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上半年公认的12本好书推荐

其中只有五本三星不予推荐,分别是卡尔·纽波特《如何成为有效学习的高手》、方柏林《过剩时代的学习》、滕原和博《如何有效阅读》、汉斯·罗斯林《事实——用数据思考,避免情绪化决策》以及尼尔·布朗《学会提问》,其实这几本书也不算烂书,只是我特别不喜欢一本书的就只卖弄一个观点,反复来反复去就那个观点。

《红楼梦》是重读外,其实对我来说,经典才会重读,而且能排上重读的书,一般都是经典中的战斗机,因为我更注重的是后面那一大堆还未读过的书,所以,每年我一般都会安排几本特别经典的书进行重读。

1.美国 塔勒布《反脆弱》

2019上半年公认的12本好书推荐

《反脆弱》的副标题“从不确定性中获益”。以前这类的书,大部分看个题目大致知道书中内容,八九不离十,就如我前面提到的那五本书就是如此,反复卖弄一个观点,没有新信息点,或带来新的启发。

但《反脆弱》是真心有点不一样。首先,此书的作者塔勒布,大名鼎鼎,是我相当佩服的一位理论学者,其专注于研究运气、不确定性、概率和知识,被称为当今时代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我以前曾经读过他的两本书《黑天鹅》和《随机漫步的傻瓜》,特别是《黑天鹅》完全可以媲美于西奥迪尼的《影响力》,两本书对我的影响还是挺大的;其次,《反脆弱》从多方面、多层次、跨领域来讲述,具有很深的现实指导意义,完全可以做到即学即用。在理论指导实践中,书中也指出,他本人曾经因对美国次贷危机的精准事前预测,在危机爆发前通过做空美国股市而大赚一笔。

反脆弱,就是面对外界环境的无序随机变化,越是混乱杂乱无章,反而越不会受到伤害,而且还能利用或适应变化的环境而茁壮成长。书中以传说中的生物——九头蛇怪为例,该怪物长着数不清的头,每次砍掉一个头就会新长出两个头,外部攻击不但没有消灭它,反而让它变得更加强大。这样的例子,生活中我们也见过不少,书中也提到不少,值得我们好好思考学习。

书中讲到要建立起一个具有反脆弱的系统,需经历三个步骤,即:降低脆弱性、采用杠铃策略和理性积极地出击,三个步骤层层递进。

从进化论的角度来看,我们的大脑因是从猴子进化而来,保留着一些原始的或者错误的观点,认为我们所处的世界大多数情况下是正常,而把那些意外、不确认的事件认为是小概率的,对我们造成的影响不会太大,所以,一般不会去深刻理解其中原因,无知也必然导致错误行为,有时会很受打击、很受伤。

此书,我学到的最大一招,不是如何建立反脆弱系统,而是要学会小范围试错,增加自己各方能力,从而面对各种不确定时能提高自我获益的概率。就举跑步来讲,每天都5公里并不是最理想的,其实可以来次15公里,或者1公里的快速跑,或者散步+慢跑+快跑的形式,身体在不确定中养成反脆弱。身体上所应用的也可以转移到多个领域,这是一门还可以继续深入行动的学科,值得反复学习、实践。

我所理解的反脆弱,就是不害折腾,越折腾越强大,打不死我的只会让我变得更加强大。

2.余华《活着》

2019上半年公认的12本好书推荐

余华说:“反正在中国,我想再写出一部比《活着》更受欢迎的小说,那是完全不可能的。”看完《活着》后,我认为这句话不是谦虚之言。

经典好书再长,一天也能看完,而且是在清明节事情特别多的那一天看完,再累也放不下,虽然从开头已大致知结局。

《活着》是以福贵老人讲述的方法,讲了四十多年的悲惨命运。福贵老人家境殷实,但因喜欢吃喝嫖赌,在赌博中输光了家产,接下来父母亲、老婆和儿子、女儿女婿,还有孙子,一个不落,都先他而去,老人承受了一连串天压般的、无法喘息的不幸打击,我再也想不出还能有比这更惨的悲剧,但他却挺过来了,我至今也不知道他要承受多少内心的煎熬才能度过此难关。

活着到底有什么意义?这是一个哲学终极问题,但也是人生绕不过去的话题。说到底,活下去就是要人去承受一切,承受是为了传承,人类因此才能生生不息。这就是本书告诉我们的朴实的道理。

如此具有沧桑感又有感染力的中国小说,实在难见,每读到一本就是幸运爆棚。至今在我心中,可能就是路遥《平凡的世界》、曹雪芹《红楼梦》和陈忠实《白鹿原》等几本有得一比。

3.万维钢《万万没想到》

2019上半年公认的12本好书推荐

万维钢是我所知道的人中,解读英文新书最快、最牛的一人。他是一个理科生,人相当理性,连文章也充满理性和智慧。

《万万没想到》附标题明确此书写作的目,要学会“用理工科思维理解世界”,以科学的视角来解读生活。本书不仅用许多科学实验、理论来颠覆原本存在于常人思维中的错误观念,而且还提供了获得理性理解世界的方法和技巧,对于我们评判新知识、提升辨别力具有很强现实指导意义。

