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書豪與2.0時代:CBA的公益事業正在起航

林書豪與2.0時代:CBA的公益事業正在起航

NBA冠軍、黃皮膚、講中文、當打之年……如今的林書豪是CBA歷史上最特殊的外援,而他的到來不僅僅帶來了關注度,也給聯賽注入了體育公益基因。

文 / 劉金濤

進一個三分捐3000元!」這是林書豪在初登CBA時的承諾。只不過不巧的是,林書豪的三分並不常開張,前6場比賽27投僅有7中,雖然球隊5勝一負,但對於致力於公益事業的林書豪來說,的確略微有些尷尬。

不過,雖然球進的少,但林書豪卻給CBA的公益探索帶了一個好頭。

11月15日,江蘇肯帝亞迎戰北京首鋼賽前,江蘇隊通過球隊官方社交媒體表示,每防住林書豪一個三分球,球隊將會給公益組織捐款3000元。而在賽後,江蘇隊將林書豪本場比賽沒有投中的12球(包括兩分球、三分球和罰球),將共計36000元的數額捐贈給了姚基金希望小學籃球季項目。此外,早在CBA第二輪比賽前,北京首鋼俱樂部也宣佈,林書豪每投進一記三分球,俱樂部會追加3000元的捐款。

林書豪與2.0時代:CBA的公益事業正在起航

這一舉動獲得了球迷的紛紛讚揚。投身公益事業已經是林書豪的常態,自2017年起便組織舉辦「豪友對決」公益籃球賽。今年8月,該比賽在廣州如期上演,包括周杰倫、鄧倫、吳克群吳建豪、鍾李易峰、蕭敬騰、歐陽靖等多位明星分成兩組進行了對決。

林書豪與2.0時代:CBA的公益事業正在起航

豪友對決

公益的確能讓球星輕鬆獲得大眾的情感認同。作為國內最大的球星之一,林書豪也十分懂得回饋與感恩,主動承擔起自己的社會責任,從目前的狀況來看,這一舉動已經給缺少公益元素的聯賽帶來了啟發。

「我覺得公益真的很重要,籃球是很快樂的運動。但是真的有很多小孩不知道晚上會吃什麼,也沒有機會去學習,所以我們要用快樂籃球的方法去幫助別人。」林書豪表示。

當然,做公益也要找對方式。記錄德國足球歷史的《Tor!》書中有這麼一則故事,拜仁傳奇門將在卡恩參加過一次慈善點球大戰,一群9歲的小球員每打進一個點球,慈善組織就會得到一筆捐款。但卡恩不想丟球,最終撲出了孩子們的每一個點球。

有球迷稱他「殘忍」、「不解風情」,當然也有球迷稱讚他的體育精神。實際上,慈善活動需要照顧到每一個參與者,無論是大人還是孩子,既要得到捐贈,又要讓每個人找到其中的價值。

近幾年,體育世界裡的公益事業蔚然成風。對於球員來說,億萬身價的背後同樣也是生意人,畢竟球星需要樹立足夠的個人形象,這一點全球通用。

去年7月份,勒布朗-詹姆斯開設的「I Promise」公益學校學校正式拉開大幕。詹姆斯家庭基金會作為最大的捐贈者,與和阿克倫公立學校共同設立的這所學校,提供足夠好的課程與用品,旨在讓那些頻臨退學或處於困境的兒童受到教育。

林書豪與2.0時代:CBA的公益事業正在起航

「I Promise」公益學校開幕儀式

同樣的,姚明在2008年汶川地震時創辦的「姚基金」,也一直堅守到了現在。2012年,「以體,育人」為理念的鄉村體育教育的公益項目正式開始運行,用籃球幫助更多孩子。

姚明和詹姆斯的公益事業都找到了教育這個缺口,這也是體育的核心價值之一。當然,球星致力於公益事業的方式有很多,譬如說2017年哈維颶風席捲美國的德克薩斯州,包括庫裡、哈登在內的球星主動為災區募捐,這種方式更容易被球員接納,畢竟運營和管理一個基金並不那麼容易。

與此同時,很多金主也看到了公益對於品牌的價值。這是長久以來,被公益和慈善組織歡迎的方式,這種合作無疑是雙贏:公益組織能夠籌集資金,品牌也能借此樹立更好的形象,提高知名度,間接增加銷售額和利潤,進而繼續反哺公益事業。可以說,公益營銷能同時解決商業和社會問題。

林書豪與2.0時代:CBA的公益事業正在起航

詹姆斯在「I Promise」學校

一般來說,球星本身的關注度便很高,因此公益和慈善性質的賽事,常常能獲得贊助商和合作夥伴的青睞。而2.0時代的CBA也開啟了公益事業,據聯盟公司CEO王大為介紹,本賽季將構建CBA公益平臺,關注青少年成長、關愛特殊群體和環境保護,通過「CBA你我TA」、「小小CBA」和「少年CBA」等項目踐行CBA聯盟的社會責任。

這麼看,未來公益將在聯賽中佔據越來越多的分量,這對於提升賽事美譽度、球迷忠誠度來說,都是有利的促進,同時以公益為軸連接更多合作伙伴,強化消費者和體育迷之間的紐帶關係,也將給CBA帶來更好的聯賽口碑和商業價值。

CBA的公益事業如今正踏步向前,而未來我們也希望看到環境保護、留守兒童等社會關注的話題出現在CBA的賽場上。聯賽作為集中的文化產品,即屬於球迷,也屬於全社會。

當然——我們也希望林書豪能儘快適應CBA的比賽,投進更多的三分球,為公益做出更大的貢獻。

「ECO氪體」體育產業生態圈www.ecosports.cn原創稿件,歡迎轉發,未經授權嚴禁轉載,尋求轉載請添加圈妹微信(ID:quanmei20)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