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市正在“蒸螃蟹”!20年來,第一次出現了“蛻變”

前天看到了一份數據,31省市的快遞收入排行。

上海市以平均39.84元/件的業務收入蟬聯“快遞最賺錢的城市”,超過全國平均價格3倍多,緊隨其後的,是西藏、青海、新疆、內蒙這些偏遠中西部地區。

排名末尾的省市,既有山東、河南、安徽這樣的人口大省,也有江浙等經濟發達省份,單價連10塊錢都不到。

這就很有意思了。

我覺得,可以從人口流動的格局來看待這份數據。

京滬津最近兩年在控制常住人口增量,連續出現淨流出,高價件的需求卻一直存在,勞動力缺口導致快遞費用上升實屬正常。

而中西部省份因為常年勞動力流出,交通不便,單價居高不下,也是同理。

江浙卻不存在這個問題,一方面是當地電商發達,大規模寄件降低了物流成本,另一方面是長三角吸納了不少青壯年勞動力,不缺人。

河南、山東、安徽即便人口常年流出,照樣有大把人願意去幹快遞,行業能做到充分競爭,價格自然偏低。

樓市正在“蒸螃蟹”!20年來,第一次出現了“蛻變”

也就是說,京滬這樣的超級大都市自成一極,有大把的錢可以賺,能吃苦的人卻越來越少。

而長三角、珠三角的其他發達省市,如蘇寧杭、廣深莞佛,既有勞動力聚集,又有賺錢效應。

河南、山東、安徽這些地方,啥都缺,就是不缺人,價格也很難提上去。

這也是樓市要走的路:“兩頭小,中間大”。

星空上的是京滬,地面上的是中部三四線,可以看做是樓市的兩極。

而長珠兩三角的二線強市們,可以視為半空的中堅力量。

“兩頭小”,指的是一線和三四線樓市步入長期陰跌狀態。“中間大”,指的是二線樓市吸引力日漸增強。

別以為京滬廣深的房價就不會回落。

數據顯示,2017年3月18日至2019年3月14日,自北京樓市調控以來,成交套數為50643套,調控前兩年比調控後兩年減少48.53%,存量房卻增加了近兩萬套,從累計數據看,京滬兩市二手房跌幅在15%左右,部分區域房源價格接近20%。

廣州、深圳也是一樣,9月份的時候廣州遠郊某樓盤一夜大降20%,引發各種各樣的解讀,深圳前幾天取消了所謂的“豪宅稅”,其中意味不言自明。

樓市正在“蒸螃蟹”!20年來,第一次出現了“蛻變”

與此同時,杭州、蘇州、南京、東莞、武漢、成都、西安等地,這兩年出盡了風頭。

原因很簡單,京滬有人走,這些地方爭著收。

對逃離北上廣的人來說,落腳的目的地,除了這些打著“新一線”旗號的強市,還真沒什麼地方可去。

源起2017年的“搶人”大戰為不少城市帶來了新鮮血液。比如西安,2017年末原口徑戶籍人口845.09萬人,比上年淨增加20.15萬人,增長2.4%;2018年末全市戶籍總人口986.87萬人,增長9.0%。

一年落戶100多萬人,放在以前大學生都不想留下的西安,想都不敢想。

聞到甜頭,越來越多城市加入這一行列。

據行業研究機構統計數據,今年以來,全國有超過150城發佈了各類人才政策,較2018年同期上漲超過40%;僅在9月至今,就有30城加入此列。

經濟學家梁中華做過統計:從省份來看,廣東、浙江、安徽人口淨流入最多,而北京人口淨流出排全國第一。從省內情況看,向省會和“雙子星”等核心城市集中非常明顯。

至於中西部三四線的表現,受棚改貨幣化退潮、居民槓桿率透支購買力的影響,穩中有降已經是市場共識,就不再贅述了。

這樣的過程,好比是“蒸螃蟹”。

樓市正在“蒸螃蟹”!20年來,第一次出現了“蛻變”