作为一个文科生,我从他的书中懂得太多系统思维、战略决策、人生策略、高手经验、数学眼光,甚至对成功学的迷信……

比如在书中,他点出“放弃文人思维,反常识思考”,要我们学会通过理性的评估和量化进行分析,然后作出科学的取舍决策;再比如在如何提高阅读、提高学习力方面,他提到了“高效冲浪”和“强力研读”两种方法,特别有效、有价值,可以直接应用;而讲到他经常在说的“刻意练习”,更要求我们要让学习在“学习区”内练习才能更加有效。等等。

反复学习,反复咀嚼,这些学问逐渐在头脑中成长,长成大树,成为体系。

4.薛兆丰《薛兆丰经济学讲义》

2019上半年公认的12本好书推荐

一直以来,对经济学发自内心喜欢,当年高考填报的所有自愿都与经济类有关。毕业后前几年,经济投资类的书读得最多。虽然中间有段时间经济类的书读得少,但自从读了薛兆丰老师经济学讲义后,再次点燃了对经济学的爱火,真真正正感受到了地道经济学的美,这种美就体现在几句简单的经济学的话就可以把一个生活中的经济现象解释得合情合理。

本书是经济学的入门书,值得一读再读,薛老师阐释得特别到位。

如果你喜欢读书,又想在生活中对实现财富自由有点想法,而且想要做个生活在现代社会的明白人,想要摆脱直觉和经验的控制,想要了解经济社会运行的规律,想要颠覆自己多年积累的常识和定势,想要对这个由海量陌生人紧密连接的社会作出恰如其分的反应,我建议你,反复读此书,绝对有超值的收获。

5.陆键东《陈寅格的最后20年》

2019上半年公认的12本好书推荐

本书对陈寅恪晚年所处的文化环境进行了真相般的历史重构。

陈寅恪的一生,就是实践“独立之精神,自由之精神”的一生。骨头硬得可怕,我心揪得厉害,必死无疑的下场,实在太过可怜,这样有骨气、一生坚守的人,并不多见,屈指可数。

书中讲到三位曾经给晚年寅老身边带来精神慰籍的“奇女子”,女诗人冼玉清、华侨富商之女黄萱和香港名流之女高守真。

看到最后,我是两眼泪汪汪,其实,真正能感动我直至流泪的书,并不多见,本书却用真实的故事赚足了我的眼泪,不过,这流下的眼泪却也最能激励人生,带来力量、希望与行动。

这样的传记,真心不好读,需要一定的阅读基础,但却十分精彩,值得花时间投入。

6.许知远《青年变革者——梁启超1873~1898》

2019上半年公认的12本好书推荐

许知远是个媒体人,但在我心中,既是个独特人,更是个思考者。

风雨时代下,方显文士品格。视角不同得出的结论也将不同,我所知道的梁启超与此书讲到的梁启超是有些不一样,是古文化到新文化转变时期的枢纽性人物,他反对业师康有为参与复辟,却真心诚意地为他祝寿;他应胡适之邀来北大讲课,却在课堂上公开批评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他参加徐志摩的婚礼,身为主婚人,却痛斥新婚夫妇视婚姻若儿戏;他曾经被医生误诊,还告诫亲友不能因为医疗技术不成熟便怀疑科学……

此书确实不错,梁启超也值得我们再次深挖掘。

7.熊逸《纸上卧游记》

2019上半年公认的12本好书推荐

熊逸说,“读书需要同时掌握两种相反的思路,一是化简为繁,从一片新生的树叶看出底层的庞大根系;一是化繁为简,在眼花缭乱当中把握到最核心的脉络。”

此书第一站就从最经典的书柏拉图的《理想国》开始,讲到《乌托邦》和《塞瓦兰人的历史》,经由《于丹论语心得》、《不抱怨的世界》讲到《论语》,再穿越到遥远的中世纪,讲到了《有闲阶级论》,最终停留在《春秋大义》和《大学的兴起》,期间讲到的书不少于二十本,我几乎每本都会上当当查看一下,因为好熊看过的书,我也想看看。

读书照样也可以是一个很正常的人,而且越读书,也可能越快乐、越进步、越有趣。这恰是:读书不是科学实验,更多时候使用的是包容之心,不必拘泥于一条道走到黑,否则就真是迂腐不化。

8.美 尼尔波茨曼《娱乐至死》

2019上半年公认的12本好书推荐

目的特别明显,反对人们把本来应该严肃的事情过度娱乐化。建议大家应该各做各的事,电视做好电视该做的事,学校做好学校的事,不应该互相渗透得太厉害。如果我们一直沉浸于电视、微信、抖音,甚至智能搜索等环境中,最后的结果相当可怕,很可能会如本书最后一句话所说的,“人们感到痛苦的不是他们用笑声代替了思考,而是他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笑以及为什么不思考。”

说得更细些,波兹曼在书中说:从来没有任何一位先贤说应该寓教于乐。学习是要付出代价的,耐力和汗水不可少。教育的目的,本来应该是摆脱现实的奴役!要想获得出色的思辨能力,对年轻人来说绝非易事,这是异常艰苦卓绝的斗争。

