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趕上長征,他誓要趕上中國的第一顆原子彈!

有一位科學家,在同事們眼中低調謙遜,不爭不搶。他認為自己所有的獎項,都是瞭解他工作的同事代為申報的。

還是這位科學家,在學生眼中,平易近人,叮囑學生要"認認真真做事,老老實實做人"。這也是他自己一生行事的寫照。

可就是這位科學家,年少時也曾大放狂言:"二萬五千里長徵我沒趕上,可是這個(中國研發核武器)我趕上了,自然是非要做出來不可!"

他就是著名的放射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核集團專家王方定。

沒趕上長征,他誓要趕上中國的第一顆原子彈!

王方定在中核集團公司紀念我國第一個原子彈爆炸成功40週年大會上發言

書香世家新傳人,戰火紛飛中艱難求學

1928年12月21日,王方定出生於遼寧瀋陽,父親王道周是一位軍事工業家,早年曾經留學日本攻讀火藥學專業,母親楊肇華,來自潼南縣的楊氏大家族,雖是家庭主婦,卻眼界開闊,心繫家國。

沒趕上長征,他誓要趕上中國的第一顆原子彈!

1977年10月30日,王方定兄弟姐妹五人合影,第一排右一為王方定

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變爆發。在漫天炮火中,王道周攜妻子兒女遷往上海避難。1932年1月28日,"一二八"事變發生,上海也不再是安身立命的樂土。沒過多久,王道周帶領全家,遷往南京……

從1931年到1938年,因為時局動亂,王方定先後輾轉了八所學校,才讀完了中小學。坎坷的求學生涯並沒有讓王方定對讀書喪失信心,相反,正是因為求學不易,他格外堅定了自己的志向——要好好讀書,做一個對國家有用的人,幫助積貧積弱的祖國富強起來,再不受外敵的欺辱。

沒趕上長征,他誓要趕上中國的第一顆原子彈!

(蜀光中學為王方定補發的畢業證明書)

1948年夏,王方定以優異的成績考取了交通大學電信管理系,還獲得了獎學金。然而1948年底,交通大學預備將學校遷往臺灣。不願意離開祖國的王方定選擇了留下。1950年,王方定再次報考了大學。這一次,他被重慶大學和清華大學錄取了。幾番權衡後,王方定最後選擇了就讀重慶大學,開始了在重慶大學化工系的讀書生涯。

在大學裡,王方定不僅如飢似渴地吸收著專業知識,思想境界也再次昇華。成為黨員以後,他下定了"組織需要我去哪裡,我就去哪裡"的決心。

沒趕上長征,他誓要趕上中國的第一顆原子彈!

1950年,重慶大學化工系53級全體同學合影,第一排右一為王方定

組織把王方定分配到了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也正是在這裡,王方定開始了他延續60年的放射化學工作。

簡陋條件,難阻報國青年凌雲壯志

1953-1955年,王方定在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接受所內外的業務學習。當時的所長是錢三強。在這段時間裡,王方定不僅學習了大量的專業知識,為今後的科研工作打下了紮實的專業基礎,更重要的是,在錢三強等先生的帶領下,培養了科研態度和精神。

經過了兩三年的基礎學習,王方定逐漸從理論轉到實驗階段,在實驗室裡跟著老前輩做實驗、研究課題。當我國要研製第一顆原子彈時,錢三強先生決定調這個自己很看好的年輕人參與,王方定二話不說,立刻答應。就這樣,王方定成為了九局的一名在冊人員。

當時我國尚在艱難的初創階段,一窮二白,九局也不例外。一切都要從頭起步。

一開始,王方定被安排做核爆炸監測偵察,他和同事們上報的核監測數據,受到了上級表揚。

沒趕上長征,他誓要趕上中國的第一顆原子彈!

1959年王方定(第一排左二)所在的十室全體合影

1959年,中蘇關係惡化,蘇聯撤走了駐華專家。在嚴峻的國際形勢下,我國艱難地做出決定:必須獨立研製出核武器!一百多名專家來到九局,共同展開研製核武器的工作。王方定小組受命研製原子彈的點火中子源。

這是個艱鉅的任務,可年少氣盛,躊躇滿志的王方定毫不畏懼:"(有人說)中國人想做原子彈,把褲子賣了你也不一定做出原子彈。當時有一種氣概,二萬五千里長徵我沒趕上,可是這個我趕上了,自然是非要做出來不可。"

製備中子源的原材料化學性質活潑,具有放射性和化學毒性。為了保證產品質量和操作安全,實驗必須在有一定防護條件的設備和專用的實驗室中進行。可是當時條件艱苦,沒有現代化的放化實驗室,王方定和同事們決定,自己改造廢工棚!

