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往葡萄酒里面加糖的年轻人,谢谢你

那个往葡萄酒里面加糖的年轻人,谢谢你

说起这个故事,要回到1668年,法国南部的一个叫欧维乐Hautvillers的小修道院里,有位叫培里侬的年轻人,当时的他还只是一个在酒窖负责打杂的无人问津的修道士。但谁也想不到,对酒情有独钟的他,为了酿好酒,坚持了超过50年。几乎他的整个人生都花在了酿造“世界上最好的酒”这件美好的事情上面。

再简单的一串葡萄,一瓶一塞,都可能是专业发烧友,乃至重度痴迷者花掉一生,无数次尝试的结果。专心制作好一件事,做到更好。

为什么要写这个年轻人,是因为他毕生为酿酒事业坚持了超过50年吗?不是。而是因为他就是那个往葡萄酒里面加糖的年轻人。也许起初他就是个喜欢吃甜食的家伙。


如果说红酒兑雪碧是中国特色,那往不同品种的葡萄酒里加糖,是培里侬这个年轻人的特色。


我想谢谢他,因为如果没有他,我们可能就没有机会喝到“酒中之王”——香槟;如果没有他,我们可能没机会喝到“香槟之王”——唐·培里侬香槟王;如果没有他,喝葡萄酒时,我们可能看不到星星,内心可能不会涌起希望。


九歌过了追星的年龄,也不迷恋大师或王者,让我真正感兴趣的是:这个年轻人如何在拿到一手烂牌的情况下,最终成功地逆袭成为“香槟之父”——唐·培里侬。


这点,和每天协助很多朋友解决温饱问题的美团公司创始人——王兴,有着极其相似的特征——后来居上,后发制人,成功逆袭。


王兴带领的美团,也无论是餐饮、团购、电影票,还是外卖,都不是第一个吃螃蟹的。美团是成立于2010年3月,大众点评成立于2003年,张旭豪在2008年创建饿了么,格瓦拉2009年开始卖“在线选座”电影票,中国第一家团购网站满座上线是2010年1月。王兴落后对手2个月到7年不等,但美团在这些领域做到了后来居上。


而事实上,小唐同学也不是“第一个”往葡萄酒里加糖的年轻人,或中年人,抑或是老年人。小唐同学的起跑线更低,他比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远远地晚了100多年。所以,他比王兴的基础还要差,在时间维度上,远远地输在起跑线上。


早在1531年,同样是法国南部的一个小村庄, 同样是一个小修道院里,不同的是这个修道院叫圣-希拉尔,当时的修道士们第一次往葡萄酒瓶里加糖,等到第二年的时候酒瓶突然爆了,他们才知道瓶内的葡萄酒二次发酵,从而酿造出了有气体的起泡酒,世界第一瓶起泡酒就诞生在利慕(Limoux)这片土地上。


但是,这个含有丰富气泡的起泡酒,人们对它是又爱又恨,因为酒瓶总是会出乎意料地爆裂。一来容易伤到人,二来每次爆瓶还得清理酒窖,三来还要心疼爆瓶带来的损失。在那个年代,人们把它称为“恶魔之酒”。核心的原因是当时的烧瓶技术限制,制造出来的瓶子不够厚实。


关于气泡酒最早的描述,出现于1700年苏里耶(Chaulieu)神甫的诗里,当时称之为“爆塞酒”。所以,可以想象又爆瓶又爆塞的起泡酒,当时是怎样的一个“烫手山芋”。


然而,历史总会给用心且一直坚持的“后来人

”机会,留了一个时间窗口,留下几道可以“薅羊毛”的口子。上帝似乎有点偏心,这个时间窗口居然是130多年。在这段时间里,起泡酒从第一次“意外”诞生出来,几乎没有太大的改变。


直到小唐同学的出现,他依然面临这3个同样的问题:

1. 瓶内气压过高导致的爆瓶,依然那么“出乎意料”;

2. 用来酿起泡酒的葡萄依然品质比较差,跟高端酒远远地沾不上边;

3. 酿好的起泡酒如何更好地保存,不被快速氧化而变质,依然是个难题。


当时修道院的葡萄酒园酿出来的酒普遍酒质比较差,“差”则思变,小唐同学开始尝试用不同的葡萄品种进行混酒的方式,把附近的葡萄园的红葡萄和白葡萄拿来混合酿酒。是不是有点“实验”精神,还是死马当活马医?


