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巴山區深度貧困鄉的“獨手”副鄉長

新華網重慶11月20日電(李元元 李海嵐 黃嫣然)初見城口縣沿河鄉副鄉長付洪書,是在城口縣沿河鄉人民政府,他正在辦公室輸液。坐在一旁的鄉政府工作人員向我們解釋,“最近一段時間付鄉長經常熬夜,每天凌晨一兩點才休息,最終抵不過,感冒了。”

秦巴山区深度贫困乡的“独手”副乡长

11月19日,城口縣沿河鄉副鄉長付洪書,在辦公室輸液。新華網發(符美燕 攝)

今年55歲的付洪書,已經在沿河鄉副鄉長的職位上工作了八年時間,“沒打算離開沿河鄉”,看上去面容有些憔悴的他,說出這幾個字時,立馬精神了許多。

2011年11月,付洪書被調派到沿河鄉任副鄉長。在此之前,他在城口四、五個鄉鎮工作過。為何是沿河鄉讓他“沒打算離開”?這一切還得從他與沿河鄉的點滴說起。

一頭年豬的下山路 觸動分管交通副鄉長的心

剛去沿河鄉工作的那一年冬天,付洪書在沿河鄉北坡村的一位村民手中購買了一頭年豬。但讓他萬萬沒想到的是,這頭年豬的下山路,深深地觸動了他的心。

沿河鄉位於城口縣西部,以山地為主,群山起伏,溝壑縱橫,高山峽谷聳立。每到冬天,這裡的氣溫急劇下降,落雪積雪時有發生。

年豬下山的那一天,北坡村剛好下了一場雪,山路上還留有未融化的雪跡。因外出務工的男村民還未趕回家過年,運送年豬的任務落在了兩位女村民的肩上。付洪書依稀記得,200多斤的年豬,這兩位女村民輪流背了兩個多小時,才背到山下的公路邊。

那時的沿河鄉,向外雖有通往縣城的土公路,但向內只有鄉政府周邊一段長2.7公里的硬化路,以及場鎮通往北坡村和聯坪村的兩條泥巴路,其餘地方均沒有公路。

“沿河是我去過的鄉鎮中,基礎設施最差的。”付洪書說,再加上這趟不易的年豬下山路,讓這位分管交通的副鄉長打心底覺得,要改變沿河鄉村民貧苦的生活現狀,必須得從交通開始。

秦巴山区深度贫困乡的“独手”副乡长

沿河鄉公路。新華網發(資料圖)

自那開始,在付洪書的提議以及鄉政府的各方努力下,沿河鄉開始了漫長的修路歷程。“當時脫貧攻堅戰尚未打響,專項資金很有限,修路項目真正落地是在2014年,”付洪書回憶,最先開始修建的是鄉政府到迎紅村9.5公里長的公路,而後陸陸續續打通了鎮上到村裡的主幹道。

2015年脫貧攻堅戰正式打響。2016年下半年開始,沿河鄉開始大規模硬化道路。如今,從城口縣城到沿河鄉是水泥路,從沿河鄉到各村也是水泥路,行政村通暢率達到100%。

此外,沿河鄉還修建了客運站,目前主體工程已基本完成,即將進入裝修階段,同時還建成了5個農客招呼站,沿河百姓出山的“出口”終於打通了。

一場車禍流露百姓真情 “獨手”副鄉長決心堅守不離

116個村民——即使過去了四年時間,付洪書依然記得有116個來自沿河鄉的村民,曾穿著膠鞋、統靴,從沿河鄉走出來,到縣醫院來探望他。正是因為這次經歷,讓在車禍中成為獨手的他,決心留在沿河鄉。

時間回溯到2015年。那一天下著雨,天氣很冷,他同駕駛員一起開車前往北坡村查看公路修建情況,沒料到車子直接衝進了河溝裡。“路過的村民連衣服都來不及脫,直接衝到河裡,把我們從車裡拉了出來,”付洪書回憶,“但凡他們猶豫哪怕一分鐘,我這個人就沒了!”

從冰涼的河裡救出付洪書和駕駛員後,村民也不知道兩人是生是死。但好心的他們拿出了六床嶄新的棉被鋪在車上、蓋在他們身上,及時將他們送往了縣醫院。

“住院期間,陸陸續續有116個村民來醫院看我,”付洪書說,“他們穿著膠鞋、統靴而來,帶著真情而來,讓我特別感動。這種感動是觸及內心、觸及靈魂的感動,”他說,“是沿河鄉的村民,給了我第二次生命。”

雖無生命危險,但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場車禍讓付洪書成了“獨手”。現如今,他的左手長期因無力而重重垂下,“連鑰匙都拿不起來,”沿河鄉黨委書記吳雪飛說,無論是生活還是工作只能依靠右手。

“我跟他談過多次,讓他離崗調養,但他都不肯,”吳雪飛介紹,“他總說,書記,給我機會嘛,我想再拼幾個月,親眼看到親身參與沿河的脫貧。”

一個沒人敢接手的典型貧困村 在他手裡變了樣

活躍在副鄉長一職上的付洪書,不僅要負責整個沿河鄉教育扶貧和健康扶貧兩大重任,同時也是典型貧困村紅巖村的聯村領導。他最近熬夜加班一是為了做好健康教育扶貧記錄,二是忙於紅巖村的發展。

紅巖村有多典型?用村支部書記牟正壽的話說,是沿河一帶出了名的沒人願意管、沒人能管好的村:村民之間矛盾多,等靠要思想嚴重,且難以招架。“以前的駐村幹部,通常工作不到一年便被逼走了。”

沒人敢接手的紅巖村,付洪書接了。

“紅巖村的村民討論最多的話題就是低保、救助、建卡、賭博等,百姓的思想觀念極為侷限,”付洪書說,“總會為了他有我沒有而爭論鬧事。”

因此,付洪書首先思考的是如何改變這裡的不良風氣,並在村裡實施院落化管理。按照村民聚居範圍把全村分為20多個不同的院落,推選有奉獻精神和號召力的人擔任院長,負責本院落的管理工作。

秦巴山区深度贫困乡的“独手”副乡长

王家老房子院落議事廳。新華網 李元元 攝

王家老房子院落是紅巖村今年4月設置的第一個院落,院裡有19戶88人。在此擔任院長一職的王仕海介紹,雖然都是門對門、戶對戶,但都是十多年前陸續從山上搬下來的,以往大家沒事都待在自家屋裡,交流甚少。但現在不同了,一個院落就如同一個大家庭,大家會坐在家門口聊家常,很是和睦。

從冷漠的鄰里關係,到熱鬧的院落家常,一冷一熱之間的轉變,正是付洪書想要帶給紅巖村的。除此之外,付洪書還在紅巖村辦起了“村晚”等活動豐富村民文娛生活。

秦巴山区深度贫困乡的“独手”副乡长

紅巖村首屆村晚現場。新華網發(資料圖)

去年春節前夕,紅巖村首屆“村晚”拉開帷幕,演職人員上至古稀老人,下至兩歲兒童,全都是紅巖村的村民。曾經閉塞落後的大山貧困村裡,上演了一幕幕鮮活的“生活向前看”。

秦巴山区深度贫困乡的“独手”副乡长

無人機航拍沿河鄉硬化的水泥公路。新華網發(資料圖)

付洪書說,“你們現在看到的沿河,已不是當年的沿河;你們未來將看到的沿河,也不會是今天看到的沿河。”在這位在崗八年的沿河鄉副鄉長眼裡,沿河的變化摸得到,沿河的未來看得到。而55歲的他,選擇最後的堅守,選擇看的更遠一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