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莉:当学生的知心姐姐,做学生的人生导师

李晓莉:当学生的知心姐姐,做学生的人生导师

如墨般的黑发直泻腰际,清秀的脸庞上忽闪着一双明亮的眼眸,优雅又娴静,像是俏丽的江南女子,又带着北方女儿的神韵,挂着一丝倔强的波纹。一袭白色长裙,由内而外散发出恬静自然的气息。她就是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教研室青年教师李晓莉。

从2006年进入兰州大学学习,到2016年硕博连读毕业后留校任教,“思想政治教育”是晓莉命中躲不开的“缘”。于她而言,心里装的是学生,脑中想的是思政课。

李晓莉:当学生的知心姐姐,做学生的人生导师

个人简介

李晓莉,甘肃张掖人,法学博士,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教师,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兰州大学)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

李晓莉:当学生的知心姐姐,做学生的人生导师

贴心+爱心 这样的晓莉有点暖

有人说,老师和学生之间都只是彼此生命中的过客,但对于李晓莉的学生而言,和她相处的那些瞬间,后来想起的时候,心头还是会扬起一份暖意。

“第一次跟晓莉老师接触是在军训的时候,我感冒了,老师第一时间赶来看我,手搭在我的肩上,带我去校医院取药。那是第一次离开家那么远,周围没有一个熟悉的人,老师的关心让我觉得格外温暖。后来跟老师慢慢熟悉了,联系的频率也越来越多,在选择本科生导师时,我毫不犹豫地选了晓莉老师。”16级张静回忆道。

如愿选择李晓莉作为导师后,张静跟导师李晓莉的联系更加频繁了:“我跟老师几乎每天都有联系,学习上生活上的事情我都乐意第一个跟她分享。”进入大四,面临着各种选择的她一筹莫展,李晓莉明白张静心中所想,陪她聊到深夜两点,帮助她分析自己,瞄准未来方向。最后张静志愿申请参加研究生支教团,用一年不长的时间做一件终身受益的事情。“大家在这一阶段都很迷茫,我很幸运,晓莉老师一直在我身边,就像我的姐姐一样,陪伴我度过最美好的四年。”

李晓莉是5号楼601宿舍的联系老师。“晓莉老师给我最真切的感受就是有一种信任感,她会叫我们丫头,消除了我们与老师的距离感。有时间就带着我们一起散步聊天,分享她的学习经验,带我们调节心情。她是一位能够让我们诉说心里话,值得信任的大姐姐。”宿舍长杨心怡如是说。

在刘澳琴眼中,李晓莉是个令她感动、值得她学习的好老师。“前段时间我有点事情想找晓莉老师帮忙,刚好一方面她在准备‘别样思政课’的活动,另一方面又要照顾因感冒哭闹不停的一岁孩子。但即使这么忙,她也没有忘记我这么一个普通学生的小事情。她发了多条微信给我,并且一个劲儿地表示歉意,最后还打电话联系我,约我当面交流。”

李晓莉对学生的关心,并没有局限在自己所带的学生之中。2019级经济学院的韩宗健来自广州,气候环境的巨大差异,使他刚来到兰大时感觉到诸多不适,“第一次思修课课间,晓莉老师说大家刚来兰大,应该会遇到很多事情,有什么问题可以随时找她。晚上我就加了老师微信,老师了解了我的情况后,给我打了好多次电话,每次上课都会主动问我最近的情况怎么样,在距离家这么远的地方,竟然有一个这么关心我的人,我真的很幸运。”正是因为时刻保持与学生的沟通交流,李晓莉和她遇到的每一位同学都成了好朋友。

课堂+实践 这样的晓莉有点忙

留校三年,李晓莉说今年是压力最大的一年。根据学院安排,今年她需要给将近1000名新生上思修课程,在她看来,要上好思政课,了解学生的爱好非常重要,于是李晓莉从假期开始就忙碌起来了。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为了能上好不同专业学生的思政课,她特别设计了新生学习需求和课程意见调查问卷,一开学就迫不及待地走进新生军训场,发问卷、做访谈,兰州九月的高温和紫外线并没有消磨她的热情。她知道,只有更准确地了解00后同学们的想法,思修课才能上好,才能让同学们入脑入心。

18天的军训结束了,晒得黝黑的李晓莉非常开心,她说,“思修课还没有开始,自己朋友圈里却提前多了许多新鲜的面孔。”

课程忙碌,李晓莉愈发注重每节课的质量。同学们都对她的课堂PPT印象极深,运用不同颜色、不同大小的字体对教学内容层层剖析,配合大量的相关图片和背景知识,让人一目了然。李晓莉说:“我对课堂的期待很高,希望每节课都可以让学生收获到一点不一样的东西。”

除了精益求精,投入与激情是李晓莉讲课时的最大亮点。她紧紧围绕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主题,不断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突破固化教学样态,创新教学方式与方法,强化教学研究与实践,为不同专业的学生“私人订制思政课堂”,推出了一堂又一堂“别样思政课”。

国庆节来临之际,李晓莉和艺术学院的学生共同完成了一堂生动有趣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学生们运用自己的专业技能,小提琴、二胡、钢琴齐上阵,创作出快闪《我和我的祖国》,让思政课堂“暖”了起来。

“这是我进入大学以来第一次跟大家一起合作表演,增进了同学之间的交流。老师把视频上传到了网上,看到很多人点赞评论,感觉自己受到了莫大的肯定。就连我的亲友们也被吸引,也在朋友圈大力转发那条视频。”艺术学院2019级刘学英就这样逐渐爱上了思政课。