说到底,学习是一场刻意练习,是一场斗争。知识不懂,技能不会,现实改变不了,心态烦躁得很,怎么办?唯有斗争!你以为看个电视纪录片、看个科幻电影、听一段故事掉几滴眼泪就算斗争了吗?这些都不是,不能把电视当学习。电视节目不是用来学习的,纪录片只是用讲故事方式来吸引观众,看完电视,或许精神上会得到某种享受,但所能记住的那点儿新鲜事与真正的掌握并非一码事。

《娱乐至死》带给我最大的启发就是,寓教于乐不是最有效的学习方法。要想获得真知,只有付出了努力和汗水,有过挣扎和斗争。

9.莫言《酒国》

2019上半年公认的12本好书推荐

莫言绝对是大师级的人物,小说写出了大气象,大手笔,气势磅礴,更伴有历史深沉,深厚而宏伟。

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读了第一本《檀香刑》,然后就是《蛙》,再到《丰乳肥臀》,每本书都看得津津有味。今年,在读书节时又买了他的《红树林》、《食草家族》、《十三步》、《天堂蒜薹之歌》和《给孩子的八堂文学课》。

《酒国》写的是一个煤矿附近的一个虚拟的城市,叫酒国市。这座城市是现代化下花天酒地的奢侈王国。男一号主角是个侏儒,名字叫余一尺,是个劳动模范,他发明了一道菜叫作“婴儿餐”名菜,不仅看似真婴儿,而且还真是婴儿做成的一道奇菜。于是,吃红烧婴儿,贩卖各类种婴儿,教导如何杀婴炒菜,等等,各种精彩有趣甚至怪涎不堪的事不断在上演…刚出场就有个情节直指人性,即当被出售的孩子因水烫而哭闹的时候,妈妈所关心的并非孩子的痛苦而是担心烫伤的孩子会影响市场价格……人性灭绝至此。

《酒国》是本好小说,读着读着,又回味起以前的感觉,妙不可言,停都停不下来,一天一夜就已看完。

“用幻觉现实主义写作手法将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这个诺贝尔获奖理由说得实在是妙啊,深刻至极!

10.美 海明威《流动的盛宴》

2019上半年公认的12本好书推荐

《乞力马扎罗的雪等短篇小说精选》《老人与海》和《太阳照常升起》,特别是2016年重读《老人与海》,当年还将其作为十大推荐。

《流动的盛宴》是海明威自1921年至1926年在巴黎的一段生活的回忆。而在历史上不计其数的关于巴黎的虚构或非虚构作品中,据说«流动的盛宴»是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巴黎,是这座世界艺术名都,吸引了一大批来自美国作家和艺术家来这里奋斗,他们属于“垮掉的一代”,他们坐在咖啡馆和大艺术家聊天,文人沙龙,歌台舞榭,年复一年,他们也在这里成名,就像一席流动的盛宴。这就是书名的来源。

书的扉页上有句话特别打动人心,“假如你有幸年轻时在巴黎生活过,那么你此后一生中不论去到哪里她都与你同在,因为巴黎是一席‘流动的盛宴’,已经成为巴黎的文化名片。”

《流动的盛宴》最打动我的地方,是书中讲到了一些名人往事,能让我大体还能回忆起在其他书中的知道的一些故事大概情节。读书,我最喜欢的就是这种联想性的回忆,相当美好的体验。

11.林奕含《房思琪的初恋乐园》

2019上半年公认的12本好书推荐

《房思琪的初恋乐园》的作者来自台湾的女作家林奕含。本书来自她13岁时被补习老师诱奸的真实经历而创作的小说。书经一出版就让她一举成名,但童年阴影造成了创伤后重度抑郁,却成了她永远无解的心结,于是他选择了轻生。2017年4月,26岁的台湾女作家林奕含在家上吊自杀。

本书的大致情节如下:已婚补教名师50岁的李国华在诱奸13岁的房思琪之前,狩猎学生的经验已很老到。在初次性侵5年后,与思琪情同双胞的刘怡婷,接到警局通知,去带回神志不清被判定已经精神不正常的思琪。透过思琪的日记,怡婷得知思琪5年中的所见所思。故事情节就是这样开始的。

这是一句令人特别痛心的话,“一个人不再长大,一个人被自己的人生留在原地,一个人是自己的赝品。”

惊艳苦涩的文字背后,必然也深蕴着一个痛彻揪心的悲惨故事。

12.曹雪芹《红楼梦》

2019上半年公认的12本好书推荐

因为是重读,上面我也讲到,所有能让我重读的书,必然都是经典中的经典,而且常读常新,不同的阶段会有不同的读书感悟。

《红楼梦》,有三方面新的感受,以前从未有之。太悲。悲贾府的没落,悲人物一个又一个死去;有情。几个主角,特别是贾母、宝玉和宝钗,甚至黛玉都特别有人情味;人性。大观园里每个人,包括那些丫鬟都有其鲜明的特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