沒有安全防護裝置,他們借來打開同位素鉛罐的一套設備使用;沒有實驗臺,就把其他實驗室裡認為不合適的實驗臺清洗後搬進來;缺少長袖橡皮手套,便把兩副短手套接成一副……

只要思想不滑坡,辦法總比困難多。懷抱著為祖國研製核武器的熱情,一個月後,王方定和同事們在廢工棚改造的實驗室裡開始了提取釙的化學實驗。

夏季,工棚裡酷熱難當;冬季,沒有取暖設備的廢工棚能把人凍僵。人的困難是可以克服的,更讓王方定和同事們頭疼的是設備在夜裡會被凍壞。於是,他們堅持每天晚上將水管裡的水都放空,蒸餾水和化學試劑都搬到有暖氣的實驗室去,早上再搬回工棚,就靠這樣的辦法度過了冬天。

製備特種中子源材料原理並不複雜,難的是試驗條件如此簡陋,產品質量卻必須保證。為此,王方定帶領同事們設計製造了專用的密封室、氣體淨化循環使用系統及氣體分析方法,在經過大量試驗後,於1961年7月合成了所需材料。

還是在這簡陋的工棚裡,王方定經過980次的試驗,終於研製出原子彈中子點火裝置,解決了原子彈引爆的技術難關,為我國原子彈爆炸作出了突出的貢獻。他的實驗記錄本,字跡工整,嚴謹細緻,後來被作為原子能院從事放射化學研究的實驗記錄範本展出。

置身險境,他卻按捺不住激動的心情

1964年,新疆羅布泊上空,巨大火球和蘑菇雲升上了戈壁荒漠,我國第一顆原子彈橫空出世!

沒趕上長征,他誓要趕上中國的第一顆原子彈!

核工業部第九研究院為王方定頒發紀念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二十週年紀念章

遠在基地裡的眾人歡呼起來!當第一顆原子彈爆炸試驗的放射樣品送到基地時,王方定和同事們按捺不住,立刻開始了核爆炸的放射化學診斷工作,這對判斷試驗是否成功至關重要。

因為現場條件簡陋,王方定只戴上了臨時準備的手套,就迅速地用力打開90千克的鉛屏蔽,迫不及待地置身於核爆炸灰的輻射場中。

1967年6月,又一朵蘑菇雲在新疆羅布泊上空綻開,我國進行了第一顆氫彈爆炸試驗。這次核爆炸產生的蘑菇煙雲中採集的塵埃和氣體樣品,放射性劑量超標幾百倍!

實驗室裡的王方定並沒有為這個消息驚慌,反而興奮了起來。等不及放射性劑量下降,他和同事們就立刻開展起緊張有序的工作。數據一個個被分析出來,王方定和同事們的心情由緊張逐漸轉為興奮,再到激動不已!

這些數據,無論是氚量、碳-14量、惰性氣體量,還是許多裂變產物和超鈾元素量都高於過去的幾次核試驗。

九局數百位同仁多年的工作沒有白費,我國第一顆氫彈試驗大獲成功!兩彈研發,大功告成!

從此我國在國際上,再也不是可以任人欺辱的弱國!

夕陽無限好,不怕近黃昏

"文革"後,王方定重返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一邊做科研,一邊帶學生。連他自己也沒想到,竟在這份事業中,煥發了人生的"第二春"。

王方定回憶起當年在實驗室跟著前輩們學習的時候,說前輩會為他們修改報告,一個字一個字地改。這種嚴謹踏實認真的科研精神深深打動了王方定,時光流轉,等到他自己帶學生時,他也用言傳身教把這份全心全意投身科研的精神傳承給了自己的學生。

他很珍惜自己和學生之間的感情:"我覺得帶學生比搞科研更有興趣。科研成果,做完了就完了,可是帶學生不一樣。我是一個不太喜歡處理人與人之間關係的人。學生們跟老師的情感都是很真摯的。學生一輩子都是我的學生,每年都會來看我,這個學生今天跟我說他做出了什麼成果,那個學生明天跟我講自己在科研上有什麼創新,我聽了以後特別滿足和幸福。"

沒趕上長征,他誓要趕上中國的第一顆原子彈!

1986年4月 王方定參加IAEA專業會議後在維也納霍夫堡合影(左起:王方定,連培生,李德平)

三十年來,王方定培養的學生不過十餘人。由於他嚴格的要求和親切的教導,每個學生都成為了可以獨當一面的學科技術帶頭人。王方定院士的桃李,雖不遍佈天下,卻惠澤四野。

沒趕上長征,他誓要趕上中國的第一顆原子彈!

王方定(第一排左3)參加中國核學會第一次全國放射分析化學學術討論會合影

上了年紀以後,王方定院士依然奮鬥在工作的第一線。80多歲的高齡,還每年堅持參加座談一次、作報告一次。他說:"夕陽無限好,不怕近黃昏。"

"不怕"二字,是對王方定院士一生的總結,不怕苦,不怕難,不怕死。生命不息,奮鬥不止!

王方定(1928.12-)

放射化學家

中國科學院院士

中國核工業的創業者之一

參考文獻:

[1] 《一爆驚世建榮功:王方定傳》,時春麗著,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

[2] 《王方定:許身報國 綻放燦爛》,中國科學報

[3] 《王方定:我是一個平凡的人》,中國核工業雜誌

[4]《央視新聞直播間:新中國的第一 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中核集團

[5]本文圖片來源於中國科學家博物館(網絡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