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HA專訪丨馬長生教授:心房顫動消融治療安全性是關鍵,是否抗凝仍存爭議

編者按:心房顫動是一種臨床常見的心律失常,其發病率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加劇逐年增加,但其發病機制尚不明確,及時有效的治療能顯著減少併發症的發生,改善患者的生存質量。此次AHA@GW-ICC聯合論壇,與會專家重點針對心房顫動相關問題展開討論,本刊特邀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貞醫院馬長生教授進行了專訪。

AHA专访丨马长生教授:心房颤动消融治疗安全性是关键,是否抗凝仍存争议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貞醫院 馬長生教授

2019 AHA@GW-ICC聯合論壇的特色

馬長生教授介紹,此次聯合論壇主要關注心房顫動,從其發病的機制、抗凝治療和導管消融三個重要方面進行探討。關於心房顫動的發病機制,Qing Kenneth Wang詳細介紹了心房顫動的基因組基礎和分子機制,使我們瞭解未來應如何尋找新的治療靶點和方向,比如心房顫動的藥物治療、新的基因干預治療等,但目前基因治療還未轉化到臨床應用。這次會議上,有關基因治療也有很多專題,利用基因技術進行靶向治療,藥物可高選擇性地發揮作用,進而減少全身用藥的不良反應,提高局部治療的有效性。期待,開展更多的研究為心房顫動的更好治療提供證據支持。

導管消融術後復發的機制及處理策略

心房顫動患者導管消融術後一部分會復發,其復發的類型包括早期復發、晚期復發和遠期復發,不同的復發類型其病理生理機制也不同。復發的原因可能為技術手段,臨床常行肺靜脈電隔離,傳導恢復即為復發。消融過度可導致食管瘻、心臟壓塞和穿孔,而消融不充分時可出現復發。心肌纖維化的發展與惡化是心房顫動發生的基礎,而隨著病情進展,消融之後可出現新的心房顫動。因此,完善消融術後患者的管理和控制危險因素是預防心房顫動復發的關鍵。

關於心房顫動治療中的爭議,主要集中在抗凝治療方面,卒中風險低的患者究竟是否應當抗凝?在歐洲國家,心房顫動的抗凝治療比例達80%以上,美國約70%,中國很低。大家的爭議在於CHA2DS2VASc評分為1分的患者要不要抗凝,在歐洲,CHA2DS2VASc 0分即進行廣泛抗凝治療。總之,在這方面還缺乏相關的證據,還需進一步研究驗證。

在心房顫動消融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面,最重要的是安全性,然後才可擴大適應證。有很多老年、高齡和心力衰竭患者特別需消融治療,但同時要保證安全。未來,在患者選擇領域也需更多的研究證據。整體上,越來越多的患者需抗凝治療,其中,提高安全性,提高技術操作的水平,才能更好地擴展適應證。

版權屬《國際循環》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其他任何媒體、網站如需轉載或引用本網版權所有之內容須在醒目位置處註明“轉自《國際循環》”

我怎麼這麼好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