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每一個孩子在家門口“上好學”

讓每一個孩子在家門口“上好學”

——脫貧攻堅的“瀘溪教育答卷”之二

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 餘蓉

武溪、浦市是瀘溪最大的兩個城鎮,擁有60%的人口,而剩餘的人口分散在偏遠而貧瘠的山區。

教育是脫貧的希望。10多年來,瀘溪從實際情況出發,辦好每一所學校,讓每一個孩子在家門口“上好學”的願景成為現實。

有這樣一組數據:過去考入瀘溪一中的學生,有八成是城鎮中學畢業生;而現在,鄉村學生佔了五成。全縣藝體獲獎人數,鄉村學生同樣佔據了半壁江山。

2018年,國家義務教育均衡發展評估專家實地考察後感嘆:“這裡已經不是基本均衡,而是達到了優質均衡。”

辦好每一所村小,山區學生也能上好學

距離瀘溪縣城60多公里的登雲寨教學點,位於瀘溪最高峰巴斗山上。從縣城出發,開車需要走兩個多小時的盤山路。

學校設有學前班、一二年級,有22名學生、1名教師。面積雖小,但操場、學生活動室、閱覽室、圖書室等配備齊全,電子琴、足球、籃球、乒乓球、羽毛球一應俱全。

“我們班上期末統考的平均分,要比山下的中心完小高20多分,教學質量測評有一次在全縣農村學校排名前三。”教師楊文清驕傲地說。

瀘溪共有146所鄉村校,其中學生人數在100人以下的有130所,像登雲寨一樣的“一人校”多達54所。

“據統計顯示,在‘一人校’就讀的學生約佔1%。這1%大多是建檔立卡貧困人口,保留這些村小,就是保障極少數貧困孩子的受教育權益。”縣教體局基教股股長謝永良說。

村小留下了,如何才能辦好?

《瀘溪縣村小(教學點)建設與管理制度》應運而生,包含“教育教學常規”“教師管理”“學校建設基本配置標準”等共8項18條。“目標有兩個。”縣教體局黨組書記、局長譚子好說,一是硬件提質,二是規範管理。

中心校對教學點的管理與支持也正在加強。“教學點看起來只有我一個老師,其實不止我一個。”楊文清說,她一個學期要去中心完小參加四五次教研活動。每次請事假,中心完小會安排老師來代課,藝體課程中心小學每週安排老師來走教,這裡的學生享受到的教育跟中心完小沒什麼兩樣。

對村小的質量要求,也跟中心校沒任何區別,質量檢測與村小教師的薪酬、調動、評優、晉級等全部掛鉤。“教學點辦出質量,才能讓山區百姓真正說好。”譚子好說。

結對幫扶薄弱校,學生不再往城裡擠

位於興隆場鎮的瀘溪縣第三中學(簡稱“三中”),以前因為教學質量下滑被稱為“散中”。附近的老百姓,都捨近求遠想方設法送孩子去縣城讀書。

2016年4月,縣裡安排縣城最好的初中——白沙中學與三中進行“結對幫扶”。三中校長李國榮介紹,“嫁接”白沙經驗,兩校進行了紮實的合作:每個學期都會制定幫扶方案,每個月至少開展一次幫扶活動,包括跟班學習、教師業務培訓、高效課堂展示、教師互訪、兩校聯考等。同時,還在辦學條件以及資源上進行幫扶,例如體育器材添置、校園綠化建設,無償贈送複習資料,共享教學教研資料。

“一對一幫扶,讓白沙和三中緊密結成了‘利益共同體’。”謝永良說,“三中的考核評分,直接影響白沙中學的考評分數,幫扶期5年,權重比從10%上升到50%,這激發了白沙中學主動作為。”

如今,三中已經一躍成為了瀘溪農村初中學校的領頭羊。學生也慢慢回來了,2019年片區204個小學畢業生,有194個留了下來,學校就讀人數突破470人。

白沙小學和永興場小學也是一對這樣的“兄弟校”。永興場小學新進特崗教師在班級管理方面缺少經驗,白沙小學就敞開大門讓永興場小學新進教師跟班深入學習,瞭解班級一日管理、隨堂聽課學習、參與集體講評課。永興場小學校長楊金衛說,他到省內外一些地方學習過,但那些太“高大上”了,還是這種本土化的幫扶最有效。

譚子好介紹,瀘溪全面開展了“結對幫扶”支教活動,共結成了125對幫扶學校,以5年為一週期,從“管理、教師、資源、文化、學生”等5個方面入手,實行工作目標同步、領導責任同步、工作職責同步、考核獎罰同步。

現在,瀘溪的鄉鎮學生不再往城裡擠。“出村不出鄉”,已經實現。

做優城區校特色,“一校一品”各成品牌

瀘溪教育好,最直觀地體現在高考成績上:2019年,縣一中2名學生圓夢清華,4名學生考上飛行員,本科升學率達64.3%;縣二中本科升學率為37.5%;縣五中本科升學率為28.3%;就連縣職業中專學校,也有15%的學生升入本科,畢業生就業率達100%。

這麼小的一個縣,為什麼能辦好3所普通高中、一所職業中專學校?

副縣長尚遠道告訴記者,這與縣裡制定的發展戰略分不開:縣一中走文化教育之路,縣二中走“文化+體育”特色發展之路,縣五中走藝體特色發展之路,縣職業中專學校走專業技術人才培養之路。改變千校一面的競爭局面,讓“一校一品”各成品牌。

拿瀘溪縣五中來說。2006年恢復高中辦學時,縣裡經過深入思考和調研後,考慮到湘西的孩子能唱會跳,才藝出眾,決定讓五中走藝體特色的路子。

起步時很艱難,連專業教室都沒有。現在,縣五中新建了藝術大樓、體育場,成了湘西遠近聞名的藝體名校。每年高考二本上線學生70多人,其中60多人是藝體生。招生也十分火爆,2019年報考藝體班的有500多名,其中還有不少外縣學生。

“不僅如此,我們還帶動了整個縣的藝術學科發展。”瀘溪縣五中校長李建軍說,2017年,學校成立了姜海軍名師工作室,定期在全縣開展音樂教師培訓、講座、送教活動,先後培訓全縣音樂教師1000餘人次。

走進思源實驗學校,讓記者驚訝的是,該校竟然開設了67個社團,包括繪畫、科技創新、二胡、笛子、葫蘆絲、古箏、揚琴、打擊樂、嗩吶、電子琴、辰河高腔、踏虎鑿花等。共開設45個綜合實踐班,在每週二、週四下午實行特色課“走班”,全部免費。這在省城學校也很罕見。

白沙小學的陶藝和足球教學、浦市小學的大課間“鼓舞”、武溪小學的苗族跳香舞、明德小學的課間武術體操……這一所所特色鮮明、質量優良的學校,正是素質教育的生動體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