辦好老百姓家門口的每一所學校

三湘都市報記者 楊斯涵

在貧困縣,能夠保障所有孩子上學已是不錯的成績,但是在瀘溪,不僅僅是城鎮孩子有學上、上好學,就連鄉村孩子也同樣能做到。近日,記者瞭解到一組數據,過去考入瀘溪一中的學生,有80%是城鎮中學畢業生,而現在,鄉村學生佔了50%;全縣藝體獲獎人數,鄉村學生同樣佔據了半壁江山。 “這裡已經不是基本均衡,而是達到了優質均衡!”有評估專家曾感嘆。

那麼,瀘溪教育到底有何魅力?”

一個人的學校,教育神經末梢的堅守

11月15日10點半,經過兩個多小時的盤旋山路,記者來到了距離瀘溪縣城60多公里的登雲寨村,該村位於瀘溪最高峰巴斗山上,有瀘溪西伯利亞之稱,是典型的高寒山區。在這裡有一所只有一位老師的教學點——登雲寨教學點。這學期,登雲寨教學點有學前班14人,一年級3人,二年級4人。

办好老百姓家门口的每一所学校

爬上一段高高的石梯臺階之後,學校便一覽無遺地出現在記者眼前,閱覽室、活動室、籃球場等,學校應該有的設施這裡一樣都不差。記者到達時,正值孩子們上課的時間,課堂上傳來朗朗讀書聲。

“我們的教學質量並不比山下的中心校差哦!”53歲的楊文清是登雲寨教學點唯一的老師,她對自己的教學質量很有信心,“今年,我們中心校的期末學生表彰大會,我們教學點受表彰學生佔到1/3。”楊文清告訴記者,她在這裡已經守了快十年了,自打她來了,周圍四五個村子的老鄉就再也沒有把孩子送下山過。

其實,在瀘溪,像登雲寨教學點這類的學校並非個例。和許多山區縣一樣,瀘溪地廣人稀,146所鄉村小眾,學生人數在100人以下的有130所,其中只有一名教師的“一人校” (只有一名老師的學校、教學點)有54所。教學點數量眾多,學生人數少且需要配備至少一名教師,勢必會佔用一定教育資源,那質量如何保證呢?

教體局局長譚子好告訴記者,為了解決音、體、美教師不足的問題,瀘溪建立了鄉鎮音體美教師“無校籍制度”,對村小的音體美教學實行走教制。“剛來這所學校的時候,感覺孩子們都只是喜歡唱歌,但不會唱,現在好多了!”瀘溪縣白沙小學音樂老師符安靜告訴記者,每週他都會來到紅土溪小學為孩子們上音樂課,“我會通過音樂讓孩子瞭解祖國的大江南北以及國外的文化知識。”

“對村小的質量要求,與中心校沒有區別,質量檢測與老師們的薪酬、評優等都全部掛鉤。”譚子好說,村小的質量上來了,才是優質教育均衡發展的重點。

一對一的幫扶,推動教育的均衡發展

在鄉村,家長為了讓孩子有好的成績,一般都會選擇進入城裡學校上學,而在瀘溪的鄉鎮,基本很少有學生往城裡擠,“出村不出鄉”,已經實現。

從前,位於興隆場鎮的瀘溪縣第三中學因教學質量下滑,學校即將被解散,被老百姓稱作是“散中”。老百姓一提起三中,便連連搖頭,連三中自己的老師都覺得面上無光。可是,興隆場是瀘溪的大鎮,三中辦不好,周圍幾萬名老百姓受影響。滬溪下決心改變三中的面貌。

2016年4月,副縣長尚遠道與譚子好等進駐縣三中,聽課、談話、調研,進行了整整三天。之後,三中班子被徹底改組,讓縣城最好初中白沙中學與三中進行“結對幫扶”,並選派白沙中學副校長李永生為這所鄉村學校的駐點校長,就這樣,李永生帶著滿滿一大袋子的“白沙寶典”來到學校直接參與學校管理,讓這所鄉村打上了“白沙”的底色。

據三中校長李國榮介紹,“嫁接”白沙經驗,縮小城鄉差距,兩校在多個方面進行了紮實、深入地行動:每個學期都會制定幫扶方案,每個月至少開展一次幫扶活動,包括跟班學習、高效課堂展示、教師互訪、兩校聯考等,截至6月底,白沙共送教、送研、送講座50多次,結對成師徒20多對。同時,還在辦學條件以及資源上進行幫扶,例如體育器材添置、校園綠化建設,無償贈送複習資料,共享教學教研資料。

“一對一幫扶讓白沙和三中緊密連成了‘利益共同體’,”教體局基教股股長謝永良說,“三中的考核評分,直接影響白沙中學的考評分數,幫扶期五年,權重比逐年上漲,最後佔到50%。”如今,三中已經一躍成為了瀘溪農村初中學校的領頭羊。

办好老百姓家门口的每一所学校

11月15日, 登雲寨教學點,楊老師正在給孩子們上課

“瀘溪全面開展了‘結對幫扶’支教活動,按照“以強帶弱、深度融合、全面幫扶、共同發展”的思路,把義務教育階段的各級各類學校按照三類進行了科學結對設計,結成了125對幫扶學校,以五年為一週期,從“管理、教師、資源、文化、學生”等五個方面入手,實行工作目標同步、領導責任同步、工作職責同步、考核獎罰同步,編織了一張覆蓋城區學校、鄉鎮中心校、村小的教育扶貧網,將城區優質的學校資源“嫁接”到鄉村學校,推動城鄉義務教育均衡發展。”譚子好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