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會同情“小丑”

小丑作為一個DC世界裡的反派,在反派界也算是赫赫有名的存在。

他一直作為蝙蝠俠的宿敵而存在,其人設符合人類對反派的一切想象——醜陋、冷血、無所畏懼。

小丑油彩下的那張臉永遠帶著令人膽寒的笑意。

你不會同情“小丑”

這個角色的最初樣子,在現在看來,早已顯得過於扁平。比起隔壁漫威家那位“心有猛虎,細嗅薔薇”的理想主義者,有些輸了格局。

所以《小丑》這部電影應運而生,直入地心版地挖掘出“小丑”這個形象背後一切的可然性。

在《小丑》所在的世界裡,超能力被挪去,哥譚市的模樣也回到上個世紀六十年代的紐約,但骯髒混亂,經濟衰敗,人心惶惶,惡意也在暗處不斷滋長。

你不會同情“小丑”

小丑在成為小丑之前,還是一個叫做亞瑟·弗萊克的普通人。但他又要比一般的普通人可憐得多,他有精神疾病,有一位病弱的母親需要照顧,做著一份最底層最不穩定的工作,最後連這份工作也失去了。

你不會同情“小丑”

如同每一個悲劇的主人翁,弗萊克的人生不斷地滑坡,終於直至深淵。

但弗萊克的深淵不是死亡,而是殺戮。

你不會同情“小丑”

他成為了令人聞之喪膽的小丑——捅死一個,再捅死一個,從死有餘辜的,到有道德瑕疵的,到單純看不順眼的,以此完成他作為惡人的昇華。


沒有人敢說小丑不是一個壞人,但幾乎每一個觀眾都毫不猶豫地認為,小丑是被逼無奈的。

這個認知來源於導演和編劇精妙的設計和推進,也來源於小丑的飾演者傑昆·菲利克斯極具層次感和爆發力的演技。

不可不說,單純從戲劇的張力來說,《小丑》是非常優秀的。

影片的情緒層層遞進,當小丑的憤怒和殺意達到極點之時,觀眾對他的共情也同樣升至極點。

但共情,與認同,從來不能,也不應該是同一種事物。

當我看完這部電影的時候,我非常強烈地預感到,它將會成為一部分群體的意識形態代表,甚至上演電影中那樣的群體暴力和混亂。

你不會同情“小丑”

我從來不認為,藝術應該被某種特定的價值觀所裹挾,因此《小丑》這樣的電影必然有權利被拍出來,被放映,被觀賞。

但同樣的,觀眾也絕不應該把某部電影當做一種教化或是勸說,被其中被藝術化和浪漫化的價值觀牽走。

在電影裡,“小丑”的行為取得了共情,但在現實生活中,他依然是缺乏理性的、恐怖的、反社會的存在。

“小丑”從某種程度上,其實非常像7·18日本京都動畫縱火案的犯人青葉真司。我這麼說必然會引起一部分人的反感,但是在一篇發佈者最後在壓力之下刪除的文章中,青葉真司的人生層被還原了出來:

他出生於多子的底層家庭,因為貧窮遭受嚴重的校園暴力,進而退學,幾年後進入社會工作,又剛好遇到經濟危機失去了這份工作。而作為一家人支柱的父親慘烈自殺之後,青葉真司終於在巨大的打擊之下,變成了一個罹患精神疾病的蟄居者。

仔細想一想,這難道不能夠算是一個東洋版的“小丑”嗎?只不過叫做弗萊克的小丑,捅死的是在電影中不討人喜歡的角色,這個叫做青葉真司的小丑傷害得卻是許多人心目中十分可愛的夢的製造者們。

在任何時代任何區域,情緒都是最容易被喚起被利用的東西,無論是認同甚至認可這個叫做弗萊克的小丑,還是咒罵憎恨那個叫做青葉真司的小丑,都對我們身處的社會毫無助益。

一個精神疾病患者,一個底層的可憐人,一個因為積壓已久的憤怒而橫刀相向的瘋子、怪物,都是整個社會的悲劇。

你不會同情“小丑”

受到傷害和逼迫不該是一個人選擇殺死別人,甚至選擇殺死更多的人以洩其憤的理由。同樣,對於社會結構性的缺陷導致的不平等,暴動也絕不會是一個理性的做法。

無論對於人還是對於社會,建立永遠比破壞更困難,幫助也總比異化更困難。但前者才是正確的,這件事我們每個人都清楚,但又有多少人願意去做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