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的油滋啦的(豬油渣的)

小時候的油滋啦的(豬油渣的)

魯西南地區是棉花的主產區,棉籽可以榨油。小時候生活在魯西南農村,吃的油主要是棉籽油,其次是香味更濃的豬油,在每家每戶的灶臺裡面都有一個陶製的油罐子,裡面盛的就是棉籽油或者豬油。

小時候的油滋啦的(豬油渣的)

小時候的油罐子

豬油是用豬板油煉製的,不像現在可以用肥豬肉煉製,豬板油相對於豬肉來講價格比較便宜,那個時候剛剛解決溫飽,人們是捨不得用肥豬肉來煉製豬油。經常聽大人們講,當年即使是現在吃著很膩的肥豬肉片子,也能吃上一大碗。豬油中含有多種脂肪酸,用豬油炒的菜更加濃香、更加味美。

小時候的油滋啦的(豬油渣的)

豬板油

煉豬油的方法很簡單,就是將豬板油切成塊,放進鐵鍋中慢慢熬煉,隨著鍋內溫度的升高,豬油便開始融化,發出“滋滋啦啦”的聲音,顏色漸漸由白變成焦黃色,大塊的豬肉便變成很小的豬油渣。在油罐子中放上幾片生薑或者一個蔥段,將煉好的豬油舀進罐子裡面,放涼後顏色乳白,如白玉一般。放薑片或者蔥段,是為了讓滾熱的豬油能迅速降溫,防止油罐子炸裂。

小時候如果誰家煉製豬油,幾乎半個村子都能聞見香味,在那個物質相對匱乏的年代,能用豬油炒菜的,也算是比較富裕的人家了。不過那時候對於孩子們來講,最吸引人的不是那一罐子色澤如玉的豬油,而是煉製豬油剩下的顏色焦黃的油脂渣,小時候叫“油脂渣的”,唸白了就是“油滋啦的”。

小時候的油滋啦的(豬油渣的)

油滋啦的

剛出鍋的熱乎乎的油脂渣,撒上一點鹽,用窩頭裡一夾,狠狠的咬上一口,那種感覺真是無比的香濃,在小時候不是年節的日子裡最能解饞。油脂渣趁熱最好吃,涼了之後吃了會發膩,有點吃生油的感覺。小時候家裡的房門下面會有個木頭門檻,俗稱“門嵌子”,有時候放學回家感覺餓了,大人下地幹活還沒回來,自己又沒有房門鑰匙,就拿開門嵌子爬進屋裡,從懸掛在房樑上的饃籃子裡掏一塊窩窩頭,放上一點油脂渣,再加上一點鹽,夾進窩頭裡面,吃的也是津津有味。現在想想,當年吃涼的油脂渣不可想象,現在肯定反胃,但對於那時候農村的孩子們來講,確實也是一道美味。

小時候的油滋啦的(豬油渣的)

如玉的豬油

那時候用油脂渣做飯做菜的花樣也比較多,可以包包子,辣蘿蔔、粉條餡的包子,加上油脂渣,味道很香;炒菜加上油脂渣,如燉白菜、燉豆腐、炒辣椒等,算是菜裡面有了肉腥味,一家人圍著桌子吃起來都美滋滋的。

現在,生活條件好了,人們為了健康需要,豬肉稍微肥一點的都不願意吃,別說是豬油了,更沒有人家再專門來煉豬油吃了,小時候那種香噴噴的油脂渣,成了令人厭煩的食物。

小時候的油滋啦的(豬油渣的)

煉油(豬油)

油脂渣,原本以為這種小時候的美味會成為垃圾,但前一段時間和朋友在一起吃飯,討論起油脂渣這種東西,沒想到還是青島特產。不過青島的這種油脂渣不再是用豬油或者肥豬肉煉製的,而是用五花肉加工的,說白了就是油炸五花肉,但延續了油脂渣的叫法。

小時候的油滋啦的(豬油渣的)

油炸五花肉

青島油脂渣,我沒有品嚐過,應該沒有了肥肉的那種油膩,口感會更好,但是能不能吃出小時候的味道?還很難說。如果有機會去青島,還真的想要品嚐一下。

小時候的油脂渣,你還記得它的味道嗎?

感謝鉅野農商銀行 蔡傑田 友情朗讀

小時候的油滋啦的(豬油渣的)

鉅野農商銀行 蔡傑田(甜甜)


分享到:


相關文章: