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界“諾貝爾獎”今年給了他,一生給窮人蓋房子的印度男人

這也是向90多歲的印度年輕男人致敬。有些人,他們的存在,就是讓我們不要失去對生活的信心。尤其是,當黑沉沉的夜,正浸透我們的故土。

建築界“諾貝爾獎”今年給了他,一生給窮人蓋房子的印度男人

印多爾低成本住房的街道縮景圖,1989, VSF

你們剛才看到的這張圖,是一位老人半生的心血。他在青年時代赴法國工作,並在回國之後發誓要為自己國家的底層群眾提供正規的居所。

這個誓言,他一努力,就是半輩子。

直到1989年,在他當年許下誓言35年之後,一個名為Aranya的經濟住房項目在印度中部城市印多爾落成了。

時至今日,這個項目還在繼續。

建築界“諾貝爾獎”今年給了他,一生給窮人蓋房子的印度男人

這是他當年的手稿

很多人並不知道,現年90歲的印度建築師巴克裡希那•多西 (Balkrishna Doshi)在建築領域早已享有盛譽。他的作品集現代主義建築大師勒•柯布西耶和美國著名建築師路易•康兩家之風,往往運用空間語言和堅固的材料將房屋轉化為深深根植於當地文化及風俗的建築。

而更加不為人知的,是這位老人半生的時間,都在致力於為印度的低收入人群蓋房子,並盡最大努力,在一步步改善著他們的居住環境。

大多數人知道他,是因為他在今年3月7日,也就是本週三,獲得了普利茲克獎。這個獎項由一對美國夫婦在1979年發起,還是第一次頒獎給印度建築師

因為普利茲克獎的評審團多由業界知名建築師及學者組成,旨在表彰個人或設計團隊在創作中所表現出的才智、洞察力和獻身精神,以及通過建築作品為人類及人造環境方面所作出的傑出貢獻,又被稱為“建築學界的諾貝爾獎”

大部分中國人上一次聽說這個獎項的時候,是在6年前,中國建築師王澍獲獎的時候。

建築界“諾貝爾獎”今年給了他,一生給窮人蓋房子的印度男人

Aranya低成本住宅 街景 VSF

巴克裡希那•多西,生於1927年8月印度浦那,一個父輩兩代都從事傢俱行業的印度教家庭。



他一生參與建造了100多幢建築,皆因能創造性地處理印度糟糕的居住環境而聞名。畢竟,在人口數量位居世界第二的印度,有太多擁擠貧民窟了。

建築界“諾貝爾獎”今年給了他,一生給窮人蓋房子的印度男人

巴克裡希那•多西



由於經常會與家人一同前往寺廟和朝聖地,參加節日慶祝、誕生慶典或死亡前後的儀式。那些儀典中對生命敬畏深深地影響了他。後來,他常說,好的建築應當是對 “生命的慶典”。而讓人能站在屋簷下,就有歸屬感,這才是“家”的意義。

建築界“諾貝爾獎”今年給了他,一生給窮人蓋房子的印度男人

Aranya低成本住宅 街景 VSF

因為自小就展現出過人的藝術天賦和對空間的理解,在一位教師的帶領下,他開始接觸建築學。並於1947年,也就是印度獨立的那一年,進入了印度最古老的建築機構:孟買建築學院,學習。

也許是志向高遠,又或許是無所畏懼。不久後,懷抱著加入英國皇家建築協會的夢想,多西登上了從印度到英國的輪船,來到了倫敦。

有時候,人的一生就像水流一樣,會把你推到你應該去的地方。

在獲得為勒•柯布西耶工作的機會後,多西毅然決然地離開倫敦,加入了其位於巴黎賽弗爾街35號的工作室。

這一年,他24歲。一句法語都不會講。

他再次回到印度是1954年,為了勒·柯布西耶在印度昌迪加爾和艾哈邁達巴德的項目。也就是在這一年,他發誓要為印度的低收入群體建造正規的住宅。

“我應該許下此誓言並畢生銘記。” 他說了這句話,並且一做就是半輩子。

離開柯布西耶的工作室後,年僅28歲的多西成立了工作室 Vastu-Shilpa。

他說,我想要為那些沒有能力改善居住環境的人服務,幫助那些沒有錢住好房子的人,並服務那些不懂得舒適的居住環境可以給他們帶來什麼的人們。

他的低成本住宅項目Aranya 為上百個低收入家庭提供了居所。有趣的是,幾年之後,工作室對這裡的住戶進行回訪時,他們驚訝地發現,這裡原來住的低收入人群,已經變成中等收入人群了。

