賀州,東融成為一種共識、一個戰略、一種文化。
然而,雖然把路修到了廣東家門口,賀州如何與經濟體量龐大的粵港澳大灣區合作呢?對此,賀州這樣謀劃:經濟總量不一樣,但思想觀念、營商環境能夠一樣,能夠與大灣區全面對接。
於是,對標粵港澳大灣區,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創新機制“優服務”,想方設法“強服務”,領導帶頭“拼服務”成為賀州市東融的一道風景。
位於太白湖片區、市文化中心正對面的賀州市民服務中心,只見各樓層佈局合理、規範有序:35個部門1300多項政務服務事項進駐市民服務中心;公安、不動產登記、社保、稅務、商事登記等引進自助服務設備,免排隊叫號,實現服務智能化;不少來自粵港澳大灣區的企業和投資者正在這裡辦理商事業務。
一窗受理,集成服務開啟審批服務新速度。“這裡可以一站式辦好,百姓只進一扇門、能辦百樣事。”賀州市營商環境局副局長黎國良表示,市民服務中心大力推行“線上線下、線上為主”的辦理模式,按照“一個部門牽頭、一個窗口受理、一套材料申報”的做法,整合企業登記、印章刻制、申領發票等事項,提供“企業開辦”套餐式服務,辦理時限由5個工作日壓縮至0.5個工作日,企業登記設立在30分鐘內辦結。整合“工程投資項目建設”流程,備案類項目審批壓縮至20.5個工作日,核准類項目壓縮至35個工作日。
營商環境不斷優化,讓不少新興產業紛紛在賀州落戶。2018年4月,廣西軟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正式落戶賀州生態產業園(高新區)。“從接觸、洽談、簽約到進駐僅用了一週時間,3天簽約、7天入園、一天完成工商註冊登記,並實現當年投產。”公司研發部經理卿勇對這個效率讚歎不已。
“面對建設廣西東融先行示範區的發展機遇,賀州除了區位優勢之外,必須通過優化營商環境、拼服務才能在全力東融中脫穎而出。”李宏慶說。
打造“雙飛地”模式
路通了,營商環境改善了,賀州市做了一個大膽的嘗試:突破傳統的產業發展路徑,大膽把目光瞄向粵港澳大灣區的新興產業。
“要實現高質量發展,賀州就必須以新興產業為突破口,尋求新的經濟增長點。”賀州市重大項目建設服務中心副主任周翔說。
為解決與粵港澳大灣區因創新能力落差而出現的創新企業水土不服、創新成果接不住的現象,賀州市探索出“雙飛地”產業育成模式,即以賀州為“飛入地”,探索科研孵化在大灣區、生產轉化在賀州的“飛地園區”“飛地景區”模式;以賀州為“飛出地”,引導賀州企業走出去,以合資促引資、以品質換品牌、借渠道拓市場,探索生產、加工、倉儲在賀州,銷售市場、品牌宣傳、產品研發在大灣區的“飛地企業”“飛地市場”合作模式。
為做大做強“雙飛地”經濟,賀州市按照“兩地協同、三點一線”的思路,鼓勵粵港澳大灣區各類技術創新孵化機構在賀州設立“飛地”平臺。同時,賀州發揮市政府駐粵港澳大灣區經貿聯絡處、東融產業投資集團的橋樑作用,建設賀州產業技術公共服務平臺、產業化生產基地。此外,賀州市設立了賀州、深圳等新產業育成中心,打造科技成果轉化基地,推進科研成果與孵化企業科技轉化,實現了與創新高地的無縫對接。
新產業育成中心還配套設置引導基金和招商公司。引導基金即賀州市東融新興產業引導基金,專門從事新興產業的培育投資;招商公司即深圳東融新產業育成中心有限公司,負責育成中心的項目發掘、管理和基金投融資業務。這種運作模式突破了招商人員為政府人員的現狀,實現了企業化、專業化、市場化運作模式,效率大幅提升。
林冠表示,新產業育成中心的任務主要是精選深圳現有創新體系中已經完成初期孵化的在研項目,通過關鍵節點投資促進“末端提速孵化”,讓深圳等地的在研項目順利昇華為賀州的產業項目。
“初創企業總會有開展產業化的需求,需要土地、資金、廠房等生產要素,賀州在這些要素成本上有優勢,並且交通區位的便利,又使得企業能充分獲取到大灣區的創新資源。”賀州市東融新產業育成中心工作人員劉君說。
廣西軟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就是通過育成中心精心培育的一家“飛入”賀州的企業。卿勇介紹,賀州區位優勢明顯,已融入粵港澳大灣區2小時經濟圈,公司產品在深圳研發、設計,在賀州生產、加工,對當地政府和公司來說是雙贏。為了解決智力資源不足的問題,賀州市成立了廣州、深圳兩個招才引智工作站,借鑑“雙飛地”經濟發展模式,建設人才飛地,以“人才鏈”引領“創新鏈”,實現了人才與產業融合發展的開門紅。
“雙飛地”發展模式,實現了粵港澳大灣區創新資源和賀州產業化基地間的有效銜接,使育成項目在賀州進行產業化再開發和轉化,取得最終產業化成果,形成了“引資、引智、引技”三位一體的跨區域協同創新的新模式。實踐證明,賀州不但培育了新興產業,還加快了傳統產業轉型升級,補齊了產業短板。
“雙飛地”經濟模式,使賀州與粵港澳大灣區在創新上的巨大落差變成了巨大潛力,賀州發展的新動能正日益形成。從無到有,從少到多,從小到大,賀州市新經濟已呈現多點開花,集群發展的態勢,“大落差”變成了賀州產業發展的“大騰躍”。(記者 童 政 周驍駿)
閱讀更多 新華網客戶端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