在他之前的一百多年,没有人想到或者尝试用黑色葡萄来酿起泡酒,结果还真的被小唐捣鼓出来了。他居然用黑皮诺(果皮紫黑色)和莎当妮(果皮青白色)葡萄混合起来酿出了白色香槟起泡酒。黑变成白的,是不是有点意外?没想到这一招,让小唐成为了通过调配不同种类的葡萄来改善葡萄酒品质的“

第一人”。小唐酿的香槟起泡酒价格也随着上涨。


他凭借敏锐直觉和不断地实践,两年以后,他又成功地解决了另一个难题。他尝试用软木塞来封瓶,并用鞋带绑住把软木塞固定在瓶口上,从而让这带气的葡萄酒得以保持新鲜和充足的气泡。我们现在看到的香槟起泡酒是用铁丝套着软木塞固定在瓶口上,原型就是小唐的发明。


在这之后,如有神助的小唐同学,随着烧瓶技术的提升,他采用更加厚实的玻璃酒瓶来装酒,基本解决了当时酒瓶很容易爆炸的问题。在当时,是一个“卓有成效”的壮举。当然时至今日,香槟起泡酒在陈瓶时,二次发酵的过程中,爆瓶的事情还会小概率发生,并不能完全100%避免,这是后话。


到此,小唐修道士解决了当时香槟起泡酒存在的三大难题。也在这个过程中,小唐修道士逐渐地建立了“香槟一哥”的地位。


唐一哥并没有满足所取得的成绩,他并不打算把这些解决方案私藏,反而来了个开源,不吝惜自己的发现,不停地推广给其他酒农,大家都使用他的解决方案。在随后的四五十年里,唐一哥终其一生,为本来平淡无奇的起泡酒注入了灵魂,传言说他晚年失明,仍靠舌尖与鼻子为香槟酒鞠躬尽瘁。而这一切,也使“

一哥”唐·培里侬最终升级成为了“香槟之父”。这样的美誉活该他获得,实至名归。

那个往葡萄酒里面加糖的年轻人,谢谢你

如果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可能唐·培里侬可能就是历史上的众多名人的一个,众多某某“之父”的一个,随着斗转星移,可能慢慢地被遗忘。


然而,历史开了一个小小的玩笑,在他去世的74年后,法国大革命的一把火,把修道院的文献全部烧毁了,使后人无法得知更多有关他的资料。唐·培里侬唯一传世的遗物,是两封信与几个无关紧要契约上的签名,这仅仅能证明有过这样一位修道士而已。而他的墓碑上,也毫无任何有关葡萄酒的记载。


这让我想起了武则天女皇的“无字碑”——无字碑因最初碑上未刻一字而得名。同样,唐先生的墓碑上没有任何葡萄酒的记录。于是他的一切事迹与贡献,都得益于后人的发挥,真亦假时假亦真,经过岁月的传说,唐先生成为了真正的“传奇”。现在,在香槟区到处都挂着他的画像、雕像,仿佛仰仗着唐·培里侬的传奇故事,每一款香槟酒品味起来更愉悦,更有韵味,更吸引人。


说来也巧,这位圣本笃教会的修道士,与法王路易十四同年同日生,同年同日死,我想这算是“香槟之父”的一个彩蛋。而自创立之初,唐修道士就致力于酿造“世界上最好的酒”,这点我想也可能是后世之人的“点睛传说”。


然而,唐·培里侬做事的这股认真劲儿和持续坚持的内动力,不管他后来有没有成为传说或者传奇,都让九歌很是佩服。


他酿造的美得“冒泡”的唐培里侬香槟王,在18至19世纪受到了当时王室贵族们的高度认可,并在法国国王路易十四的宫廷上享用。


可能是香槟酒里面不停上升的气泡,让唐培里侬香槟王也成为了自由主义精神的代表

那个往葡萄酒里面加糖的年轻人,谢谢你

这美得“冒泡”的香槟王,不仅收获了老夫的味蕾和“少女心”,更收获了玛丽莲·梦露Marilyn Monroe的少女心。在1959年的一次聚会上,她毫不吝惜溢美之词:“这是我最喜欢的香槟,唐培里侬香槟王。

收完梦露的财商税,哦不,少女心,又收割了戴安娜王妃的少女心。在1981年戴安娜王妃与查尔斯王子的世纪婚典,唐培里侬被选取作为婚礼指定香槟——在这一全球瞩目的时刻,刻有婚典特别徽印的1961年份唐培里侬香槟王,完美见证了梦幻童话的诞生。


最后的一个彩蛋:一瓶香槟的泡泡多得像银河系里的星星。

据科学计算得出,一瓶香槟中约含有490亿个泡泡,这个数字略小于银河系里星星的数量。

你知道唐培里侬发明香槟后说啥?

他说:“快来,我正在品尝星星。”

Do you know what Dom Perignon said after he invented champagne?

“Come quickly.” he said, “I'm tasting the stars.”

那个往葡萄酒里面加糖的年轻人,谢谢你

每一个气泡的升起,都是一个美好的希望。

那个往葡萄酒里面加糖的年轻人,谢谢你。



这是九歌10月10日来的第27篇葡萄酒原创文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