十月中旬,李晓莉的身影出现在甘肃省古浪县八步沙林场。这次,是为了让同学们深入了解“坚守生态使命,建设美丽中国”的内容。

“孩子们现在生活的环境相对来说还是可以的,嘴上跟大家讲要保护生态,建设美丽中国,讲的再多总欠点意思,想带着他们亲自感受,真正明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意蕴。”李晓莉说。

“去八步沙之前特意在网上找了八步沙的纪录片来看,只看了前半段,我只记得一片荒无人烟的沙漠。到达八步沙林场,我惊叹了,曾经寸草不生的荒漠上结出了丰硕的果实。八步沙‘六老汉’及他们的后人,为他们的家园做出的杰出贡献,令人动容。”这是2016级学生周江红实践学习的感受。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不仅是一句人人都应知道的口号,我们更加需要的是对这一理念的忠实践行,我将来要用我所学,来践行这一理念。这是我去完八步沙最大的感受。”2016级学生张迎说。

十一月初,李晓莉与甘肃中医药大学的老师合作开展了“传承中药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实践思政课,带领第一临床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的部分同学走进甘肃中医药大学的标本馆、敦煌文化馆,在实践参观中学习知识,感悟中医药文化的魅力。

李晓莉说:“作为一名思政课老师,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我希望通过研学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方式,讲活思政课,让理论更加‘接地气’,让同学们喜欢上思政课,并从中获得实实在在的感悟和理解。”

用心用情用脑讲好思政课一直是晓莉的追求,正因如此,从教三年,李晓莉带过两届学生的思修课,课程评价平均分达到了96分。

李晓莉:当学生的知心姐姐,做学生的人生导师

严格+用心 这样的晓莉很认真

凡是上过她课的同学都知道,这位晓莉老师很爱“较真”。“认真做事只是把事情做对,用心做事才能把事情做好。”这是李晓莉经常说的一句话。

2017年7月,学院组建“兰州大学一带一路宣讲团”,她亲自带队前往河西五市开展暑期社会实践。从始至终她都和同学们在一起,在讨论室里修改材料,在前进路上为同学们加油鼓劲,在讲台上传播思想,在休整期间谈论生活,陪伴实践队员度过了一段意义非凡的旅程。

从前期的策划准备到最后的结项答辩,李晓莉和团队成员一起讨论十余次,开展宣讲活动六次,修改过的文字材料更是不计其数。在她的带领下,团队的计划安排有条不紊,相应的材料信息准确无误,保证了项目顺利进行。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李晓莉的指导下,该团队获得了甘肃省优秀团队的称号,李晓莉也获得了优秀指导教师的荣誉称号。

2016级陆春霖分享了他跟李晓莉的一件小事:“大一的时候我开始独立做校创,找到晓莉老师做我的指导老师。可是后来看着身边的同学都是跟着学长学姐一起,我自己承担课题的想法逐渐消弭,信心逐渐微弱,意志逐渐动摇。晓莉老师在收到我的消息后给我反复致电,从团队建设到选题指南,从视角切入到方法教育,晓莉老师一步步不厌其烦地指导我,并在一次次修改我提交的不完整不通顺不切题的申请书的过程中时刻鼓励我不要妄自菲薄。至今

搜索长冗的对话,一句简单的‘没事’‘加油’重复了三十余次,一个鼓励的微笑表情反复了五十余次,一番彻夜的长谈使漫长的黑夜不曾笼罩在我心头半分。信心的充实、内容的丰富、框架的建构、沟通的完善,都是晓莉老师带给我第一次科研训练最坚定的成长,最深刻的信念,最感激的回忆。”

李晓莉觉得,一个人要想走得更远,发展得更好,就必须严格要求,仔细把好每一关,做任何事情都应该这样。张静回忆道:“有一次我要完成一个小小的课程论文,涉及到‘全媒体’‘融媒体’两个概念,我在写论文的时候没有仔细辨析,老师发现后,就简单的说了几个字‘在学习上,一点都不能马虎,哪怕用一个标点符号,也要明白它的具体作用。’我想着这件事就这样结束了,但是第二天早上,我就看到了老师给我在微信中发来她整理的材料,不同颜色的字体把不同的内容标注的清清楚楚,再看看时间,是凌晨三点多,我顿时就鼻子酸的不行了。”

许丽金的导师也是李晓莉,“张静学姐跟我说把老师当大姐姐就好,很多时候我也是这样感觉的,但我还是很怕老师问我书看到哪里了。我如果不认真看书的话,我都不好意思见老师。”据许丽金介绍,作为导师,李晓莉每隔一个阶段,就会给她布置一些书目,还会出一些题目,要她来回答。无论是知心姐姐、授课老师还是导师,李晓莉始终都在督促学生多看书,鼓励大家多提问,同时适当给学生压力。

看着学生进步,李晓莉也十分欣慰。

李晓莉:当学生的知心姐姐,做学生的人生导师

宿舍里,李晓莉会与同学们一起边吃着月饼,一边讨论着到底哪种口味更好吃;

课堂上,李晓莉生动讲述、娓娓道来,点滴中把知识传播到学生心里;

食堂里,李晓莉会劝那些想要节食瘦身的同学注意身体;

校园里,李晓莉与她的“孩子们”并肩走着,像是老友般互相诉说着心事......

她与学生的故事,一直在继续。

内容来源 | 马克思主义学院

文字、图片 | 张静 刘澳琴

主编 | 肖坤

李晓莉:当学生的知心姐姐,做学生的人生导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