好的建築物對人是有吸引力的。多西說,如果走進一個由專業建築師設計的空間裡,人首先感覺到的是舒服,緊接著是驚奇,然後是有巨大的吸引力。“吸引著你想回到這裡” 多西說,這才是好的住宅應該給人感覺,這才是“家” 應該有的樣子。

在普利茲克建築獎的評委們看來,多西的設計充滿了東方建築的靈韻。其中不僅包含著對東方文化和自然力量的敬畏,更是通過對印度建築的深刻理解,將設計理念與當地的建築材料、工藝相結合,從而塑造出了一種具有鮮明個人化風格的建築。

從多西的角度來看,這一切都是和他融為一體的。他幼年時奔跑過的街道、神廟裡的燈、屋簷下木漆的味道,都深深地融入到了他的建築風格里。

建築界“諾貝爾獎”今年給了他,一生給窮人蓋房子的印度男人

自然光源照射下的Premabhai 劇院 VSF

建築界“諾貝爾獎”今年給了他,一生給窮人蓋房子的印度男人

印度環境規劃技術中心 VSF

他於1962年和Louis Kahn一起合作設計了印度管理學院,隨後又設計了艾哈邁達巴德洞穴畫廊。這兩個都是他引以為傲的作品。

建築界“諾貝爾獎”今年給了他,一生給窮人蓋房子的印度男人

位於班加羅爾的印度管理學院 VSF

建築界“諾貝爾獎”今年給了他,一生給窮人蓋房子的印度男人

艾哈邁達巴德洞穴畫廊 內部景觀 VSF

在他的工作室更名為Vastushilpa Consultants之後,他招募了5名合夥人和60多名員工,到現在為止已經完成了100多個建築項目。

在已完成的建築物中,有機構建築、綜合建築群、私人住宅、公共畫廊,以及低收入住宅項目。

建築界“諾貝爾獎”今年給了他,一生給窮人蓋房子的印度男人

Aranya低成本住宅 街景 VSF

在普利茲克建築獎頒獎語中,評委們認為巴克裡希那•多西 “通過不斷的實踐向人們證明,所有優秀的建築和城市規劃,需要的不僅僅是統一的結構和目的,還需要考慮到場地、氣候、技術、工藝以及對環境的深刻理解和認識。”

除了是一位卓越的建築家之外,多西還致力於教育。

他創立並指導了艾哈邁達巴德建築與規劃學院,該學院於2002年更名為CEPT大學。多西是這所學院連任三屆的校長,從1966年一直到2012年。

而他於1978年,為了發展適合印度本土文化環境的建築而創立的Vastushilpa環境設計研究和研究基金會,已經成為了印度建築學界和業界之間的紐帶。

現在,多西作為艾哈邁達巴德建築與規劃學院名譽院長,仍舊居住在艾哈邁達巴德。

哦對了,去年,他還在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辦過一次展覽。名叫:“棲居的慶典 真實· 虛擬· 想像”。多西認為通過展覽,可以與不同生活背景、年齡階段的人們進行對話與交流。

這裡是當時辦展覽時候的視頻,或許可以幫助我們更好的理解這位老人。

當然,要是覺得給窮人蓋房子不是什麼大事兒,那看看其他地方的貧民窟:

建築界“諾貝爾獎”今年給了他,一生給窮人蓋房子的印度男人

建築界“諾貝爾獎”今年給了他,一生給窮人蓋房子的印度男人

建築界“諾貝爾獎”今年給了他,一生給窮人蓋房子的印度男人


再比一下改建過的:

建築界“諾貝爾獎”今年給了他,一生給窮人蓋房子的印度男人

(Aranya低成本住宅 街景 VSF)

或許,就會有感覺了。

巴克裡希那•多西說,他曾經歷過困苦,所以瞭解困苦的樣子。他知道艱難,因而更願意伸出手,去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這個世界並不全是由大房子和豪華汽車組成的,也不是每個人家裡都有花園。因此,我們才更加需要努力,來改變每一個人的生存狀況。

(本文中建築物照片及手稿圖片均來自於普利茲克獎官方網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