把螃蟹放在冷水鍋中,它們渾然不知道危險,還以為是在河湖裡面遊蕩,隨著溫度逐漸升高,它們才感覺到了不適,拼命掙扎也不濟事,最終被蒸成了香噴噴的一道美味。

京滬必須要控制城市規模,必須要有嚴厲的限購和限貸措施。

三四線也必須要收緊棚改貨幣化,控制土地供給,不能再建那麼多空置的新城區。

如果任由2015-2017年那樣的漲勢持續下去,溫水之中,所有人的感覺都很舒適,剛需財富在膨脹,投機客翻身變富豪,最終可能都會變成“盤中的螃蟹”。

相比之下,二線樓市的優勢在於,主動出擊搶人,每個城市都雄心勃勃,高鐵、地鐵、機場虹吸周邊,想不漲都難。

對比京滬和三四線,二線現在的“水溫”還算不高,以後就說不定了。

這是樓市20年以來的第一次“蛻變”:“頭部化”愈演愈烈。

一方面,是城市的“頭部化”。

過去20年,在哪買房都無所謂,買什麼產品也無所謂。

有人在省會買房3年賺1倍,也有人在縣城買房年賺50%,有人買中心城市老破小能賺錢,因為有學區,有人買郊區“遠大新”也有不錯的利潤,因為每個城市都在不斷的擴張。

此時,上漲時間只有先後之分,能熬的住,就有錢賺。

樓市正在“蒸螃蟹”!20年來,第一次出現了“蛻變”

但是,“頭部化”意味著樓市將告別“同起同落”。

根據銀河證券房地產團隊的統計,2006-2010年,一線城市每年常駐人口增長約300萬人,三線城市增長850萬人。

2011年後,人口增量明顯下降,2018年一線城市人口流入不足30萬人,同比下降72%,三線城市從2017年起人口變動已轉為淨流出。

買房的難度,越來越高,對掏空“六個錢包”的家庭來說,選錯城市,就意味著一生的積蓄白費了。

另一方面,是房企的“頭部化”。

11月初的時候,廣發宏觀發了一篇研報,題目叫《未來五年的十大經濟趨勢》。

報告中提到:隨著中國城市化的推進,房地產行業的市場集中度在過去10年中不斷提升,CR10從2009年的4.9%升至今年的20%以上;CR30從8%升至32%。

CR10意思,是行業排名前10的房企相加,占房地產行業的比例,CR30同理。

10年時間,開發商們也在競爭、廝殺中悄然形成了“壁壘”。

有媒體做過統計,選取資產規模超5000億元的房地產企業,十年時間,萬科總資產增長了7倍,保利增長11倍,綠地增長18倍,恆大增長超20倍,融創中國增長了30倍。

樓市正在“蒸螃蟹”!20年來,第一次出現了“蛻變”

在2009年,房地產銷售三強中,還沒碧桂園和恆大,更沒有孫宏斌的影子,萬科、綠城、保利的銷售額加一起,也不到兩千億。2019年,銷售三強榜單變成了“碧恆萬”,僅在今年1-4月份,三家公司賣了價值6000億的房子。

從城市到房企,都在發生蛻變,買房的理念,不變也不行了。

簡單一句話:看到所謂的“利好”、“機會”、“買房窗口”,再也不要像以往那樣衝動。

舉個例子,今天央行調整了LPR報價,1年期LPR下調5bp至4.15%,5年期以上LPR也下調5bp至4.8%。

重要的是5年期,是房貸新規實行以來的首次下調。

就在我寫下這篇文章的功夫,很多業內人士都在高呼“買房窗口期”到了,理由看起來很充分:房貸還的少了,資金寬鬆信號又出現了。

我覺得,房地產的漲跌變化如果真這麼簡單,那誰都能靠買房賺錢了。

昨天的文章中,我們簡單回顧了2015-2017年的房價漲勢,當時既有降息和降準的政策加持,還有降購房首付、增加房企融資的手段,更重要的,是棚改貨幣化推動。

現在有嗎?沒有。

沒有棚改,沒有降首付,沒有增融資,只有5bp的下調,只有居民槓桿率近60%的事實,只有不少人的盲目樂觀。

前段時間,宗慶後接受採訪時,揭示了房地產的2個問題,可以作為總結。

樓市正在“蒸螃蟹”!20年來,第一次出現了“蛻變”

宗慶後認為:要解決房地產問題,依靠賣地模式是行不通的,要重點“關注剛需人群”的住房問題。

一方面,對於剛需的人群,銀行是不是可以降低貸款的利息或者說免掉一部分利息?

另一方面,廉租房的建設中,是不是可以允許部分企業利用閒置土地也參與其中?

剛需、保障房、廉租房、增加土地供給,這些話聽起來是老生常談,卻是房地產必然要走的路。

城市在分化,對沒買房的人來說,別再打投機賺錢的主意,趁“水溫”還沒有蒸熱之前,找個自己願意紮根的城市,租房也行,一套自住房也行,住下就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